粟裕是新中国一位非常厉害的军事家。他在解放战争中打了很多漂亮仗,像七战七捷、宿北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和淮海战役等,都展现了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水平。这些胜仗不仅证明了粟裕的军事能力很强,还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速度。
不过,粟裕也有个明显的不足,就是资历不够深。在红军时期,他只是一个小军团的参谋长,到了抗战时期,也只是新四军的一个师长,缺乏那种能让大家一致认可的威望。因此,即使在第三野战军内部,也有不少人跟他有过争执,比如宋时轮就是其中之一。宋时轮和粟裕的关系颇为微妙,在攻打济南的战役前夕,宋时轮当着众人的面与粟裕发生激烈争执,甚至拍桌叫板,让粟裕陷入尴尬境地。中央得知此事后十分愤怒,但最终是粟裕出面替宋时轮说情,才平息了这场风波。不过,即便是像粟裕这样的名将,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他早年只是在红军中担任非主力部队的参谋长,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才成为新四军的师长,这样的经历让他在军队里的资历不算太深,比起那些老资格的将领,他的声望还是差了一些。正因为这个原因,他在第三野战军里经常要和其他高级将领争论,比如宋时轮。
粟裕和宋时轮在军中声名显赫。这两位将军都以出色的军事才能和辉煌战绩著称,然而他们之间的交往却十分微妙,经历了不少波折。红军年代,宋时轮就崭露锋芒,当过红30军和红28军的军长。那时候,粟裕是旁系部队的参谋长。他俩职位差不多,但接触很少。后来抗日战争打响,宋时轮当上了八路军第四纵队和冀察热辽军区的司令,粟裕的职务也提升到相同级别。在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两位将军又一次有了交集。粟裕当上了华中野战军的司令,宋时轮则担任山东野战军的参谋长。虽然职位上有些不同,但宋时轮一直觉得自己是主力部队的将领,这种想法让他对粟裕有一种说不出的优越感。正因为如此,宋时轮心里总觉得自己才是主力,粟裕在他眼里,并没有上级的那种威严。
1947年,山东和华中的野战军整合成华东野战军,毛主席亲自点名让粟裕负责军事指挥,宋时轮则被安排担任华野10纵的司令员。这样一来,宋时轮原本与粟裕平起平坐的地位一下子被拉低,他心里难免感到不快。在后来的战斗中,粟裕多次派宋时轮带领十纵执行阻击任务。这类任务往往牺牲大、战果少,让宋时轮心里更加不满,为日后发生的种种矛盾埋下了隐患。
在随后的战斗中,宋时轮的队伍总是被派去打阻击,这种活儿既危险又没啥好处,他心里挺不痛快。特别是1947年8月那会儿,他的部队被整编第5师追着跑,不得不从黄河上撤走,那时候他感觉压力山大,心里特别憋屈。这次失败太惨重了,毛主席看完战报后,连着发了好几封电报指责宋时轮,说他擅自北渡导致重大损失,犯了大错。宋时轮觉得特别委屈,他明明是按照陈士渠的命令才北渡的,没想到却背上了这么个黑锅。当时宋时轮的10纵虽然不归陈士渠的兵团管,但暂时听陈士渠调遣。情况紧急,宋时轮一听到陈士渠让他过河的口头指示,就带着部队往北走了。不过,这命令是电话里说的,没有书面证明,宋时轮也没收到陈士渠的正式电报。中央认为宋时轮没有听从指令私自行动,本来陈士渠如果替他解释一下,宋时轮就能过关。但陈士渠自己也受到了批评,于是选择了沉默,宋时轮就算想辩解也找不到人帮忙说话。
好在粟裕知道这件事后,几次三番替宋时轮说话,坚持让他留在原来的岗位上。粟裕这种不计前嫌、宽宏大量的做法,让宋时轮打心底里敬佩他。不过,两人在军事科学院一起工作时,又闹了些矛盾。特别是粟裕想让妻子来当秘书这件事,宋时轮的态度很不好。这种情绪,也体现在他对粟裕参加鲁南战役的质疑中。虽然他们之间也曾有过矛盾和不快,但他们的目标始终一致,那就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福祉而奋斗。他们的经历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真正的英雄,不仅在于能在战场上赢得胜利,更在于他们愿意为了更崇高的理想,不计较个人得失,携手并肩,共同前行。
这两件事实际上也反映出宋时轮对粟裕并不太友善,但粟裕心胸宽广,他没有因此怀恨在心。在特殊时期,他还再次出手庇护了宋时轮。那时候军事科学院内部也出现了权力斗争,宋时轮和钟期光等人都遭到了排挤打击。当那些造谣中伤的材料被送到粟裕手上时,他选择压下不报。不仅如此,粟裕还多次向周总理反映实情,正是由于总理的亲自干预,宋时轮等人才得以摆脱困境。粟裕的崇高品质最终打动了宋时轮,两人的交往逐渐多了起来。尽管粟裕在历次运动中没受到太大影响,但他心里始终有个疙瘩,那就是曾经被冤枉的罪名一直没有被洗清。
1984年,粟裕将军带着未了的心愿离开了人世。在追悼会上,宋时轮悲痛万分地走了出来。此后,他和粟裕的老部下们一样,四处奔走,努力为粟裕争取平反昭雪的机会。在1987年的一次重要干部会议上,宋时轮表达了他的看法:他期待能够纠正之前在反对“教条主义”运动中,对粟裕同志作出的不公正评价,并希望恢复粟裕同志应有的荣誉。1989年,宋时轮负责编写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正式发行,其中关于粟裕的介绍里提到:“粟裕将军曾长时间遭受不公待遇”。1994年,经过各方的持续推动和不懈争取,粟裕最终获得了公正的评价,这一成果的取得历经了重重困难。粟裕和宋时轮两位将军的经历,充分展现了粟裕的高尚品格,只是这位身经百战的将领最终在政治道路上留下了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