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将孙立人的学生时代(私塾、清华及维吉尼亚军校时期)

火耀西南 2024-06-02 03:53:03

文/编辑:nirvana

一年一度的高考马上又要开始了,学生时代的往事,离我们已经非常遥远了,但每每回想起来,却觉得那些昨天,又历历在目。

今天我想说一说民国时期的一名风云人物孙立人将军的学生时代的往事。

孙立人将军的一生,可谓是悲喜交加,1942年,他率不足一团之众,在缅甸取得仁安羌大捷,营救出被围困的英军七千余人和五百多名战俘,震惊世界,被誉为“东方隆美尔”,但是也有过1956年被驱逐出台北市南昌街官邸,被“幽禁”长达三十三年的落寞。

都说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性格养成的重要阶段,对于这样一个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学霸人物,他的青少年阶段本应该顺风顺水,但是那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却让他走向了另一条坎坷的道路。

在今天媒体无比发达的时代,孙立人将军的诸多军旅生涯和事迹以及台湾兵变案的事情都已经非常多了,但是对于他的青少年时代,特别是在弗吉利亚军校学习阶段的事情却非常少,甚至之前有人写过他毕业于西点军校,这中间,有史料错误,但更多的是,在本该写回忆录的阶段,孙立人却因为那次兵变案,让他对那段美国留学的经历讳莫如深。

如今已经时过境迁,孙立人将军已经作古三十多年了,今天就让我们来谈一谈孙立人将军学生时代的这段往事。

孙立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出生于安徽省舒城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孙家是舒城望族,家庭中历代多豪富,到其祖父孙炳焱时,家中尚拥有田一千余亩,遍及舒城、庐江、合肥三县及江南县份。迁居庐江后,又自种农田一百八十亩,在金牛镇开设多处商店,家中办养猪场、养鸡场、养羊场和垄坊(加工稻谷)、糟坊(酿酒)等,常年用工六十余人。

孙熙泽

而孙立人的父亲一辈,则是非常有名的文化人,孙立人的父亲孙熙泽是举人,孙立人的伯父更是庚辰科第三甲第十四名进士及第,所以孙立人在很小就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孙立人后来曾回忆和自己的弟弟孙衡人开始进入私塾读书的第一天的事情,父亲孙熙泽亲捧戒尺一根交给老师,请求先生一定要严格教育,看得兄弟二人心里直发毛。后来果然发生了孙衡人背不出书来,被先生用戒尺打得头破血流的场面。

打完后先生也觉得这种惩戒有些过了,但是很快孙父听到消息后,马上就赶来了,他没有去自媒体曝光这个老师,也没有去法院打官司,而是来给先生吃定心丸,严师出高徒,先生收拾得对!

那时,孙家对这些孩子确实管理得很严格,他们家最后一栋房子就是私塾,白天读书,只准许晚上出来见见家人,其他时间都得在私塾里面念书,睡觉都在书房里面。

我们知道当年科考是比较内卷,但是到这个程度的,实话不算多见。孙立人回忆说在自家私塾里面管理得很严格,甚至一天几乎很少有自由活动的余地。

他曾抱怨,我小时候没有机会运动,不要说摸到球了,连看都没有看到球过,一天到晚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但是这一阶段的磨炼,孙立人觉得还是终身受益,虽然科考制度在他读书期间已经寿终正寝了,但是中国人数千年来总结的那些为人之道,对他以后受益匪浅。

特别是关于他在军事生涯中的指挥道德,在民国时期还是颇受赞扬,那就是绝不轻易牺牲部属,不抛弃不放弃,这对于很多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将军,确实有不同之处。相对来说比较注重人性。

这在远征军时期,孙立人与盟军相处方面,也有体现,他始终不卑不亢,严守中国人的立场,凡事据理力争,赢得盟友的敬服。

孙立人九岁那年遭遇的一件事,开始让他产生了新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那年,因为孙熙泽在山东蓬莱做官,所以小孙同学就和哥哥还有舅舅到了济南读书。随着两年后辛亥革命的爆发,孙父辞去了清廷的官职,在当时属于德国人的势力范围的青岛闲居。

青岛旧照

孙立人不久就到了青岛的德文学校读书,这天,孙立人和一个小朋友在海边玩,然后就看到几个德国小孩围着一个中国小孩在嘲笑辱骂。

孙立人是很有些侠气的人,于是上前就和那几个德国娃儿理论,孙立人本以为自己是理直气壮,结果话还没说到两句,一个德国小孩冲上来啪啪就是两个大耳光,打得孙立人当时就懵逼了。

回家后,孙立人没有哭也没有闹,而是闷着想了一晚上,终于想通了,原来讲理的基础是实力做后盾的,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是如此。

不然后来我们怎么会说,世界只有三种真理呢,东风、白杨和民兵嘛。

孙立人儿童时代

就从这个时候开始,小孙同学的心中开始隐隐有了为国家为民族争光的念头。其实他这种想法,后来很多那个阶段的有识之士的回忆录中都有提及,虽然内容不一样,但是殊途同归,一个受欺凌了一百多年的老国家的优秀人才,在那个阶段都会萌生出这样的想法。

1912年春天的那个下午,山东青岛的海滩边,一个德国小孩的羞辱性的两记耳光,让一个中国小孩开始清醒起来。

随着北洋政府的成立,有很多安徽籍的人物开始在北京登上政治舞台,孙父也决定去北京托朋友找点事情做。于是孙家搬到北京。初到时,由于没有适合的学校进,孙立人、孙衡人只得在家念书,请先生教国文、英文、算学等,大哥孙同人则考入了北京大学就读。

清华学堂

1913年,时任中华大学副校长的父亲孙熙泽将刚刚录取到清华学校的小同乡宋煦带到家中,宋煦和孙立人兄弟聊天时,介绍了清华的情况,孙立人兄弟于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清华学校是1908年的时候,美国老罗斯福总统决定退还部分当年的清朝时候的庚子赔款而创办的,当时指定这笔钱要用于教育事业。因为校址选在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故名清华学校。

它实际是所留美预备学校,分中等、高等两科,正课教学全部用英语。每年招生的名额,按各省分提庚子赔款数额的比例分配,考生要按籍贯回本省应试。

孙立人清华时期

这一年,安徽分到了五个名额,于是孙立人和弟弟就回到老家参加考试。学霸家庭培养出来的就是不一样,就在这次考试中,孙立人考了个正取第一名,弟弟也考了个备取第一名,再经过复试,孙立人幸运地考上清华。他们这一届学生后来成立的相当多,像闻一多,吴文藻,梁思成都是这一批的。

当知道自己儿子考上清华后,孙熙泽当即就带他去见祖籍安徽休宁的清华学校周诒春校长,见面后,孙父就先做了个揖,然后还是用当年小时候那套话给周校长说:“周校长,请你把我这个小孩子就当你的小孩子,有什么事情,就打,打死了我都不心疼。”

周诒春

周诒春是接受的西式教育,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耶鲁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

于是他笑着对孙父说:“你放心,我绝不会对他们客气。”

但是孙立人自己回忆,周先生是了不起的教育家,他不但一直把他当自己的孩子,而且也是最早赏识与器重自己的老师。

1914年8月末,14岁的孙立人进入了清华,而且这一待就是九年光阴。

清华的生活环境,与孙立人家闭门深读的家塾教育相较,简直是两个世界。

在清华就读时周培源、孙立人、梁思成等人讨论问题。左二为周培源,左三为孙立人,右侧戴眼镜者为梁思成。

因为清华最初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留美预备生,所以在课程、学制以及教育方式和课外活动等都是借鉴美国学校的东西,上午的主课一律用英语进行讲授,连教科书都是美国出版的。在下午的课程则改为国语,讲授修身、哲学、文学以及修辞等等。

对孙立人而言,九年清华的学生生活除良师爱护,最大的收获是清华真正实践了四育并重(德、智、体、美)的教育,这种教育对他日后的练兵有成,影响很大。

清华学校对于上课管理很严,但是下课后,图书馆和寝室都一律关门,把学生推到户外去活动,所以在当时流行三派人马,运动派、老先生派和游手派。所谓运动派就是喜欢运动的那些学生,老先生派就是走到户外还带着书本的,还有的就是既不看书也不运动的,游手好闲扎堆聊天的一派。

孙立人是运动派的典型,那时清华很鼓励大家运动,孙立人也就是这时开始接触了体育运动,一次玩跷跷板的意外,孙立人的输尿管砸破了,不得不住进协和医院。

孙立人受伤的时候,正是寒假以前要考试的时候,为了不耽误考试,他只做了些简单的治疗,未等痊愈,便赶回学校。

结果,考了一半,坚持不下去了,只得又回到协和医院。

本应该1922年毕业的孙立人,休学一年,直到1923年才毕业。这就是他上了九年清华的原因。。。

谁知病愈后他更加积极的投入了体育锻炼中。特别是篮球,当时还被选拔为了清华学校的校队队员,后来更是清华大学篮球全盛时代的五虎上将之一,绰号站人。

像多年以后,梁实秋回忆当时清华时光时,还能点出当时的篮球队主力阵容,说孙立人当时是打后卫,截球之稳健让人叹为观止。

而对于那个绰号,据孙立人自己解释是:我在清华的时候,大家同学给我取个外号叫站人,因为我的名字是立人!立者,站也。再有一个,大陆有一种洋钱叫站人洋钱,所以大家就叫我站人。

而且梁实秋还提到,当时清华对于选手的选拔培养与爱护也是做得很充分的。选手要勤练习,体力耗损多,食物需要较高的热量,于是在食堂旁边另设“训练桌”,大鱼大肉,四盘四碗,同学为之侧目。

中国国家篮球队 第一排右一为孙立人

1923年孙立人还被选拔进了当时的国家队,作为主力后卫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远东运动会,并为中国赢得了唯一一次篮球冠军。

对于这段时光,孙立人是这样说的:所谓四育并进,我觉得是一个完美的教育,我们那时候念书,就正规的念书,运动的时候,就什么都忘记了;同时,在体育方面,不论是锻炼身体还是什么,大家同学对学校的爱护、团结,有说不出来的信心,好像是一种亲切感。

他同时提到学友之间的感情,像某人当时就是文士派,不喜欢运动,他毕业要出国时,武行不及格呢,还要在水里爬,可是大家对他还是很爱护、亲切。

孙立人在清华待了九年,后来他已经把清华当家,老师就像是他的兄长,那种亲切感,谁都说不出来。

到后来,国民党兵败到了台湾,孙立人的孩子在报考志愿选择时,他们第一志愿想填台大,孙立人摇头,说你们第一志愿要填清华,你们都考清华,当然,孙立人也说不出来那个学校不好,但总觉得清华比别人的学校都好,这就是感情。

1923年,孙立人从清华毕业后,考取了公费留美。当时孙立人本来想改学军事,第一是圆一个孩提时的梦想,第二也是受当时的国际动荡的大环境影响。

但是孙父则认为孙立人的天资应该学医才是正途(在美国本科没有开设医学专业),而且当时孙立人在清华本来学的就是工科,所以不管怎么说,孙父都没有把儿子和一个军人给联想在一起,于是一口回绝了孙立人的请求,孙立人见父亲不答应,也只好暂时不敢提了。

孙立人抵美后,进入了普渡大学学习土木工程,普渡大学的工科实力相当雄厚,从1878年开始授予工科学位以来,普渡大学保持在授予工科本科学位人数最多的5所大学之列。

普渡大学期间,孙立人(左)与同学梅旸春(右)合影 ;梅旸春即后来南京长江大桥总工程师

但是普渡大学学制是四年,鉴于孙立人已经取得土木工程系学位,因而特准他插入三年级学习,免修一、二年级的土木工程学课程。

1926年,孙立人获得土木工程学士学位,本科学业告一段落。此时孙立人再抉择学医还是学军事的时候,又发生了纠结。

孙父见儿子志向这么坚定,乃从孙立人所请,允许他学习军事。

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中国籍的学生直接考入西点军校,像最早批次的王庚(陆小曼前夫)、温应星(巴顿将军的同班同学)等人都是后来转入西点军校。

由于没有国籍限制(但是非美国籍不能在美军服役),所以孙立人也就选择了维吉尼亚军校学习军事。

孙立人报读弗吉尼亚军校,需要中国驻美大使馆的同意。在等申请结果的时候,孙立人也没闲着,他在一家桥梁工程公司谋到了职位,任见习工程师,月薪两百美元。日子过得很惬意,还买了汽车。但申请批复一下来,他就立刻辞职,把车也卖了,入军校过艰苦的生活去了。

维吉尼亚军校简称VMI,成立于1839年,与西点军校齐名,是训练严苛,以打人而世界著名的军校,其传统更是下级生对上级生需要无条件服从,比日本士官学校,亦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入学资格十分严格,一律需要保送方能入学。

孙立人普渡大学毕业后,经当时的中国政府即北洋政府保送入VMI。当时有人警告孙立人:维吉尼亚打得厉害。

他表示:没有关系,我挨打惯了。

维吉尼亚军校的打人传统,是老生打新生、管新生。打法和管法一般人看来简直是蛮横无理。老生把新生叫做老鼠。

马歇尔将军

就连后来的美国国防部部长、陆军参谋长的马歇尔将军曾经回忆,自己当年入学的时候,被要求完成坐刺刀的惩罚。要知道马歇尔当年年轻时,可是有名的高富帅,但是同样不能避免。

老生就像旧时的公公婆婆。有理无理一天给你三顿打;三天给你九顿骂,就是这样养成你绝对服从,绝对尽职,同时绝对诚恳。

据孙立人早年对部下谈及自己在军校受训的情形有过如是的记述:

通常老生总是听到起床号音后才起床。新生则号音一落,便要排好队,假若有一天起床号还没有吹,老生便起了床,那就不得了。老鼠便要挨打。老生起床后,立刻布满上下楼梯口,和新生必经之路,新生跑出来集合,经过每一个老生面前时,都要打一拳。

头一次孙立人还不觉得厉害,第一拳、第二拳,都挨过去,不料第三拳,对准心口打来,又急又猛,孙立人立刻昏迷倒地。

醒来后,爬起在跑。前面的人并不因为他已受伤,便罢手不打,依然是照样挨揍,跑到队伍前迟了,又要被打,以至于后来他的胃部下面常常发痛,还是那时候的创伤。此后这种打法,是家常便饭,而且每礼拜有一次。

另外一天,有位老生说叫他洗手套,孙立人准时帮他洗好,并且毕恭毕敬的双手送上,满以为他总要说几句好话,不想适得其反,那位老生悠闲的坐在屋里抽烟,把手套收下后,不闻不问的顺手把半截烟屁股按在他的下巴上,要孙立人将下巴猛收,烧得孙立人皮肤灼痛,老生一高兴,才叫他离开。

这种恶作剧,可以说是毫无理由的磨难人。像上面的例子很多,有时叫人确实是怒火中烧,忍无可忍。

但是孙立人牢记着父亲叫他强忍两字的教训,和原为吃苦而来的初衷,决心忍耐下去。后来孙立人开始了解这种训练,就是要养成军队里没有理由的自然服从的习惯。

老生管理新生,便是资历服从的训练。这一年老鼠生活,磨炼出了孙立人有忍耐一切艰难困苦的耐心,对于二十几年的带兵作战,和做人辨事,都有莫大的帮助。

那时候清华也有好几个人是和孙立人一起去的,一共有五、六个都是政府保送的。有一个外号叫黄天霸,他要来的时候,写信给已经是老生的孙立人。

孙立人就问他能不能忍受维吉尼亚一切的虐待?

他说他绝对能忍受。这个黄天霸会一点儿中国武术,个子不是很高;

结果没有三天,维吉尼亚各国人都有,人家说你是中国人,叫你Chinaman(美国排华最严重的时候对华人的称呼),人家美国人说你们中国人生日的时候吃鸟巢——燕窝,再不然抽鸦片烟;其实,唐人街那时候是这样的,但是现在美国人还不是吃鸦片烟、大麻。

这种虐待,老生可以随便打人,随便骂人,没有理由,而且还要和颜悦色逆来顺受。他打你一拳,你还不能笑,只能很高兴的说“谢谢您”;老生也可以叫新生到房间里做任何动作,如两腿分弓、做各种姿势,他可以随便打,你不能动的,也绝对不能反抗,反抗就是大逆不道。

谁知黄天霸这一挨打,当场就忍不住了,就回了一拳,结果这一拳,那可不得了,大家就闹起来了,说有一个中国学生反抗老生,这是维吉尼亚历史上所没有的,大家过去就是一顿打,接着送到医院。

这位老兄,在医院里,一方面写信给中国大使馆,说:我被打了,我不要念了。

孙立人去看他,问医生黄天霸病情究竟怎么样?因为黄天霸跟孙说是肋骨打断了,实际上没有断,是打青了。

医生说:没事,没几天就可以出院。那医生看惯了,也觉得你这个人孬种,不够种嘛!

孙立人就跟他说你太丢脸了,来这的中国人本来就少,你这样子给我们很没面子。

孙立人再三劝他,后来大使馆也派人来对他说:既然来了就不能半途而废呀!

讲着讲着他就不走了。孙立人也把这个情形跟校长谈过,谈过之后,一回来他就有名了,在营房里,大家都知道有一个中国老鼠敢反抗老生,这些人都忿忿不平说:这个人我们不能容许他。

这个结果就是挑剔的更厉害。第二天大家不是另眼相看,而是更看不起他。

军校时期的马歇尔

想当初马歇尔被老生要求坐刺刀惩罚时候,因为不能蹲太重,马歇尔当时又刚好得了伤寒后大病初愈,结果身体虚弱没法蹲太久,一屁股坐下去了,刺刀一下几乎全部扎进了臀部,血流不止,但是马歇尔没有选择去向校方告状,而是按照军校传统保持了缄默,而校方对此事唯一的表示,是在校门口公告称马歇尔因伤休息三天。

从此后,马歇尔在军校里面威名大振,高年级的学生也宣布,自这一天起,今后不准任何人欺负马歇尔。

所以到黄天霸回到学校,晚上念书的时候——大家晚上都要念书,老生可以开门进来看你是不是偷懒不念书。黄天霸在念书的时候,老生就进去了,一进去他没站起来——本来老生一进来,他要马上站起来立正——他没有站起来,老生当时就拿着刺刀把他打了几下,打了几下他又反抗,这一反抗让老生就联合了许多人打他,这次打的就比较重了。

又到医院,他找孙立人哭说:怎么办,我要把命送在这儿,我不能干了。

孙立人和大师兄马歇尔

孙立人说:能不能干是在你自己。如果你决心能干,他不能把你怎么样,你自己没有这个骨头,他就是不打你,你也干不了。

后来他跟孙说他不干了。一不干,校长就找孙去了。校长说:这在我们维吉尼亚的历史上没有这样的。

这就是一个人没有做到一个忍字;所谓忍辱负重,既然自己有大的志愿,就要有忍耐的能力去克服一切,没有忍字与毅力,绝对受不了折磨。

孙立人觉得,在维吉尼亚最好的,就是这个教育,他的脾气,原来也是火爆脾气,但是后来为什么硬给人家打,为什么要听人家的,他心里有数,孙有许多同事、同学认为不需要这个,他觉得没有这个毅力,经不起挫折。

尤其是青年学生,一经小挫折,就自杀或是心灰意冷,这都不是办法;他认为一个人有一个理想,要想达到理想,非得经过许多挫折,不然达不到理想的。

孟子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孙立人在维吉尼亚军校,所接受的新生训练与传统,就是这一种生命价值与精神韧度的真实考验。在这个考验下无论体能、心灵、意志以及思辩的智慧,稍有不足,必将功亏一篑。

孙立人弗吉尼亚军校毕业照及该校给他的评语

1928年夏,孙立人毕业于维吉尼亚军校,并同时获得政治经济学士学位。是时,奉政府命令,派赴英、法、德、苏、日等国考察军事,然后返国。

结语

孙立人将军的学生时代,是中西方文化冲突和兼并最为激烈的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初期。从孙立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一个中国青年,不仅充满了严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也经历了清华学校和维吉尼亚军校的多元化教育。

两种不同的文化冲突,不仅塑造了孙立人坚韧不拔、刚毅果敢的性格,也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时,中西方文化的对立的困境中,他通过坚强的意志锤炼出的品格,使得他不仅在战场上成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官,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朽的足迹。这一段历史,不仅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将领的成长之路,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教育和毅力在塑造个人命运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如今来回顾孙立人将军的学生时代,不是去看一个军事奇才的崛起之路,而是希望能从中看到一个中国青年坚持梦想和不懈奋斗的力量。

参考文献:

程贞汉:抗日将领孙立人

黄亦兵著:孤傲的将军 孙立人

许逖著:百战军魂 孙立人将军

0 阅读:4

火耀西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