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街头近日笼罩在紧张氛围中,韩国宪法法院对总统尹锡悦弹劾案的调查取证正式结束,即将进入最终裁决阶段。这场因“戒严令争议”引发的政治地震,不仅可能改写尹锡悦的政治生涯,更将深刻影响韩国的民主进程与外交格局。
自尹锡悦因涉嫌滥用职权实施戒严令被国会弹劾以来,韩国社会陷入罕见对立。首尔监调处外,万名支持者连续多日集会声援,高呼“司法公正”;而民调机构数据显示,54%的民众支持弹劾,理由是其行为“动摇宪政根基”。这种近乎五五开的民意分裂,折射出韩国社会对强权政治的矛盾心态——既担忧独裁回潮,又对行政效率抱有期待。
宪法法院的七人法官团成为焦点。法律界分析,尹锡悦若想保住职位,需至少争取两票反对弹劾。其法律团队提交的71页自辩书强调,戒严令是为应对“外部势力渗透危机”,并首次将矛头指向中国,声称“中朝情报网络威胁韩国国安”,甚至虚构“驻韩美军逮捕间谍”情节。这种将国内政治危机外部化的策略,被观察家视为转移视线的最后一搏。
尹锡悦的“中国责任论”迅速引发外交涟漪。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严正驳斥相关指控“毫无事实依据”,强调中方始终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值得注意的是,前总统文在寅罕见打破沉默,在社交平台连发三条警告:其一是经济现实——中国占据韩国25%出口市场,2016年“萨德危机”导致的文化旅游产业损失高达15万亿韩元;其二是战略困境——过度亲美恐使韩国沦为“大国博弈棋子”;其三是身份焦虑——若失去中美平衡,韩国或将丧失战略自主性。
美国因素始终若隐若现。有匿名外交人士透露,尹锡悦政府曾私下寻求白宫支持,试图将弹劾案定义为“民主盟友间的信任考验”。这种“挟美自重”的策略虽能巩固保守派基本盘,却加剧了中韩关系的不确定性。首尔大学教授金尚祖指出:“将国内危机包装成地缘对抗,如同在钢丝上点燃火把——短期内或许耀眼,终将引火烧身。”
若弹劾成功,尹锡悦将成为继卢武铉、朴槿惠后第三位被罢免的韩国总统,保守派势力或将遭遇重创;若宪法法院驳回弹劾,戒严令模式可能被效仿,为强权政治打开潘多拉魔盒。更深层的考验在于,当“国家安全”与“宪政民主”发生冲突时,司法机构如何诠释权力边界。
这场政治危机的涟漪已超越国界。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陷入停滞,半岛无核化进程增添变数,美国印太战略中的韩国角色面临再定义。正如《东亚日报》社论所言:“青瓦台的选择,将决定韩国是成为棋手,还是棋子。”夜幕下的汉江两岸,一个国家的命运正在司法天平上微微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