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白帝”引国际舆论战:俄媒犀利回击美媒贬损论调

柳暗花聊国际 2025-03-10 21:58:15

当美国《华盛顿邮报》将中国"白帝"空天战机贬为"科幻模型"时,他们或许没想到会遭到俄罗斯军事观察家的辛辣讽刺。这场围绕新型装备的舆论交锋,折射出国际军事话语权争夺的新态势。

俄罗斯军事网站"Top War"近期刊文指出,即便"白帝"尚处验证阶段,其采用的逆向倾斜垂尾与自适应进气道设计,已体现出对苏-47"金雕"、YF-23等先辈的技术突破。文章特别强调,该机搭载的磁流体能量管理系统,理论上可使飞行器在临近空间维持6马赫巡航——这正是美国X-51A"驭波者"项目未能突破的技术瓶颈。

分析人士关注到"白帝"可能引发的军事变革:其模组化武器舱设计可容纳24枚微型拦截器,理论上具备在轨卫星清除能力。若实现部署,将打破美国太空优势,使"星链"系统面临实质性威胁。这解释了为何北美防空司令部紧急启动"轨道战备评估",将空天防御预算提升47%。

美媒集体唱衰背后,暴露出深层焦虑:五角大楼"下一代空天载具"项目进度落后预期7年,而中国在珠海航展公开展示空天战机原型,意味着技术路径已然清晰。俄罗斯评论员引用历史案例反讽——美国曾断言中国搞不出电磁弹射,如今福建舰已实现秒级精准弹射。这种认知战套路,在"白帝"事件中再度重演。

值得玩味的是,在另一篇对比歼-35与苏-30MKI的文章中,同一网站却得出"俄制战机全面占优"的结论。这种态度分裂揭示俄罗斯军事观察界的现实困境:既惊叹中国军工的跨越式发展,又难以摆脱传统认知惯性。评论区更出现两极分化,有人坚称中国装备仍是"俄式仿品",也有人指出歼-20的量子雷达已领先苏-57两代技术。

"白帝"争议的本质,是军事技术标准制定权的争夺。当美国试图用"造假论"解构中国创新时,俄罗斯专家的客观分析反而成为破局关键。这种现象印证了现代信息战的演变——第三方声音正在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变量。

从"辽宁"舰遭质疑到电磁炮被唱衰,中国尖端装备的成长史始终伴随国际杂音。但正如珠海航展上"白帝"引发的全球震动所示,真正的技术突破终将穿透舆论迷雾。这场围绕空天战机的认知交锋,不过是新时代大国竞赛的序章。

0 阅读:7

柳暗花聊国际

简介:柳暗花聊国际,欢迎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