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孩子一定要有敬畏心

芸芸评育儿 2025-04-26 13:00:03

大家好!我是浩源妈妈

今天看到一篇关于培养孩子“敬畏心”的文章,让我想到了一件事情。

前段时间,哥哥有意无意和我说到一个学校的事情:

班里有同学说:我们上学就是拿钱给老师发工资,老师就是为我们服务的。

哇,当时简直不敢相信这样的话是从十岁的孩子们嘴里说出来的。

但由于自己实在是知识有限,脑袋空空,不知道如何给孩子解释。

只是问了一句:你是怎么看的呢?

哥哥看似郑重但又有些随意地回答了一句:“当然不对了,老师教我们知识很辛苦,知识是无价的”,然后就和弟弟跑去疯玩儿了。

可我始终觉得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成年人去反思的一个问题。

恰好看到了一篇有关“敬畏心”的文章,给了我一些启发,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敬畏心是什么?

敬畏心,是一种对生命、规则、知识和自然的深刻尊重,它让孩子懂得谦卑、自律与感恩。

当然,敬畏心并非与生俱来的本能,而是人类在千年文明演进中沉淀的精神品格。

它是孔子"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处世哲学,是王阳明"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自我警醒,更是中华文明得以绵延的精神密码。

“敬畏”不是畏惧权威或盲从,而是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从而保持谦逊与进取的态度。

是认识到自身渺小后的一种清醒态度,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底色。

比如:

对师长的敬畏——尊师重道,虚心受教;

对规则的敬畏**——遵守纪律,不肆意妄为;

对自然的敬畏——珍惜生命,尊重万物;

对知识的敬畏——踏实求学,不浮躁自满。

正如朱熹所言:“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没有敬畏,教育便如同无根之木,难以茁壮成长。

二、为什么要培养敬畏心?

1. 傲慢的孩子难以成长

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孩子将学习视为“交易”,将老师看作“服务员”,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老师必须哄着我学”“规则可以随意打破”。

这种心态让他们失去学习动力,甚至变得目中无人。

2. 敬畏是智慧的起点

牛顿曾说:“我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从“程门立雪”到“孔子问礼”,中华文化始终强调敬畏的价值。失去敬畏,社会将陷入无序,个人易陷入功利与浮躁。

敬畏让孩子懂得传承与学习,而非盲目自信。

3. 社会需要敬畏规则的人

闯红灯、插队、破坏公物……这些行为的背后,往往是敬畏心的缺失。

一个没有敬畏的社会,必然混乱无序。

4. 敬畏自然,才能可持续发展

全球变暖、物种灭绝,疫情、灾害让我们看到:人类在自然面前如此脆弱。

同时也在提醒人类:唯有敬畏自然,才能与之和谐共生。

敬畏心能让孩子学会珍惜生命、尊重万物,而非盲目自信。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敬畏心?

1. 家庭:

从日常小事做起

父母以身作则:尊重老师、遵守交通规则、爱护环境;

建立家规:如“不说脏话”“不浪费粮食”,并严格执行;

感恩教育:让孩子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学会珍惜。

2. 学校:

严慈并济,树立榜样

老师既要有威严,也要有温度:用专业赢得尊重,而非靠吼叫震慑;

课堂纪律不可妥协:让孩子明白,规则不是束缚,而是保障;

自然与人文教育结合:带学生观察自然、阅读经典,感受世界的宏大与深邃。

3. 社会:

营造敬畏的氛围

媒体正向引导:少炒作“天才儿童”,多宣传踏实求学的榜样;

公共场合的规则教育:如图书馆保持安静、博物馆禁止触摸展品;

传统文化熏陶:通过国学、礼仪等,让孩子理解“敬天爱人”的智慧。

写在最后

最好的教育是让学生学会敬畏。

让孩子在认识世界的同时,学会低头与仰望——低头看清自己的局限,仰望看清星空与真理的永恒。

敬畏不是压抑个性,而是让孩子在谦卑中成长,在规则中自由,在尊重中强大。

真正的教育应该培养既保持求知好奇,又懂得界限尊重的完整人格。

唯有如此,他们才能成为真正有担当、有智慧的人。

0 阅读:23
评论列表
  • 2025-04-26 18:37

    第二个可炮制藤条焖猪肉嘅父母[点赞]老师早老师好[玫瑰]谢谢老师,老师再见…就算依家捞得好掂,私企老世,公务乜长,每次同学聚会,都系佢哋出车做司机,开车门,挽住老师坐主位,嘀老师有咩头昏身庆,都抽身去探望,依嘀就系我哋六零后骨子里嘅:尊师重道!

芸芸评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