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核心站姿或桩姿:大松大软、大开大合、空透凌空、飘飞翱翔

醉桃花 2025-01-16 12:13:21

核心话题:杨澄甫内劲在腰以及腰带手的打手势隐秘:大椎拉直出来的站姿决定了太极拳大松大软、大开大合,以及凌空劲发劲松空 透必须要有身体本身的凌空如鹤的站姿和桩法——空透凌空、飘飞翱翔。

杨澄甫大师所传授的内劲源于腰脊,其腰带手之微妙手势,犹如隐于云雾之中的龙蛇游动,既隐秘又充满力量。大椎挺拔如松,引领全身站姿,仿佛天际之巅的孤峰,傲然挺立,这一姿态不仅铸就了太极拳大松大软、大开大合的磅礴气势,更是凌空劲发、劲松空透之精髓所在。太极拳的练习者,需秉持这份如鹤凌空的站姿与桩法,让身体仿佛化身为悠然云间的飞鹤,空透而凌空,飘飞间翱翔于无垠的天际。站如松,动如风,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对自然之美的极致追求,仿佛是大自然本身在舞动,空灵而深邃,既展现了太极拳的博大精深,又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至高境界。

一、话题提出:鸟的翅膀长在哪里——在背后两侧,而不是像飞机那样机身两侧,因此,不是松腰,而是两臂侧后伸,身体提拉,保持大椎竖直,百会与会阴一线,这能决定内劲的大松大软、大开大合、空透凌空、飘飞翱翔。

杨澄甫拳照示范的太极拳打手势中,内劲在腰是核心原则?。杨澄甫在太极拳中强调内劲的运转主要依靠腰部的带动,这一原则在杨式太极拳中尤为重要。具体来说,杨式太极拳的动作招式均由腰部带动,手和脚不能自动,全靠腰带动?。

身法决定内劲,“体内融融和和、往来如风吹杨柳,内劲贯注,指、臂、簌簌颤抖以至周身混沌,极其虚灵,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飘然若仙。”那么,这个提拉身体的虚领劲该如何处理身体与肢体的关系呢?

参照拳照

1、杨禹廷的起手都在左右斜后45度,转腰几乎315度。上体都是竖直,略后仰。

2、汪永泉的手不是放在体侧,而是垂在两肩后侧。上体也是后仰。门人都如此,例如朱永怀。

3、杨澄甫拳照两臂其实也是在腰后面,斜侧出手,转身松腰包括身体转开,同时开胯落脚,人似乎大鹏展翼高飞。门人李雅轩、郑曼青比较典型,牛春明晚年关系提拉依旧看得见展翅轻灵的影子。董英杰也是手臂在体后侧,只是双臂捧起,不易察觉气轻灵的百会提拉。董虎龄比较完整。杨门高手之所以身宽体阔,就是由于大鹏展翅。

二、分析讨论,根据杨澄甫太极十要进行相关的分析

讨论1: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太极身法的动静取决于提领身体的状态,大椎提领只是实现腰背整劲,整个身体提领不住,腰带动就是外家功夫,也仅仅是松腰带动开胯的打手势而已。太极拳虚领顶劲是百会穴,百会穴提领,头是后仰,后仰连带大椎以及脖子后仰,我在之前描述了这个后仰直接拉动尾椎,整个腹部后缩到原来的腰椎占据的空间——整个身体后移,因此,双臂下拉削肩在身体后,也就是两个肩膀后拉,肩胛骨之间只有一指缝隙——最后,把整个后仰的姿态前倾成为竖直的中心线,我们观察拳照,百会穴本来与会阴在一条直线,后仰之后,势必要求会阴、腹部下沉到胯,腰部命门整体后移。

讨论2:杨澄甫曾说:“腰如车轴,四肢如车轮,如腰不能作车轴,四肢不能转动……”?。这种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腰部在太极拳中的核心作用。收腹成为丹田一段支撑力,腰部连带腰椎整合就松透空,胯打开重量直接落在脚掌涌泉——不是这样,不可能直接落在脚掌,脚跟只有在转身带手才起作用——这样,两臂十分松透,在两侧似乎可以持一杆大枪,大枪在腰带动下,颇有李书文大枪的凌空飞刺的意思。

讨论3:太极拳对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三个字,腰松开沉下有助于气沉丹田,上体气不上浮,下肢沉稳,两足有力。腰直表明中轴不弯,才能转换灵活,发劲完整。:要做好腰部的松、沉、直。必须要有沉胯、屈膝、敛臂相配合,沉胯屈膝才能充分发挥腿部肌肉的效能做到“胯随腰动”——并且直接传到脚下。拳论指出“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也就是说在练拳过程中有不合适处,不得劲时,问题主要从腰、腿上去寻找原因和调整解决。显然,这样的后仰大椎带来了太极拳转身是朝着前直线180度,保持直线进攻以及手臂两侧棚捋,挤按也在前方,因此,不同于我们理解的直角90度和斜角45度转身。

讨论4:“开合虚实即为拳经”。又云“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 功夫终无成。” 胯不沉落腰就松不开,裆也不能撑圆。敛臂(臂部自然下垂,不可向后厥,尾骨微向前舔)即有利于调直身腰,尾闾中正,维持全身平衡,腹肌也容易放松,更有利于气沉丹田,呼吸深长舒展。开合转腰180度,在身法后仰的提拉下,两个腿转换虚实,“虚腿不等于全然无力,内中要有腾挪之意”,即有预动之势。“实腿也不是全然占熬”,内中要贯 注精神,有上提之意。此即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阴阳(虚实)互为其根。

与此同时,左右胸、背,以及两肾的抽蓄带动腰胯都在互换虚实之中,有一处不协调,身形就散乱不整,就达不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更做不到劲力的完整一气。拳论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腿,通于脊背,形于手指,曲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后退乃能得机得势。”

三、拳照依据:根据杨澄甫门的重要代表人物身姿进行分析

根据杨澄甫大家拳照,我们一直看不懂的方位,其实都是手臂两后侧随着直角转身,180度打手转腰,转腰180度换手,形成正前方四正与侧转身四隅的四手关系。我们在杨澄甫拳照中印证,仰头而且面部肌肉平顺,没有低头的嘴角内敛的皱纹,我们看几个高手,杨澄甫、武汇川、褚桂亭都没有。鼻唇沟是鼻翼两侧向下延伸形成的两条纹路,位于鼻翼、上唇和颊部的结合线处。鼻唇沟的产生主要和皮肤的老化、松弛,面部表情过大有关,笔者自我观察,打拳不后仰抬面,必然会出现鼻唇沟。

观察杨门弟子身法的大松大软、大开大合、空透凌空、飘飞翱翔,我们发现了凌空劲的“用意不用力”,我们不要把太极拳哲学化,而是要把太极拳身法化。提拉大椎穴脊椎节节松开,提拉百会穴才能精气神大周天——整个身体的凌空状态才会产生精气神的完全自动化。这种自动取决于脊椎水平,也取决于四肢松沉的体位,因此,我们从他们的身法看,提拉后仰具有武学内涵、太极技术的文化特征,因此,在我在精气神体系的练功上,读者会提出具体的技术问题。

我们也许看不懂太极拳,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会行走坐卧,都会进行站姿训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