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骡马市的青砖墙与秦腔的百年回响
西安城内的骡马市,曾是热闹非凡的商贸古街,如今却以厚重的历史和悠久的戏曲文化吸引人们瞩目。当年,苏长泰怀抱“三意结盟、共图大业”的信念,背负戏箱三闯骡马市。第一次,满街都是嘈杂的骡马声、商人的叫卖声,而他的带队表演却无人问津。第二次,他精心编排了一出悲欢交织的折子戏,却因不够迎合当地商人们的口味而惨淡收场。直到第三次,苏长泰与老搭档们整理出《火焰驹》的雏形,以其鲜明的叙事和铿锵悲壮的唱腔,这部戏终于在骡马市一炮而红,从此开启了三意社的百年辉煌。

从那时起,骡马市成为西安城戏迷聚集之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秦腔名家苏育民等人在这里把一出出震动人心的经典剧目献给观众,而后他们还将这些作品带到了长安城外,带到了更广阔的关中平原。《火焰驹》《铡美案》《双锦衣》等剧目一传再传,也让秦腔逐渐从陕西的地方戏曲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2022年大年初五,穿过霓虹与街巷,三意社依然守着骡马市的这片精神高地。当晚,三意社的现任掌门人侯红琴带着《火焰驹》的新一版改编登上西安城墙小剧场。青砖墙前,锣鼓一响,胡琴声悠扬,秦腔高亢的唱腔穿透了空气。不少台下观众热泪盈眶,其中一位年近古稀的老戏迷更是抹着眼泪,哽咽着说:“这才是咱们的秦腔!”

同为秦腔百年重镇的易俗社此刻却仿佛处于另一个世界。距离小剧场不到几公里的易俗社剧场内,冯尽是空荡荡的座位,唯有惠敏莉坐在后台,神情落寞地盯着那张未达预期的票房统计表。
惠敏莉的困境与秦腔的现代化尝试
时间回到2009年,彼时年仅34岁的惠敏莉就已经接过了易俗社的“百年权杖”,成为这一古老戏曲院团的领军人物。惠敏莉从小耳濡目染秦腔文化,成年后以扎实的工旦功底站稳舞台,更凭借精益求精的唱功与表演能力被赞誉为“惠三绝”:能精通传统戏里的闺门旦角色,能扮演现代戏中质朴的农村妇女形象,更能用秦腔戏腔唱流行歌曲而毫无违和感。

2010年,惠敏莉改编并主演的《柳河湾的新娘》彻底打开了她的事业巅峰。这是一部讲述农村女性追求爱情与独立的现代戏,她在其中以生动真挚的表演,将陕西乡村的质朴与女性的坚韧呈现得淋漓尽致,并一举将这一剧目带上了文化部设立的戏曲表演最高奖——文华大奖的领奖台。
秦腔并非现代商业演出体系中的热门品类。尽管惠敏莉试图通过改编创新来拓开生路,但她所面临的却是一条布满荆棘的不确定道路。2018年,她重排传统剧目《双锦衣》,希望通过新的音乐与视觉手段吸引年轻人走进剧场。当她首次在秦腔剧中植入电音伴奏,营造出某种前卫震撼的舞台效果时,原本指望得到新观众的她却收获了许多老戏迷的怒意。首演当晚,不少年长观众甚至愤然而去,有人摔了茶碗怒斥:“秦腔的魂都叫你们这些人唱没了!”

老戏迷的愤怒并非毫无缘由。那些苍凉高亢的唱腔所承载的,是田间地头的乡音、祖辈讲述的家国故事,以及流传百年的民族记忆。而电音伴奏、现代化舞台装置、沉重的新编故事,尽管意图将秦腔推向市场前沿,却与他们习惯的乡土文化格格不入。
李梅的两难与“秦腔音乐剧”
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排练厅里,李梅端坐在椅子上,目光落在排练台上的演员们身上。排练厅内布置简洁,墙上悬挂着几幅剧院历年获奖的老照片,其中一张是李梅获得个人第二座梅花奖时的奖牌照。照片中,她神采奕奕,满脸喜悦。而现在,她却显得有些疲惫。

李梅无疑是戏曲界的佼佼者。《大树西迁》中,她饰演的知识分子形象温文尔雅、神情生动。凭借这一角色,李梅征服了全国戏剧专家,还让许多年轻一代透过她认识了传统戏剧的深厚底蕴和戏曲表演的极致魅力。
这份成就也让她背负了更大的使命感。在李梅看来,唯有让秦腔突破传统框架,融入新时代的审美潮流,才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为古老剧种注入新鲜的生命力。正是出于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她选择将经典剧目《杨七娘》改编为“秦腔音乐剧”。

原作《杨七娘》是苏育民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位平凡却坚韧的女性如何在乱世中守护家园的动人故事,唱腔厚重而深情。李梅却在保留原有经典唱段的基础上,加入了西方音乐剧式的和声与叙述唱段,并创新性引入了多媒体技术,让剧情的背景由一幅幅手绘布景变成动态数字投影。
项目获得批准后,李梅的团队满怀理想地投入创作。2023年中秋节,《杨七娘》在戏曲研究院的数字化剧场首次公演。开场大幕拉起,观众被立体投影和动感灯光织出的沉浸式效果震撼。随着演员登台,问题逐渐显现:灯光和投影太过华丽,反而削弱了秦腔舞台表演应有的厚重感。戏中演员水袖挥洒,但因数字背景的强烈视觉冲击,演员的动作被模糊在层层光影之间。

一位须发斑白的老人嘟囔着对同行打趣道:“这还是当年苏育民带到朝鲜慰问的那个《杨七娘》吗?”言语中透着失落,甚至让人怀疑这是否还是秦腔的范畴。这样一场投入巨大的《杨七娘》最终取得的商演收入远不及预期。根据年末的数据统计,戏曲研究院的全年收入甚至不及以三意社为代表的地方院团三分之一,这让李梅自豪的创新道路显得格外沉重。
三意社的坚持与《火焰驹》的时代再现
相较于李梅的探索式尝试,三意社则在侯红琴的带领下,坚定地选择扎根传统,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2015年,三意社面临院团改组和资源整合的抉择。许多人建议合并到其他单位以减少行政成本,但侯红琴坚持认为“三意社”的名字和独立性不可替代,这是关中地区戏迷心中的一面旗帜。

在侯红琴的努力下,三意社得以保留独立运作,并重新打响了经典剧目《火焰驹》。这部戏从1958年首度被改编为电影后,已成为秦腔艺术巅峰的一种象征。侯红琴大胆提出复刻不同版本的《火焰驹》,并根据演出所在地的观众习惯,量身打造其情节与呈现方式,让经典适应当下不同的文化需求。
2021年春天,一段令人动容的旅行开始了。侯红琴带领三意社前往甘肃会宁,这片土地有着最质朴的观众,也曾是三意社百年前巡演的重要一站。从板车载设备到椅凳拼成的观众席,艰苦条件无阻声势庞大的现场观众——来自各村的村民骑着摩托车、赶着毛驴,甚至步行几小时,翻山越岭赶来。为了纪念这次巡演的成功,侯红琴甚至将《火焰驹》的剧目印上了国家邮票。

数字化与老戏台的时代碰撞
三意社的传统选择吸引了无数的观众,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拒绝了适度的现代化。侯红琴对三意社的管理并非固步自封,而是在守护戏曲精髓的同时,为其注入一些新时代的元素。她把对秦腔的传承当作信仰,但同时,也利用新兴的数字技术为三意社扩展传播空间。
侯红琴的手机通讯录里保存着三千多个戏迷的微信,每一位粉丝的诉求她都认真倾听。更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三意社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了大量秦腔表演片段,甚至通过直播教网友学习水袖甩动技巧。在直播间里,年轻演员展示戏曲基本功,引导网民学唱经典唱段,而屏幕上飘过的“火箭”打赏则为三意社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与三意社的务实传承相比,另一边的易俗社在探索数字化的道路上显得更加激进。面对文旅部门的补贴评估压力,易俗社将“元宇宙秦腔”作为突破口进行了大胆尝试。这是一场以高科技为主打的实验性演出,演员的形象被完全转化为数字投影,观众佩戴虚拟现实设备即可看到演员与虚拟环境之间的互动。
演出效果却饱受争议。不少传统戏迷认为这种全数字化的手段失去了戏曲的“现场”氛围,甚至怀疑演员是否真正进行了高强度排练。许多人离开虚拟空间后表示,虽然视觉上略有震撼,但心里却空洞无比,感受不到戏腔的“魂”。

而在更为朴素的三意社戏台上,风吹动戏台的一瞬,演员们真实的水袖翻飞、嗓音激昂,观众的掌声与笑声化为最真挚的互动。这种“台上台下二人皆入戏”的和谐美好,是数字技术无法完全替代的,也是秦腔自诞生以来能够穿越百年而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参考资料:[1]李庆明,申海,黄勇.秦腔唱词中中国传统文化之隐喻性[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4,33(4):39-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