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18航天员返回地球后无法站立,只能被抬出来,对身体损伤大吗?

科普10克 2024-11-04 11:22:51

随着三名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的一一露相,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可当我们为航天员的任务成功感到高兴时,却发现了一个与众不同。

那就是三名航天员全都是被抬着出来的,这是为何?明年神19回来是不是也这样?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返回

2024年11月4日凌晨,神舟十八号返回舱在内蒙古东部预定区域划破夜空,成功着陆,这一刻,整个中国都为之欢呼。

当舱门打开的那一刻,现场等待已久的医护人员立马对返回舱内的环境和三名航天员身体进行快速检测。

待结果无误后,叶光富、李聪、李广被一个接一个的抬出来,看到他们平安归来,我们自然是高兴不已,可看到他们被抬出那一刻又颇感心酸。

同时,这一幕也让许多人感到不解,难道在太空中飞行了半年会让人失去行走的能力吗?要不然他们为何被抬着出来呢?

事实上,这并非航天员无法行走,而是一种必要的保护措施。

因为长期在太空中生活确实会对人体造成一些暂时性的影响,为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中国航天局制定了一套严密的返回流程。

在返回舱着陆后,搜救人员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尽管是凌晨时分,搜救队伍仍然保持着高度警惕。

他们的首要任务是确保舱内环境安全,然后才会打开舱门,这时,医疗团队已经严阵以待,准备接应刚刚经历了高强度太空任务的航天员。

医护人员在着陆现场进行检测(图源:新华社)

当舱门打开的那一刻,医疗人员会迅速进入舱内对航天员进行初步检查,他们会测量航天员的心率、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以确保没有紧急状况。

接下来,医疗人员会小心地将航天员抬出返回舱,这并不是因为航天员无法行走,而是为了避免他们在刚刚回到地球重力环境时可能出现的不适。

毕竟他们的身体刚刚经历了从失重环境到正常重力的巨大变化。

在整个返回过程中,航天员都会穿着特制的抗荷服,这种服装看起来像是一件紧身衣,但其实内部有着复杂的设计。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李聪安全顺利出舱(图源:新华社)

它能够帮助航天员的身体更好地适应地球的重力环境,从而减少突然回到重力环境可能带来的不适感。

除了抗荷服,返回舱内部也经过精心设计,那些特制的座椅和减震系统能够最大程度地减轻航天员在返回过程中承受的冲击力。

这些看似简单的设备,其实凝聚了航天工程师们多年的心血,不过这也可以看出,航天员并不是好当的,因为他们的身体还得承受太空环境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那么,太空环境究竟会对航天员造成什么影响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太空环境对航天员的影响

在太空中,失重环境会对人体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就像一位运动员长期卧床会导致肌肉萎缩一样,在太空中生活半年的航天员身体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在地球上,我们的骨骼和肌肉需要不断对抗重力才能保持强健,但在太空中,失重环境让这种对抗消失了。

科学研究表明,航天员每个月可能会流失1%到1.5%的骨量,这就好比一个人提前经历了老年骨质疏松。

除此之外,我们的心脏在地球上需要克服重力将血液输送到全身,但在太空中,失重环境导致体液向上身集中,这就像把一个人倒立起来,血液都往头部涌去。

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的日常

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导致航天员的心脏功能发生适应性改变。

更令人担忧的是前庭系统的影响,这个系统负责我们的平衡感,在太空中由于没有重力参考,航天员的前庭系统会暂时“失灵”。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他们回到地球后需要时间来重新适应走路和保持平衡。

但这些影响并非永久性的,就像肌肉训练可以恢复力量一样,通过科学的康复训练,航天员们最终都能恢复正常。

航天员的训练

一般来说,在地球上恢复半年左右,大多数航天员就能完全康复。

而且为了减少这些不利影响,航天员们在太空中会进行特殊的运动训练,他们每天要在特制的跑步机和阻力训练设备上运动至少两小时。

这些训练不仅能维持体能,还能预防骨质流失和肌肉萎缩,那么,航天员在返航时该如何适应重力不同的环境呢?

航天员在空间站训练

航天员返回地球后的适应过程

首当其冲的是身体对地球重力的重新适应,你可以试想一下,假如你突然背上一个与自己体重相当的背包,那种沉重感便是航天员刚回到地球时的真实感受。

地心引力对他们来说俨然成了一种“负担”,这种感觉用中国古语来说可谓是“举步维艰”。

在最初的几天里,航天员可能会感到头晕目眩和走路不稳,这就像一个长期卧床的病人突然要站起来行走一样。

因此,他们的肌肉需要重新学习如何对抗地球引力,而骨骼需要适应承重,心血管系统也需要调整以适应垂直姿势下的血液循环。

图片来源于新闻

为了帮助航天员尽快恢复,医疗团队会制定一套科学的康复计划,这个计划就像是为运动员量身定制的训练方案,但更加全面和复杂。

它包括了物理治疗、运动康复、营养调理等多个方面。

在物理治疗方面,航天员会接受按摩、水疗等治疗,从而帮助缓解肌肉酸痛和促进血液循环,运动康复是重中之重,航天员会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增加运动强度。

除此之外,营养调理也不容忽视,太空食品虽然营养均衡,但航天员回到地球后的饮食需要重新调整。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事实上,航天员的经历也为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通过研究他们的康复过程,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能力,这对未来更长时间的太空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那在未来,中国航天医学发展将会带来怎样的便利?

图片来源于网络

航天医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

近年来,航天医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科学家们开发出了更加先进的健康监测设备,从而能够实时追踪航天员的各项生理指标。

这些设备就像是太空中的“智能医生”,随时掌握航天员的健康状况,此外,新型抗荷服的研发、失重环境下的运动装备改进都展现了航天医学的创新成果。

现如今,中国航天医学在国际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自主研发的航天医学监测系统不仅确保了神舟系列任务的顺利完成,还为国际航天医学界提供了宝贵经验。

然而,未来的太空探索还面临着更大的医学挑战,随着人类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深空,如月球基地建设、载人火星探测等任务,航天医学面临的问题也更加复杂。

地面上的航天工作者

长期太空飞行对人体的影响、深空辐射防护、远距离医疗救援等都是急需解决的难题。

太空辐射尤其是一个特别棘手的问题,在地球大气层的保护之外,宇宙射线的威胁变得更加厉害,所以这就需要航天医学专家们研发出更有效的防护措施。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探索新型防护材料和生物医学防护方法。

与此同时,心理健康同样是未来太空探索的重要课题,在深空任务中,航天员将面临更长时间的孤独和与地球的隔离。

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航天员的心理健康成为航天医学必须攻克的难关,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心理支持系统的完善都是可能的解决方案。

中国航天员

结语

“星辰大海”是人类永恒的梦想,而航天医学的发展也永无止境,每一次的太空任务都是对人类极限的探索,同时也是对医学科技的考验。

在未来的太空探索征程中,航天医学将继续扮演着守护者的角色,为人类开启星际之门提供坚实的医学保障。

相信在航天医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人类必将在太空探索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0 阅读:57

科普10克

简介:世界小百科,国际知识趣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