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玮教授:别忽视!乳腺癌的这些早期信号,可能是身体在“求救”

宇康康 2025-04-18 10:54:39

编者按:乳腺癌是当今女性健康的重大威胁,其发病率不断攀升,呈现年轻化趋势。

正值415肿瘤防治宣传周,【医悦汇】特邀吉林省肿瘤医院赵大玮教授将深入探讨了乳腺癌的成因、预防措施、早期症状识别以及治疗手段的最新进展,并希望借此唤起广大女性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增强防癌意识,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并积极进行定期检查。

专家介绍

赵大玮

▶ 吉林省肿瘤医院乳腺外四科主任

▶ 吉林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 吉林省医师协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 吉林省健康管理学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乳腺癌精准靶向诊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智慧与健康产业发展公益基金专家委员会第一届乳腺疾病专家委员会委员

▶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硕士生导师

▶ 承担省卫生厅,科技厅和市卫生局课题多项,并发表文章数篇。

如今,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数据显示,乳腺癌以每年3.9%的增速成为女性健康头号威胁。2023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显示,乳腺癌年新发病例达230万例(占女性恶性肿瘤24.5%),中国年龄标化发病率(ASR)为39.1/10万,呈现年轻化趋势(<45岁病例占比17.3%)。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种族、国家、地域、经济状况等存在差异,发现疾病的早晚即分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患者的预后,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女性朋友必须密切关注自身情况,学会呵护乳房,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01

乳腺癌的形成因素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乳腺癌是遗传、激素、生活方式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约5%-10%的乳腺癌与遗传相关,如BRCA1/BRCA2基因突变显著增加发病风险,其携带致病性突变者终生乳腺癌风险达45%-72%(普通人群约12%),且发病年龄更早。其他易感基因如PALB2、TP53、PTEN等基因突变也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

但我们要注意,并不是说有家族史就一定会得乳腺癌,没有家族史就不会得乳腺癌,事实是约80%乳腺癌患者无明确家族史,散发性病例占主导。初潮早(<12岁)与绝经晚(>55岁)致使雌激素累积暴露时间延长,风险增加1.5倍。未生育或晚生育(>35岁)均增加患癌的几率,因为哺乳可通过调控催乳素降低风险(每哺乳12个月风险降低4.3%)。

生活方式与环境因素包括: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高体重指数(BMI)是中国女性乳腺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饮酒与生物钟紊乱:酒精摄入与昼夜节律失调可导致激素水平异常,增加风险。

激素替代治疗:长期使用雌激素类药物可能促进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发展。

缺乏运动:每周≥150分钟中强度运动可降低风险20%(通过调节性激素和炎症因子)。

环境暴露:青春期接受胸部放疗者风险增加3-7倍(如霍奇金淋巴瘤放疗幸存者)。

因此针对这些易感因素采用科学的防治手段以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如控制体重,优化膳食,平时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良好的饮食习惯,选择清淡饮食,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