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肿研究团队新发现:颅底孔道侵犯在鼻咽癌分期及治疗中的关键作用

宇康康 2025-04-12 10:57:10

编者按: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影像科黎浩江、刘立志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了研究成果——鼻咽癌T分期修订及诱导化疗管理中颅底孔道侵犯亚分类的预后价值:一项双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的二次分析。团队通过对颅底孔道侵犯(SBFI)的深入研究、分类,揭示了其在鼻咽癌T分期及诱导化疗选择中的重要作用,这一发现不仅为鼻咽癌的精准诊疗提供了新的依据,而且有望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进行患者风险分层和个体化治疗管理。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影像科黎浩江副主任医师、刘立志主任医师、付桂主治医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朱丝雨主治医师、博士生李淑琪、曹迪主治医师、博士生罗超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作者介绍

黎浩江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影像科副主任医师

▶ 中山大学八年制博士

▶ 在鼻咽癌影像结构化报告、医学图像分割、影像组学、机器学习等方面有丰富的研究基础。

▶ 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Advanced Science, JAMA Network、Medical Image Analysis、Clinical Nutrition、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European Radiology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朱丝雨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影像科主治医师

▶ 香港大学博士

▶ 主要研究方向为鼻咽癌影像评估及疗效预测等。

▶ 近年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SCI论文多篇。

鼻咽癌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特点,颅底孔道为其向远处蔓延提供了关键途径。当前鼻咽癌AJCC分期系统尚未将颅底孔道侵犯纳入T分期标准,且其预后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系统性评估SBFI在鼻咽癌患者长期生存中的预后价值及其在T分期中的作用,为T分期系统完善及治疗决策精准化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设计

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就诊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320例)及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432例)共1752例初诊无转移的鼻咽癌患者。评估的颅底孔道变量包括破裂孔、卵圆孔、翼腭窝、舌下神经管、颈静脉孔、眶上裂及眶下裂;继而运用热图/聚类、网络分析技术,结合患者生存数据,将颅底孔道侵犯根据预后差异分类;通过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轨迹、log-rank检验比对差异、多元Cox回归挖掘预后关键,以及1:1随机匹配对剖析诱导化疗疗效。(图1)

图1 各孔道正常解剖位置(A-F)及各孔道侵犯表现(G-L)

研究结果

颅底孔道侵犯创新分类:研究数据显示,有38.9%的患者存在颅底孔道侵犯,其中破裂孔与翼腭窝受侵最为常见。由于单个孔道侵犯并非均鼻咽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因此,通过热图/聚类分析、网络分析等聚类方法,根据预后差异,将颅底孔道侵犯患者分为轻度颅底孔道侵犯(仅破裂孔和/或翼腭窝受侵者)和重度颅底孔道侵犯(其余颅底孔道侵犯者)两类。(图2

图2 对颅底孔道侵犯鼻咽癌患者的多因素分析(A)、热图/聚类分析(B)、网络分析(C)

T分期优化:与非重度颅底孔道侵犯组(无孔道侵犯和轻度颅底孔道侵犯)相比,重度颅底孔道侵犯是全队列(HR:1.45, 95%CI:1.01-2.08,P=0.047)及T3亚组(HR: 1.94, 95%CI: 1.19-3.18, P=0.008)中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风险因素。T3-重度颅底孔道侵犯组预后与T4患者预后重叠。结合前期基于颅底骨质侵犯预后分级建议,本研究将T3患者分为轻度骨质侵犯,非重度颅底孔道侵犯和重度颅底孔道侵犯,将轻度骨质侵犯分期下调至T2,将重度颅底孔道侵犯分期上调至T4。与第8版T分期相比,本研究所提出的新T分期实现了各分期患者的显著风险分层。(图3)

图3 不同颅底孔道侵犯分类的预后差异(A-D),T分期优化后,不同T分期5年总生存期(E)及无进展生存期(F)差异

诱导化疗疗效预测:通过1:1随机匹配对分析清晰地看到,重度组患者在接受诱导化疗后,长期总生存期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70.8% vs 85.6%;p = 0.013),而非重度颅底孔道侵犯组患者接受诱导化疗后,总生存期并没有显著变化,这为临床治疗决策选择提供了依据。(图4)

图4 非重度SBFI患者诱导化疗OS受益不明显(A),重度SBFI诱导化疗OS明显改善(B)

本研究基于颅底孔侵犯的独立预后价值,首次提出颅底孔道侵犯亚型分层系统。该体系通过精准识别重度颅底孔道侵犯患者,明确诱导化疗获益人群,并将伴重度颅底孔道侵犯的T3期病例升级为T4分期,显著优化了T分期系统的风险分层能力。该研究为优化鼻咽癌精准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了重要影像学依据。

推荐您看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所有。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