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1: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哪些?
核心观点:吸烟是肺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观点解读:烟草燃烧产生的焦油、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直接损伤肺部细胞,导致基因突变。吸烟量越大、烟龄越长,肺癌风险越高,戒烟可显著降低患病概率。
问题2:哪些职业暴露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如何防护?
核心观点:高危人群每年需做肺部筛查。
观点解读:长期接触致癌物的工人应定期进行低剂量肺部螺旋CT检查,可早期发现微小结节或异常病变,及时干预提高治愈率。
问题3:肺癌有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
核心观点:有肺癌家族史会显著提升患病风险,一级亲属风险增加 1.8~2.4倍。
观点解读:如果父母、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患过肺癌,自身患病风险比普通人高近两倍。这种风险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也可能因家人长期共同接触吸烟、空气污染等致癌环境因素导致。
问题4:生活方式对预防肺癌有哪些积极意义?
核心观点:戒烟是降低肺癌风险最有效措施。
观点解读:吸烟是肺癌的主要诱因,烟草中的致癌物直接损伤肺细胞。戒烟后,肺部修复功能逐渐恢复,患癌风险随时间推移显著下降,越早戒烟获益越大。
问题5:定期体检对于预防肺癌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核心观点:科学评估个体患癌风险,定制筛查方案。
观点解读:医生会根据吸烟情况、家族病史、职业暴露等因素,判断属于低危还是高危人群,从而建议每年做CT还是延长检查间隔,让筛查更精准高效。
问题6:哪些人群属于肺癌的高危筛查人群?
核心观点:多种高危因素叠加者需更早筛查。
观点解读:若同时符合吸烟、职业暴露、家族史等多个条件,肺癌风险成倍增加。即使年龄未满50岁,也建议根据医生评估提前筛查。
问题7:肺癌筛查的首选方法是什么,为什么?
核心观点:肺癌筛查首选低剂量螺旋CT(LDCT)。
观点解读:LDCT综合了高灵敏度、低辐射和高准确性三大优势,能更早发现肺癌病变,提升治疗效果,是目前最有效的筛查手段。
问题8:肺癌筛查的频率应该如何确定?
核心观点:筛查频率基于个体风险分层。
观点解读:肺癌筛查不是一刀切,需先评估个人风险等级。长期吸烟(如每年30包以上)、有肺癌家族史或接触石棉、氡气等致癌物的人群属于高危,需更频繁筛查;普通人群风险较低,可适当减少筛查次数。
问题9:早期肺癌如何诊断?
核心观点:影像与病理结合明确诊断。
观点解读:筛查发现肺部异常后,需通过高分辨率CT或PET-CT等影像详细查看肿瘤位置和形态,并采用穿刺活检或手术获取组织样本,由病理检查确认是否为肺癌及具体类型(如腺癌、鳞癌等),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问题10:肺癌的常见临床表现有哪些?
核心观点:早期症状轻微且非特异,易被忽视。
观点解读:肺癌早期常表现为干咳、痰中带血丝、轻度胸痛或低热,这些症状与普通呼吸道疾病相似,容易被误认为感冒或支气管炎,导致延误就诊。尤其是长期吸烟者或高危人群出现持续2周以上不缓解的干咳需警惕。
问题11:肺癌的分子病理检测有哪些项目,对治疗有何指导意义?
核心观点:多基因联合检测全面指导个体化治疗。
观点解读:同时检测EGFR、ALK、ROS1等多个基因及PD-L1表达,能全面评估患者情况。例如,患者若有EGFR突变则用靶向药,若同时 PD-L1高表达,可在靶向治疗耐药后切换免疫治疗,提升生存获益。
问题12:多学科协作在肺癌诊断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核心观点:量身定制个性化诊疗方案。
观点解读:通过多学科协作,可综合考虑患者肿瘤分期(如早期或晚期)、心肺功能、基因检测结果(如是否适合靶向治疗)等因素。例如对携带特定基因突变的晚期患者,优先选择靶向药而非传统化疗,既提高疗效又减少副作用。
问题13:中医治疗肺癌的方法有哪些,如何与西医治疗相结合?
核心观点:中西医结合需全程专业指导,确保协同增效。
观点解读:中医治疗必须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阶段调整方案。如化疗期间侧重护胃止吐中药,放疗后增加养阴润肺方剂,避免自行用药干扰西医治疗效果。
问题14:肺癌患者治疗后的康复和随访计划应该如何制订?
核心观点:术后随访频率随时间递减,长期规律跟踪。
观点解读:手术后前两年每3~6个月复查一次,第3到5年每半年一次,5年后每年一次。因为肺癌复发风险在术后前几年较高,定期检查能尽早发现异常;随着时间推移风险降低,复查间隔可延长,但仍需终身随访确保安全。
问题15:多学科整合治疗(MDT to HIM)模式对肺癌患者的治疗有何优势?
核心观点:量身定制治疗方案,提升疗效。
观点解读:多学科专家团队根据患者肿瘤类型、身体状况等综合讨论,制订最适合的治疗方案,避免单一手段的局限性。例如早期患者可能优先手术,晚期患者结合化疗和靶向治疗,这种精准策略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 本文摘录自《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平台”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