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晚清的两位重臣李鸿章与左宗棠在朝廷上发生了一场激烈争执:

争论的核心是要不要出兵收复新疆,前者主张“新疆不复,于肢体无伤”的观点,认为出兵新疆会消耗大量的财力,会导致没钱发展海军,因而没有必要出兵新疆。但直隶总督左宗棠却秉持着完全相反的立场,称“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他认为新疆的得失会关切蒙古的安危,而蒙古局势又密切影响着清廷的统治中心北京的安危,所以不能轻易放弃新疆。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左宗棠毅然抬棺出征,消灭阿古柏,并虎口拔牙逼迫沙俄吐出了伊犁,保住了祖国的万里河山:

从后世来看,如果朝廷真的采纳了李鸿章的建议,那么后果无疑是不堪设想的:

此时的沙俄早已染指中国北方,一旦吞并新疆,那么很可能会进一步侵吞甘肃、青海等地,正所谓得陇望蜀,中华民族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海防与塞防试想一下,当时的中国几乎没有任何工业,而且财政还相当吃紧;同时海军与陆军还不一样,前者不仅非常烧钱,而且还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毕竟咱大清也不可能一直向列强购买军舰吧?万一哪天人家不卖了,………………
如果不巧这会儿正好爆发了战争,那本国的军舰就会陷入打一艘少一艘的尴尬境地,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丧失了制海权后,战火迟早会烧到国内。此时的陆军又因为缺乏经费,使用落后的武器装备而节节败退,到时候整个国家都会陷入任人宰割的境地:

以上是过度重视“海防”,却完全疏于“塞防”后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
当然了,较好的情况是在海战中取得了胜利,但也仅止步于此。因为此时的清朝内部困难重重,已经不可能再有余力向外“开疆拓土”,而且到了19世纪后期世界秩序已经基本定型,这样做也会激化与列强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海防的最好情形也只是自保。但相比之下,其实塞防的成本更低,而且还更具有可操控性。因为相比于生产军舰这种技术活,制造步枪、机枪甚至是一般的火炮,都要比建造军舰的技术门槛低很多。彼时的清朝拥有极其庞大的人口,只要武器与列强们没有代差,最终靠持久战足以抵御任何敌人。因此,对于当时生产力落后的清王朝而言,从生存角度也决不能忽视陆军的建设,更不能放弃所谓的“边疆领土”。
结语中国的任何一寸土地都不能放弃,即使是在我们最衰弱的时期。说这些也并不是要贬低海防的价值,而是即使资源有限,也要尽可能的兼顾全局,而非剑走偏锋,完全忽视一些重要的方面。有大局观者,方为真正的国家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