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当中,很多人在发现高血压这个问题以后,就只知道把注意力给放在“血压值的高低”上,却忽视了另外一个同等重要的问题:高血压有没有对我们的心脑血管系统造成“破坏”?
要知道,高血压又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它常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对于心脑血管系统的“破坏”也是悄无声息的……
令人细思极恐的是,不少人并不清楚自己的高血压已经在身体里“待了多久”,因此,更难预料其对心脑血管系统究竟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但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这就是:我们一定不能等到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等疾病发生时,才意识到要去关注高血压对于心脑血管系统所带来的影响!

对此,现阶段在我国高血压治疗领域非常权威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就专门强调了:在确诊高血压以后,除了要关注血压值以外,还得尽早对“靶器官损害”的情况进行评估!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一、心脏彩超看有无“左心室肥厚”应该说,所谓的“左心室肥厚”,是高血压对心脏结构已经造成“破坏”的一种最常见的表现。而要想发现这一问题也并不麻烦,那就是花20分钟左右做一次心脏彩超。

那么,为何高血压会很容易引起“左心室肥厚”呢?
众所周知,心脏是整个循环系统的“动力泵”,它负责将动脉血泵到全身组织器官当中去提供氧分。
而当外周的血压持续升高时,心脏每次搏动就不得不“花更大的力气”才能将足够的血液给泵至全身。久而久之,心脏就会因为“总是费力搏动”而出现心肌的肥厚,从而形成所谓的“左心室肥厚”。
一般来说,血压值越高、血压上升的时间越长,“左心室肥厚”往往就会越为严重!
而“左心室肥厚”的存在,一方面会大大增加心肌对于血供的需求,从而导致心肌组织更容易发生“缺血”;另一方面也会促进心肌纤维化,进而引起心房颤动甚至慢性心衰。

但好消息是,经过积极的降压治疗(比如稳定地将血压给降至<130/80mmHg),相当一部分“左心室肥厚”是可逆的,左心室质量会有所下降,心脏舒张功能也能明显改善。
而这更是提醒大家:应该尽早通过心脏彩超去发现“左心室肥厚”!

长期升高的血压除了会影响心室以外,还会通过多重机制“侵蚀”心房结构。
比方说,心房肌细胞在机械牵拉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的双重刺激下,容易发生纤维化,进而引起心房电信号的传导紊乱。
当这种“电重构”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心房内的异常放电频率会激增、形成每分钟350-600次的快速颤动,而这就是很多人都听说过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

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高血压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是健康人群的至少3倍以上;而一旦合并“房颤”,脑卒中以及心力衰竭的风险也将骤增!
更可怕的是,早期的房颤多表现为“阵发性房颤”,而非“持续性房颤”。在这些“阵发性房颤”当中,还有约30%并无明显的心悸、心慌等症状。
因此,主动针对“房颤”进行筛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般来说,到医院接受常规的12导心电图检查是筛查房颤最基本的手段。
但是,在房颤未发作的时候做12导心电图检查,往往意义不大。
为了提高检出率,建议经济条件允许的高血压患者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来筛查房颤。
当然,如今还有一些自带房颤监测功能的电子手表或电子手环,也可以作为一种长期在家监测的备选方案。(需要注意的是:电子手表或电子手环的准确度不如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

客观来说,一旦检出了房颤,往往会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方案带来巨大的改变:
一方面,在经过CHA₂DS₂-VASc系统的评分以后,相当一部分患者需要使用抗凝血药物来长期预防脑卒中;另一方面,为了降低房颤的复发风险、减少心衰的发生概率,很多患者还可能需要接受射频消融手术!
前面说到的“左心室肥厚”与“心房颤动”,主要都是高血压对于心脏的影响。那么,高血压对于动脉血管又会造成哪些影响呢?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长期的血压升高会对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造成不利影响,甚至破坏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而动脉血管内皮功能一旦出现紊乱,会使得血液当中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首的“坏胆固醇”更容易向血管壁内沉积或浸润,进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所以,通过颈动脉超声来看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评估高血压是否对动脉血管造成了“破坏”。

同样的,一旦在高血压患者身上检出了“颈动脉斑块”,也会对后续的治疗带来不少变化。
对此,2025年3月最新发布的《基层血脂管理适宜技术与质量控制中国专家建议(2025 年)》就明确指出:
只要发现“颈动脉斑块”,那么,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控制目标就不再是“<3.4mmol/L”,而是至少“<2.6mmol/L”;而除了“颈动脉斑块”与“高血压”以外,假如还存在至少1项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话(男性≥45岁/女性≥55岁、吸烟、HDL-C<1.0 mmol/L、体重指数≥28 kg/m²、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则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控制目标可能需要进一步下调到“<1.8mmol/L”!也就是说,对于检出了颈动脉斑块的高血压患者来说,除了要做好血压控制以外,很有可能还需要积极使用降脂药物(比如他汀)来严格控制胆固醇。

《基层血脂管理适宜技术与质量控制中国专家建议(2025 年)》
四、颅脑CT/MRI看有无“腔梗”“腔隙性脑梗死”简称“腔梗”,是高血压患者很常见的一类隐匿性脑血管损伤。
“腔梗”主要通过颅脑CT或磁共振检查来发现,其影像学特征具有“小、深、静”的特点,病灶多见于基底节区、丘脑、脑干等深部脑组织区域。

由于“腔梗”的病灶体积小且常常位于大脑当中的非功能区域,因此,大部分患者其实是没有明显临床症状的。
不过,无症状“腔梗”却并不等同于“无害信号”。
有研究显示,“腔梗”患者在5年内进展为症状性脑梗死的风险明显升高。
其机制在于:“腔梗”的本质是颅内小动脉(直径100-200微米)在长期高血压作用下发生脂质透明变性或微小血栓栓塞,导致局部脑组织坏死液化。这一过程如同“蚁穴溃堤”,反复发生会破坏脑微循环网络,并增加认知障碍及大血管闭塞风险。

因此,高血压患者一旦发现“腔梗”,这往往提示高血压已经对大脑当中的血管和组织造成“破坏”。
这部分患者除了平时要加强血压控制以外,必要时,还可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增加抗血小板治疗;又或是适当补充叶酸、维生素B12等等,以帮助预防脑卒中!

最后,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心脏彩超、颈动脉超声、心电图以及颅脑CT/MRI以外,高血压患者还建议通过尿检与肾功能检查来筛查早期的“肾损伤迹象”,以及,通过眼底检查及时发现早期的“视网膜病变”。

总之,针对高血压的管理,绝对不能只把注意力给放在“血压值”上,而是应该从一开始就充分掌握高血压的靶器官有没有“被破坏”的迹象!
从前面的内容当中其实不难看出,不论是“左心室肥厚”、“房颤”还是“颈动脉斑块”等问题,只要发现其中任何一个,就都有可能对高血压后续的治疗带来不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 2024年7月 第32卷 第7期
2,左心室肥厚诊断和治疗临床路径中国专家共识2023 《中国循环杂志》 2024年1月 第39卷 第1期
3,基层血脂管理适宜技术与质量控制中国专家建议(2025年) 《中国循环杂志》 2025年3月 第40卷 第3期
4,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指南2020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2年8月 第55卷 第8期
---健康科普,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