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静气”,不为外物所扰,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代菩提心觅 2024-11-12 14:18:33

弘一法师道:“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人要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

还要能保持内心的空灵,不被外在的妄念所填实。

人活在世间,内心本如一片平静的湖泊,却总会被外界的风浪掀起涟漪。

所以,我们看古代很多得道高人,都要远离人群,在深山中修炼一段时间。

当把自己的心炼强大了,炼静了,静到名利不动,世事不惊,自心不乱,才会出山入世。

比如姜子牙,诸葛亮,刘伯温等。

当然,我们若无法脱离红尘,躲入深山,也可以在红尘中炼心。

真正的修行,是让你在心中修篱种菊,向内观照,培养一颗不为外物所扰的,如如不动的静心。

一、问心无愧,方能心静

《菜根谭》中道:“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气象,才是有道的心体。”

一个人的心,应像平静的湖水,没有什么变换,但是飞鸟、云彩、鲤鱼、游虾等都在其中孕育。

任由万物变化,但心岿然不动,不被外物干扰,就是“心静”的最高境界了。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心静呢?四个字——问心无愧。

不被物质欲望所奴役,不被金钱利益所左右,不被权力欲望所腐蚀。

《儒林外史》里讲了一个叫鲍文卿的戏班班主,从小唱的是东安县向知县做的曲子。

有一次,向知县因被弹劾,面临罢官下狱的风险。

在此千钧一发之际,鲍文卿挺身而出,毅然决然地替向知县求情。

负责考核的崔按察深受感动,免去了向知县的无妄之灾,从而,鲍文卿成了向知县的恩人。

于是,有人就拿着500两银子上门,让鲍文卿去说情,求向知县把干了坏事的人,放一马。

鲍文卿一口就回绝了,他说:“自己知道是个穷命,须是骨头里挣出来的钱,才做得肉。”

“骨头里挣出来的钱”,鲍文卿这句话,让多少见利忘义之人汗颜。

心静,也不是两个字那么简单,而是要把做人的道理,贯穿始终。

犹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如此,方能获得心灵的安宁,精神的自由和生命的超脱。

二、坚定目标,才能心静

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

当你专注于一事,所有的念归于一处,就能静心,就能成就学问。

人生最大的清醒,就是保持专注,看清自己,不被他人的评价所左右。

比如你觉得自己对种地情有独钟,就算被日头晒得再狠,流得汗水再多,也不觉得苦。

那就不要因为别人说“种地多没出息,还不如去做生意”之类的话所干扰。

你一定要把自己的未来,自己的价值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交给别人去评判,否则你的心就会乱,你的人生就是被动的。

其实,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不同的声音,我们无法堵住别人的嘴,那就专注自己,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庄子描写过一个叫庖丁的厨子,用了19年,练就了一手解牛的绝活。

他的每一刀都顺着牛的经络,从不碰硬骨,梁惠王看了,也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如果庖丁不能坚守自己的目标,而是朝三暮四,被别人的言语所左右,是无法取得成就的。

所以,想静心,就去做事,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

当一颗心全部扑在那件事上时,心就静下来了。

三、往好处想,就能心静

古人云:“风月无今古,情怀各相异”。

古今风月都一样,只是看得人心境不同,所以产生了不同的感受,情怀各异。

内心若是安定自在,则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能泰然处之;

内心若是烦恼不堪,即使发生的事是好事,心里也会生出担忧。

作家毕淑敏,17岁时被派往西藏阿里,任部队医务人员。

面对着茫茫冰川,荒漠戈壁,毕淑敏没有悲观沉沦。

而是努力调整自己,安抚自己,告诉自己“既来之,则安之”。要好好生活,好好工作。

就这样,她一待就是十一年。

在这11年里,她努力上进,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最终不仅在医学上收获了巨大成就,更是修炼了强大的心态和格局。

如果毕淑敏因为被派去偏远之地,就整天悲悲切切,那如何能有后来的成就?

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高手总是能摆脱负面情绪的控制,用积极的心态,改变命运。

凡事发生,皆有利我。即使事与愿违,也请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让我们带着一颗平静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去拥抱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点赞、评论、转发。

1 阅读:23

代菩提心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