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卖港口大反转,官方连放两大信号,三大硬伤注定交易要黄

卿文 2025-03-22 15:51:48

深夜转载《大公报》锐评,直言“警惕资本游戏撼动战略安全”。

紧随其后,中国香港特首李家超在记者会上强调“任何交易必须符合国安法”。

一场关于李嘉诚家族与美国财团的228亿美元港口收购,突然出现重大变数。

从一开始的“商业并购”,到如今牵扯进全球地缘政治和中国香港国安法规。

市场和媒体万万没想到,这笔涉及43个港口的巨额交易会被官方高调“叫停在半空”。

回顾前一天,关于这笔交易的新闻不断刷屏:李嘉诚家族旗下的全球港口资产,进入了与美国贝莱德牵头财团的密集收购合同签署阶段,市场原本一片看好。

却没料到,仅仅72小时后,事态急转直下:港澳办点名警惕“敏感资产易手”,巴拿马运河等关键节点更成为焦点。

许多人开始追问:“这还是单纯的商业决策吗?究竟是谁在加码压力,让李嘉诚在签字落笔之前不得不停下?”

一、特朗普的“枪口”与美国的战略围堵

2016年以来,美国对华贸易与科技封锁思路愈发强化,而在2024年底,特朗普五度公开威胁“武力收回巴拿马运河”,点名李嘉诚系“中方控制运河的触手”。

乍看之下,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美国政治人物的公开表态往往是其政策动向的前奏。

前白宫顾问在CNN爆料,贝莱德财团的收购协议里居然含有“排除中资企业参与港口升级”的隐性条款,这与美国近年来推行的“芯片法案”封锁模式如出一辙。

换言之,如果这笔交易得以落地,巴拿马的港口将与美国的全球战略需求深度捆绑,而任何可能被视为“中方势力”的合作项目都将被一票否决。

华尔街既是金钱游戏的主场,也是政治意图的“传声筒”。

当美国财团觊觎关键资源时,往往会用所谓“商业利益”为外衣,将其真正的政治诉求包装得更加合理。

李嘉诚家族在谈判桌上或许也敏锐捕捉到了这一点,但时机一到,面对特朗普政府的强势与随时“亮剑”的可能,原本看似正常的收购协议,却步步跌入“地缘政治陷阱”。

值得一提的是,巴拿马政府也将启动港口审计,直指“长和经营权合法性存疑”,被外界视为美方“组合拳”的一部分。

资金方、美方政府、巴拿马本地政治势力多方联动,可谓招招见血。

二、 李氏商业帝国的“双面说辞”

这场交易最大争议点在于,为什么李嘉诚家族会在营收占比不低、利润率高达28%的巴拿马港口上,轻易选择“贱卖”?

而面对“你是不是被迫卖”的质疑,李泽钜却淡淡回应“优化低效资产”。

看似自洽的商业解释,其实耐人寻味:

巴拿马港口在2024年依旧贡献3.9%的营收,人所共知其利润并不低,所谓‘低效’并不成立。

相对比之下,李家在深圳盐田港的持股却稳稳不动,即便该港口2024年利润下降得更严重,也不见他们抛售迹象。

由此可见,李氏商业帝国在“选择性撤退”时,背后多少有对国际政治气候的敏锐感知。

或许因为巴拿马运河地缘意义实在过大,风险高企,所以在遇到可能施压的风声时,宁愿大幅让价也要快刀斩乱麻,把这块“烫手山芋”重新抛回市场。

历史上,李嘉诚也有过类似举动。

2016年他抛售内地资产时强调“商业无国界”,可随后却用维港投资狠狠向美国生物安全领域注资了47亿美元。

这种“卖国内资产,去投欧美项目”的操作让部分公众困惑,也为今天的单边交易埋下了伏笔。

三、国安法亮剑:从商业契约到国家意志

很多人关心,这次官方为何态度如此强硬?答案在于——国家安全不容丝毫闪失。

港澳办官网深夜转载“警惕资本游戏撼动战略安全”的评论,一语道破:巴拿马运河作为国际航运命脉,掌握它的港口就相当于掌握关键节点,一旦被外资控制,中方的航运安全与战略布局将面临极大风险。

中国香港国安法第29条提及“勾结外国势力危害国家安全”时,已明确说明这类涉嫌将关键基础设施转移至外国势力掌控的行为,可能触及法律红线。

回想2019年美国政府逼中资出售Grindr的案例,理由就是“数据安全”。

放到如今,中国香港特区政府若要阻止外资收购关乎国计民生的港口,法律上并不缺乏先例或对象。

伴随特首李家超的表态,律政司正在研究援引《公司条例》第879条,即“强制收购异议股东股权”,曾用于阻止外资收购香港电讯,这一招若被正式启用,完全能对任何存在“国安隐患”的交易进行核查和叫停。

可以说,如今这把“法律核弹”处在随时可启用的状态,也难怪李嘉诚在短短的休假后,就选择暂缓签字。

结语

商人要有国家意识,否则赚再多钱也是沙滩上的城堡。

这句形象生动的比喻,似乎在提示我们,对于牵涉在全球博弈核心的关键资产,一旦疏忽了背后的国家意志,再大的商业帝国也可能瞬间被波及。

对李嘉诚家族而言,这场原本计划好、甚至被外界高呼“口袋能狂赚一把”的交易,最终能否重新启动?

尽管无法断言,但当下至少可以确定:只要存在触及国家安全之虞,任何资本力量都无法“通关”。

事实上,这笔228亿美元并购案,不仅仅是一桩商业合同,更是一面折射大国竞争、全球供应链重构以及地缘政治角力的多棱镜。

回望全球贸易发展,每一次世界格局的调整都伴随对基础设施控制权的争夺。

港口、运河、交通要道,这些不仅是货物的流转口,也往往藏着各国对未来的战略盘算。

在国家安全的红线上,从来没有‘大到不能倒’的资本。

这不是一句空话,它贯穿于近年无数事例之中。

相关部门既已放话,高度重视这起交易的合规性与安全性,而李嘉诚家族又在紧要关头按下“暂停键”,两股力量的拉扯下,这出“世纪交易”最终走向何处,依旧是全球舆论关注的焦点。

有观点认为,假如交易遭遇全面叫停,李嘉诚家族或将不得不另寻盟友或转手其他资产。

对他们而言,如何在资本追逐与国家责任之间保持平衡,或许才是真正的考验。

运河的涨落无情,大国的竞争异常激烈,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博弈,却永远离不开对利益和安全底线的拿捏。

0 阅读: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