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为了共同的目标,国共两党暂时放下了分歧,携手抗击外敌。
这段合作虽然短暂,却为中国的命运带来了转机。
在这个背景下,我党开始尝试引入军衔制度。
不仅仅是方便工作,更是一种战略性考量。
通过建立起一套规范的等级体系,可以使得军队的指挥更加清晰有序,也能够在与国民党军队合作时,减少不必要摩擦。
1945年9月,一个平常的日子里悄然发生了一件不平凡的事。
六位干部,被授予了军衔。
这次授衔并非大规模进行。
它更像是一次试水,一次小心翼翼的尝试。
军衔制度1948年,淮海战役还在打着,我们的军队已经占了上风。
这时候,中央领导人又想起了军衔的事。
为什么要想这个呢?
主要是因为打仗的时候,常遇到麻烦。
比如,有时候两支队伍要一起作战,可谁来指挥呢?
因为缺乏明确的军衔制度。
指挥权的问题,曾引发过不少争议。
要是在打仗的紧要关头,指挥官们还在那儿争论谁说了算,那多耽误事。
这不仅浪费时间,更可能害了战士们的命。
就是这些实在的问题,让领导们觉得得好好考虑军衔的事了。
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可能是因为当时形势还不太稳定,也可能是领导们还在仔细琢磨这事儿的好坏。
毕竟,咱们一直强调平等。
在一个强调平等的革命队伍中,引入等级制度,需要慎之又慎。
正当大家还在考虑这个问题时。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突然爆发了。
这一下子,军衔的事就被放到了一边。
但是,打仗反而更让人觉得军衔很重要。
跟美军打仗的时候,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现代军队应该是什么样子。
回头看这段历史,佩服老一辈革命家。
他们在那么艰难的环境里,还能想到这些细节问题。
这种远见,为后来我们的军队发展打下了基础。
同时,我们也能看出历史有多复杂。
军衔看着是小事,其实涉及到权力怎么分配、队伍怎么组织等大问题。
任何制度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建立的。
需要在实践中检验,需要时机成熟。
划掉了一个人1953年,朝鲜战场上的枪声终于平息。
就在这时,一项重要的工作悄然展开了——军衔评定。
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要给这么多功勋卓著的将士们评定军衔,得仔细考虑每个人的贡献和能力。
评衔小组的工作人员日夜忙碌。
翻阅资料,讨论商议,力求公平公正。
两年过去了,1955年授勋大典的日子,越来越近。
评衔小组的同志们终于松了一口气,名单拟好了。
他们带着忐忑和期待,把名单呈给了毛主席过目。
毛主席仔细地看着名单,脸上时而露出赞许的微笑,时而皱眉思考。
突然,他拿起笔,在一个名字上划了一道。
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愣住了,心里七上八下的。
有个胆子大的同志鼓起勇气问道:“主席,这个同志有什么问题吗?”
毛主席抬起头,他轻声说道:
“他就不参加授衔了,我另有重用!”
这句话,让在场的人都惊讶不已。
被划掉名字的那位同志,大家都知道他在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按理说,他应该得到一个不错的军衔才对。
可是现在,毛主席却说要另有重用。
这时候,大家才意识到,原来军衔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
国家建设需要各种人才。
有人适合在军队里继续建功立业,有人则可能在其他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号人物”张际春被划掉的,是二野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张际春。
被称为“三号人物”。
张际春是个普通人家的孩子,出生在湖南宜章县的一个小村子里。
他们省吃俭用,就为了让孩子能上学读书。
张际春学习很用功,长大后考上了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那时候,能上这样的学校可不容易。
1925年,张际春从学校毕业了。
他没有去大城市找工作,而是选择回到家乡当老师。
那时候,全国都在闹革命,张际春的家乡也不例外。
他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办起了农民协会。
抗日战争爆发时,张际春已经是个经验丰富的革命者了。
在这个国家危难的时刻,他被安排到了教育宣传岗位上。
这个工作看起来不起眼,却十分重要。
张际春,先是在抗日军政大学当了政治部主任。
等到解放战争开始。
这回,他被调到了前线。
先是当了中原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后来又升任,第二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这个位置可不一般,仅次于刘伯承和邓公。
每到一个新解放的地方。
张际春就带头和当地百姓交朋友,向他们解释共产党的政策。
他的亲和力很强,总能赢得群众的信任。
刘伯承曾高度赞誉:
“张际春同志在政治工作方面,可谓是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红军队伍里,有文化的人并不多。
张际春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从小就爱读书,字写得漂亮,文章更是写得好。
这在当时的红军里,可是个稀罕事儿。
张际春写的文章,不是那种空洞的大道理,而是实实在在反映战士们生活的文字。
这样的文章一经发表,就受到了广泛欢迎。
张际春写的一篇文章传到了毛主席手里。
毛主席仔细读完,眼睛一亮。
有一天,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聊天时提到了张际春。
经不住和朱老总说:
“张际春是个人才,一定要好好栽培。”
解放战争的时候,第二野战军正打得如火如荼。
有一天,部队里要搞个展览。
宣传一下战绩,鼓舞士气。
负责布置的同志们商量来商量去,决定在墙上挂三张大照片。
这三张照片里的人,可不一般。
正是二野的三位大佬:刘伯承、邓公和张际春。
照片挂上去后,大家都觉得挺好。
谁不知道这三位,是咱们二野的顶梁柱?
刘伯承是司令员,邓公是政委,张际春工作能力强,威望高,大家都服他。
这三人就像三面旗帜,带领着二野一路过关斩将。
可是,张际春知道这事后,却坚决不同意。
他连声说:
“不行不行,快把我的照片撤下来。我怎么能跟两位首长并列呢?我只是二野的一个勤务员。”
听到这话,在场的人都愣住了。
大家都知道,张际春虽然职位是副政委,但实际上分管着二野的很多重要工作。
他说自己是“勤务员”,实在是太谦虚了。
这个小插曲,让我们看到了张际春的为人。
他虽然位高权重,却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
时刻把自己,看作是为人民服务的普通一员。
中央来了一纸调令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授予军衔的日子快到了。
这是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每个军人,都盼着能得到一个代表荣誉的军衔。
可就在这个时候,中央来了一纸调令。
命令上写着,张际春要到中宣部当副部长。
这意味着,张际春要脱下他穿了整整27年的军装,离开他熟悉的战友,去中央工作了。
当时军委有个规定:
不在部队的干部不授衔。
这下子,张际春就面临着一个选择:
是留在军队得到军衔,还是服从调令去中央工作?
消息一传开,张际春的战友们都来劝他。
有人说:“老张啊,你可要想清楚啊。离开军队就没军衔了,多可惜啊!”
还有人说:“你在军队这么多年,功劳那么大,不拿个军衔太亏了!”
面对大家的劝说,张际春却很平静。
他笑着说:
“谢谢大家的好意。有军衔固然好,没有军衔也不要紧,关键是要做好工作,不论是在军队还是在中央,都是如此。”
后来的事实证明,张际春的选择是对的。
他在新的岗位上,同样做出了突出贡献。
还当选为第二届、第三届政协常务委员,为国家建设献计献策。
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头上的军衔有多高。
而在于他为人民做了多少实事。
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革命到底”,什么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老一辈是真心干革命,荣誉待遇看的很淡
老革命,高风亮节为后辈之楷模!
授衔以后在调单位多好
上将转部长确实算重用,上将任省委书记的都是重用,战争刚结束,将军太多不值钱的,部省级妥妥的中央委员,当时上将就未必了,
我可能觉悟跟不上老一辈革命军人,如果是我的话,我真的想拿到一个军衔,哪怕第二天要脱下军装去干别的工作,因为那是对我几十年出生入死戎马生涯的肯定!!!
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
致敬英雄
妥妥的上将军衔
功臣
什么叫老革命?张将军就是最好的说明,一心一意为革命。
老一辈风骨
聪明人!
副部长级也不错了
上将是稳稳的!
二野三号人物不是参谋长李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