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柱与烂尾28年的珠海巨人大厦:一个时代的狂飙与救赎

一波说 2025-02-20 09:27:27

搁置“烂尾”28年后,被称为珠海市中心一块“伤疤”——珠海巨人大厦,将有望重生,预计2029年12月完工。

近日,珠海市公布“巨人大厦改造提升及公共停车场项目”等四个重点城市更新项目备案信息,总投资55.48亿元,均由珠海国企正方集团实施;其中,昔日由史玉柱计划建造的巨人大厦终于要动工了,将焕新重生。

烂尾28载终被盘活,珠海巨人大厦焕新重生

烂尾28年的巨人大厦(注:本文相关巨人大厦图片均来源正方集团官网)

搁置“烂尾”28年的珠海巨人大厦,自1992年计划兴建,1994年破土动工、再到1997年停工至今,这座昔日规划为“中国第一高楼”的项目,却成了多年以来珠海抹不去的一块城市伤疤;如今,终于要动工了,珠海巨人大厦即将焕新重生。

据报道,珠海市近日公布“巨人大厦改造提升及公共停车场项目”等四个重点城市更新项目备案信息,总投资55.48亿元,均由珠海国企正方集团实施,其中,最为人瞩目的自然是最有名的烂尾工程巨人大厦项目了。

珠海巨人大厦之所以备受关注,除了当年声称的“中国第一高楼”,也源于其背后的传奇人物——史玉柱。

1992年初,史玉柱在广东珠海创办巨人集团,凭着“汉卡”和保健品“脑白金”的爆火而迅速崛起。当年,巨人集团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珠海市政府也“趁热打铁”,为扶持本土企业,以极低地价将市中心黄金地块拨给巨人集团。

意气风发的史玉柱,最初仅计划兴建一座18层的总部大楼,但随着他的野心膨胀,特别是政策激励及“第一高楼”虚名的诱惑下,决定将巨人大厦“拔高”至78层,工程总预算也从最初的2亿元,飙升至12亿元。

珠海巨人集团创办人史玉柱

在珠海一手缔造了“巨人”的神话的史玉柱,迅速蹿升又迅速折戟;其后,他另换战场,赴上海重塑商业帝国,但当年遗留下来的巨人大厦,自1997年2月停工后,烂尾搁置至今。此后,号称“中国第一高楼”的项目工地,除了变为废品收购站,也成了当地一家驾校培训场地。

项目停工后,巨人大厦仅仅完成地下三层和地上两层,一直是珠海市中心的“伤疤”。此后,法院在处理债权债务后,又裁定将此项目的权益分散给19家债权人,也由于权益过于分散,加上数目不少的土地出让金“欠款”,令巨人大厦变为“烫手山芋”,盘活难度极大。

另据《南方日报》报道,自1997年停工后,烂尾楼里的废品收购站老板回忆称,每年都有人来参观,但从来没有见过史玉柱“回来”。

据2001年珠海中院的裁定书,19家债权人中,权益比例从最高的24.39%到最低的0.088%不等,在接受相应权益份额后,他们放弃对珠海巨人集团未清偿部分债务的追偿权。

另外,资料亦显示,债权人中,占比最高的前三家分别是新加坡IPCCOR.LTD、中建五局珠海工程处和珠海市士安有限公司,而“土安”系珠海巨人之关联企业。

巨人大厦的盘活,其难度除了权益人过于分散、整合难度大外,也在于项目历时20多年后,涉及到城市更新、法务合规、金融风控等方方面面问题;此外,由谁来盘活也是个核心问题。

烂尾搁置的珠海巨人大厦

僵局终于在2019年打破,当时珠海市香洲区成立了专项处置“烂尾楼”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决定由区属国企珠海市香洲正方控股有限公司牵头推进盘活巨人大厦。

此前,曾有一家珠海本地民企“赛纳置业”欲接手“烫手山芋”,他们于2017年至2019年与最大权益人接触,陆续收购新加坡IPCCOR.LTD和平安银行广州分行持有的合计逾30%的权益。此后,赛纳置业又寻求收购其他权益人的部分,但遇到不少障碍和分歧。

据广东媒体报道,当时碰到最大的问题,是巨人大厦项目拖欠的土地出让金,这部分如何界定,要不要补,补多少,利息和罚金是多少等。另外,法院虽裁定将权益分给19家债权人,但项目土地所有权仍在珠海巨人,并没有完成过户手续。

据天眼查资讯,就在2020年6月底,史玉柱的身份又有一次变化,继2007年卸任珠海巨人法定代表人之后,他又卸任了其子公司珠海巨人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及执行董事,接任者为史玉飞。

在巨人大厦盘活搁浅之后,到2021年5月25日终于打破了僵局。当时,珠海正方盛世投资有限公司在珠海产权交易中心,以4.02亿元挂牌价格拍下了珠海巨人大厦在建工程及土地使用权,至此,珠海人终于盼来了巨人大厦迎来重生的曙光。

据报道,拍下巨人大厦项目的珠海正方盛世投资有限公司,其合资方除了珠海本地国企“正方控股”外,还有珠海“赛纳置业”和“士安公司”,如上所述,“士安公司”为珠海巨人的关联企业。换句话说,盘活巨人大厦项目的历史遗留问题,基本上扫清了障碍。

2021年6月1日,珠海“正方控股”与珠海巨人高科技在珠海产权交易中心正式签订珠海巨人大厦在建工程及土地使用权转让协议,至此,原计划作为“中国第一高楼”的巨人大厦用来了新主人,未来将根据政府批复方案规划重建,充分利用资源,让承载珠海重要历史的这片空间重获生机。巨人大厦涅槃重生,将带动珠海城市更新,释放城市存量空间,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城市伤疤之上的新叙事:一个时代的狂飙与救赎

史玉柱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商业浪潮中,史玉柱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名字。他以天才般的商业嗅觉崛起,又因巨人大厦的崩塌跌入谷底,最终在废墟中完成自我救赎。

近日,停摆28年的珠海巨人大厦宣布“重生”,预计2029年完工。这座“中国最著名烂尾楼”的复活重生,不仅是一栋建筑的命运转折,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民营企业家浮沉史的时代寓言。

史玉柱,生于1962年9月,祖籍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是最早下海创业的徽商代表之一。198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的史玉柱,被分配到安徽省统计局工作,1989年,他又从深圳大学软科学管理系研究生毕业,开始下海创业。1991年,史玉柱创办巨人集团,因“脑白金”出色营销,曾风靡一时。史玉柱也是一个精于跨界投资的高手,从手游到一度火爆的P2P市场,均有他的影子,一度成了众多创业者膜拜的天才级企业家、“东山再起”典范式人物。

史玉柱早期创业时的照片

巨人大厦的诞生及后来成了有名的烂尾楼,也是史玉柱在“狂飙时代”下,从“科技天才”到“地产赌徒”的角色转变。

凭借汉卡软件“巨人汉卡”和保健品“脑黄金”的爆火,史玉柱1990年代初打造的巨人集团,成为了当时科技与营销结合的商业标杆。当初,史玉柱原计划建造18层的巨人大厦总部大楼,但随后野心膨胀——在政策鼓励和“全国最高楼”的虚名诱惑下,他决定将巨人大厦拔高至70层,预算从2亿元飙升至12亿元。

此决策的失误,成了史玉柱商业生涯及巨人集团转折点。当初,他采用“卖楼花”激进融资模式,向公众预售尚未动工的大厦楼层,同时挪用保健品业务的现金流来填补资金缺口;令史玉柱想不到的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资金链骤然断裂,巨人大厦在完成地下三层后彻底停工,史玉柱欠下了2.5亿元巨额债务,从“首富榜候选人”沦为“首负”。

巨人大厦的烂尾,暴露了那个年代企业家对杠杆的盲目崇拜与对风险的漠视。史玉柱后来反思:“我犯了一个低级错误,把预期利润当成了实际收益。”但这场灾难,也成就了史玉柱更为传奇的“东山再起”。背负骂名的史玉柱蛰伏数年,凭借“脑白金”的洗脑式营销奇迹般翻身,后又通过《征途》游戏缔造网游帝国,不仅还清债务,更重新站上了财富巅峰。

崩塌与重生,完成了一个人的商业救赎的逆袭,史玉柱也被视作中国企业家韧性的象征,但巨人大厦烂尾楼的“伤疤”,始终是横亘在他商业生涯中的一根刺。

史玉柱

史玉柱曾公开表示“老百姓的钱一定要还”,他也试图推动巨人大厦项目盘活。2023年,珠海国企正方集团接盘,宣布投资20亿元将其改造为含酒店、办公、商业的“巨人大厦2.0”,史玉柱则以“品牌顾问”身份参与了,这座曾被诅咒的建筑,终于在今天的数字经济时代迎来新生。

巨人大厦的28年沉浮,折射出中国商业生态的深层变迁,也引发一些启示:

(1)从个人英雄主义到制度理性:1990年代的企业家,往往依赖个人决断,如今项目重启由地方国企主导、多方资本协作,体现出风险管控的成熟。巨人大厦的涅槃重生,除了珠海地方国企正方控股勇于探索项目盘活路径及经验外,也是得到地方的政策推动、政府支持、司法创新、国企担当的有力支撑。

(2)从野蛮生长到责任觉醒:史玉柱坚持“还债”的执念,与新时代商业伦理中对契约精神的重视形成呼应;(3)从地产狂热到产业务实:新版巨人大厦不再追逐“第一高楼”的虚名,而是聚焦功能性与可持续运营,标志着城市发展逻辑的转向。

巨人大厦的重生,或许是近40年代中国经济史上最具隐喻意义的符号之一。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狂热与代价,也记录了一位企业家穿越周期的精神突围。当2029年这座建筑最终落成时,人们看到的将不仅是混凝土的堆砌,更是一部关于野心、失败与救赎的立体史诗。正如史玉柱所言:“倒下并不可怕,关键是要知道为什么倒下,以及如何站起来。”这座大厦的复活,也是对中国民营经济生命力的一次深刻注解。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

0 阅读:2

一波说

简介:为有产家庭(家族)提供后代教育和后世传承的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