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天子传》中曾经记载,穆天子来到昆仑,见到了西王母,在那里穆王受到了西王母的热情接待,穆王因此乐而忘归。
“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
如今人们对于这段的理解,更多的是趋向一种浪漫的爱情邂逅。
可是你如果仔细的看这一句话,再加上典籍对于西王母的记载,就会细思极恐的发现,这绝对不是一次浪漫的爱情邂逅。
西王母究竟是什么?
对于西王母究竟是什么,现在依然有很多的说法。在《西山经》中说: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从这句记载西王母其状如人,首先肯定的就是西王母是人形。随后又说人形,却有着豹尾虎齿而善啸。
如果我们脱离文字的表面意思,从现实的逻辑出发,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穿着动物的皮毛,并将老虎的牙齿装饰,头发上佩戴着用玉做的头饰。
从这句话中,西王母的形象完全就是穿着兽皮戴着玉石的原始人形象。
但是,最后一句话就很难理解“司天之厉及五残”。
七个如果分别来看,每个字都认识。但是放在一起,就会发现发现,这啥玩意啊?
在先秦时代,往往一个字可能就是一个意思,在这里我就不雕文拽词了,直接翻译过来就是“主管鬼的归处以及战争”。
其实这样也很好理解,战争一定意味着死亡。
此外,对于“西王母”这三个字就真的是原来的意思嘛?西王母这个词现在人都很熟悉,第一个映入脑中的概念,就是那个在瑶池的女性神仙。
然而在先秦时代的人们认知里可没有什么女神仙的概念。在古昆仑山地区,也就是现在的祁连山附近,一直就生活着古羌戎部落。
让我们把西王母拆开来读,就是西王和母,而这个母字很有是貘,姆或蟆。在印刷术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很多书籍都是靠誊抄在竹简上流传的。
因此这个所谓的“母”很有可能是在誊抄的过程中抄错或者音译而来。所以所谓的西王母很有可能就是一个名叫貘的西王。
将上述的分析归结在一处,西王母就是生活在祁连山地区的一群穿着兽皮衣帽,好战的羌戎民族。
周穆王西巡
周穆王的存在已经通过考古得到了证实,那么关于他西狩的故事就是一次中原的王朝对周围狄戎的一次远征。
而所谓的瑶池之会,不过是周穆王对这个西王貘统治的羌戎部落的征讨。
而这个部族的战败的代价,就是西王貘(女性王,可能还在母系社会)献出自己给周穆王。
而在被周穆王得到之后,穆王又嫌弃这个西王是夷狄之女,因此就将这次和异族女王的香艳风流描绘为瑶池边上的女神的一次美丽约会。
这种故事类似于聊斋志异中的《夜叉国》,就把东南亚地区的土著描绘为夜叉的故事是一样的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