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972年,地点瑞士,一支来自中国的医疗小组正在为一名患者诊断病情,经过一番中西医综合判断后,众人亦是齐齐摇头,显而易见,面前之人已然是药石无医、病入膏肓了,见此情形,为首的干部显得既惋惜又心疼,思虑再三后,只见他强撑笑容向对方说道:
“跟我们回中国吧,这是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意思。”
能让毛主席与周总理联手邀请,足以见得此人的身份之重要,但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面对这般诚挚的邀约,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他竟直接出言婉拒了,至于他给出的理由也再简单不过,那就是他不想成为中国的累赘。
访问中国
这位备受中国领导人青睐与尊敬的病患名叫埃德加·斯诺,是一名来自美国的新闻记者,就在病重的两年前,在毛主席个人的邀请下,他还与夫人一起来到了中国访问,还记得那是1970年8月的某天,二人兴高采烈的飞抵北京机场,前来迎接之人不是旁的,正是外交官员黄华以及他的妻子。
在毛主席与周总理的委派下,黄华夫妇负责起了斯诺夫妻的衣食住行,那期间,四人玩得很愉快,显而易见,斯诺并不是第一次来到这片土地上,看着四九城内的景象,他会说“这些树都长得这么高了”,也会说某个地点还是和当年一样,没有丝毫变化,见识甚至比黄华这个中国人都要渊博。
在参观、游玩了一个多月后,斯诺也终于开始了此行的正题,那就是参加新中国成立21周年的国庆典礼,国庆节当天,斯诺受邀登上了天安门城楼,看到这位老朋友后,周总理没有丝毫架子,直接就与对方回忆起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同时也不住的夸赞称,斯诺是中国人民最真诚的朋友。
而在主宾尽欢的情况下,典礼现场的主角毛主席亦是姗姗来迟,由于工作原因,还是直到活动开始前夕,伟人这才匆匆赶来,不过这却并不影响他与斯诺之间的深厚感情,在周总理的带领下,这对老朋友总算相见,只见一白一黄两只手当即紧紧握在了一起,毛主席率先开口,称二人已经有五年未见,如今再度相遇当真是老天保佑。
闻听此言,斯诺也显得格外激动,并赶忙做出了回应,又是说非常高兴再次见到毛主席,又是夸赞毛主席的身体愈发硬朗,岁月根本没有在其身上留下痕迹。
说罢,斯诺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了一样,随即向毛主席分享了一件事,大体意思就是,在赶赴国庆典礼之前,他一直在保安县,也就是如今的志丹县内参观,在当地他发现了许多变化,尤其是交通方面,曾几何时他从延安去保安足足花了三天三夜,不料这次却只花了两个半小时,这无疑是我党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铁证!
一听这话,毛主席也是顿感唏嘘,想起往事他亦是不禁陷入了回忆之中。
那是1936年6月底,斯诺在宋庆龄先生的安排下带着相机和胶卷,孤身一人从北京乘坐火车来到了这片被黄土包围的地区,看着面前荒无人烟的景象,斯诺的内心满是焦虑,无奈,为了完成工作,也为了一探我党的底细,他只得硬着头皮从西安向延安革命根据地徒步走去。
足足十多天后,斯诺终于抵达了红军前沿指挥部,瞧着一众红军战士茫然的神色,他亦是不由得发出叹息,显然,面前的农家子弟根本听不懂英语。
带着失望的情绪,斯诺便想继续向前进发,不料就在此时,得到消息的周总理赶了过来,并用一口流利的英文招待了他,周总理表现的格外热情,先是赞美了斯诺,说他是一个值得信赖、敢讲真话的好记者,随即,他又对这位外国友人表示了欢迎,欢迎对方可以随意调查苏区的一草一木,绝对没有任何限制。
最后,眼见斯诺有些不相信,周总理更是直接拿出了一份时长三个多月的采访计划,并提出愿意派遣专人送他去彼时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保安县。
闻言,斯诺显得既惊讶又温暖,而在长达三天的步行后,他也总算是见到了一个人民民主专政政府的真实模样。
只见保安县中,人民群众虽然并不富裕,绝大多数人甚至还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可他们的精神面貌却着实令人震惊,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在从事劳动生产的过程中,也并没有国民党方面宣传的那般因为被强迫导致的压抑。
见状,斯诺顿时对共产党的制度燃起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这一切的制定者毛主席,更是成为了他最想采访的人没有之一。
当然了,身正不怕影子斜,面对西方媒体的采访,毛主席也没什么好怕的,仅在1936年7月13日晚,他便亲自来到了斯诺的房间。
看着面前这个无比和蔼、衣着朴素、笑容可掬的中年男人,斯诺的心里顿时就升起了一句中国成语,那就是“温文尔雅”,这与国民党、蒋介石,以及美国国内的宣传堪称大相径庭,这哪里是什么无知、鲁莽、凶残的“匪首”,分明就是一个谦谦君子!
这一夜,斯诺与毛主席聊了许多,不过碍于时间太晚,二人却并没有进行正式的访谈,还是直到两天后的15号,他们这才面对面的坐了下来,并谈论起了许多敏感的话题。
采访与感触
1936年7月,美国记者斯诺第一次见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同志,那么在采访期间二人都聊了些什么,对于毛主席的回答斯诺又有了怎样的感触呢?
话接上文,在采访开始后,毛主席与斯诺之间真可谓是天南海北聊得不亦乐乎,有什么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恩怨情仇、什么我党施行的土地改革政策,还有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当然了,斯诺也向毛主席介绍了许多欧美国家的情况,让彼时消息落后的我党更加全面的了解了当今世界。
一场采访下来,堪称是主宾尽欢,为期三个月的计划结束后,斯诺这才恋恋不舍的带着相片与笔记回到了北平,此时此刻仍在整理材料的他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对毛主席的采访内容,与在延安革命根据地的所见所闻会给这个古老的国家带来怎样的改变,这么说吧,当一众青年得知延安的真实情况后,竟全然不顾国民党当局的威胁、不顾家人的劝阻,成群结队、毅然决然的赶去了革命圣地。
这些充满活力年轻人的到来对于我党、我军意义巨大,是他们撑起了革命根据地的基层,是他们添补了长征过后党员干部的空缺,也是他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从延安奔赴全国各地,让革命的星星之火燃遍了整个华夏大地。
从某种角度来说,未来的新中国之所以能够建立,斯诺的功劳绝对不浅,而这也正是建国后,中国人民对其如此尊敬、礼遇的原因之一。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彼时,当看到自己的报导反响居然如此巨大之际,斯诺当即意识到了一件事,那就是中国共产党得人心,无论是工农还是学生都是如此,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得人心者得天下,别看现如今国共两党实力相差悬殊,没准儿在不远的将来,毛泽东同志真的能够带领红军创造奇迹也说不定!
想到此处,斯诺的心中亦是有了答案,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他跟随自己的信念,开始了对我党的“偏爱”,先是帮助周总理的妻子邓颖超暗度陈仓,躲避日本人离开北平治病,随即在七七事变北平沦陷后,他又冒险救出了不少被通缉的进步学生,并将他们送去了延安革命根据地,最后,他甚至直接变成了一个“地下党员”,在家中暗藏了一部电台,帮助我党传递情报与物资。
不仅如此,眼见中国的抗日形势如此严峻,在抗日战争初期,斯诺更是成为了我党游击队与国外商人的“中间商”,通过售卖缴获物资的方式,替不少部队解决了资金问题。
此时此刻,斯诺已经不再是一名中立国的记者,而是中国军民亲密的伙伴,为此,1939年9月,毛主席亦是再度将其邀请到了延安访问,在他的请求下,斯诺当即选择了回国,并肩负起了帮助中国宣传抗战、争取经费的伟大事业,可以说,正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彼时的美国才会涌现出那么多的热心人士,帮助我党我军解决了燃眉之急。
不愿成为累赘
1936年7月,美国记者斯诺第一次踏上了这片红色的土地,在毛主席的讲述、介绍,以及青年学生的热烈反响之下,他亦是下定了帮助我党、帮助中国的决心,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也的确给予了中国军民极大的帮助,但很遗憾,此举也让他在战后受到了牵连。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鉴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意识形态矛盾,美国国内很快掀起了一阵反华、反共浪潮,而作为曾经帮助过中国共产党,并宣传过我党正面事迹的斯诺,自然成为了这群人的众矢之的,他的事业受到了迫害,他的行动遭到了限制,然而令人感到动容的是,即便如此,斯诺也从未说过我党、我国一句坏话,他的观点自始至终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实事求是!
这般态度顿时令美国反华人士恼羞成怒,尤其是在朝鲜战争美国战败后,他们更是加大了对斯诺的打压,而在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逼不得已,斯诺也只得带着全家人移居到了瑞士日内瓦。
在异国他乡,斯诺的心情格外沉重,那段时间里,他也陷入了思考,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对是错,自己到底该不该为了一个东方国家牺牲亲人的安危,不过很快他就得出了答案,很简单,只一句话,那就是一定要遵从自己的内心,遵从真正的正义!
而与此同时,远在中国的毛主席也终于打探到了斯诺这位老朋友的现状,出于安慰与感激,1960年6月,他亦是第三次将斯诺邀请到了中国,并于10月1日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十一周年的国庆典礼。
再度的相见,亲切的交谈,全新的了解,无疑让斯诺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以此为灵感,很快他就创作出了一本名为《大洋彼岸》的奇书,有力的还击了美西方对新中国的污蔑与抹黑。
然而,正因如此,斯诺的处境也更加堪忧,在日复一日的巨大压力下,他的身体情况也是越来越差,到了1970年第四次来到中国,见到毛主席时,肉眼可见的疲惫与痛苦着实令一众中央领导人感到心疼,当时就有人劝说斯诺,希望他能够留在中国养病,但考虑到种种原因,斯诺终究还是选择了婉拒,并于1971年2月返回了瑞士。
本以为这只是短暂的离别,但任谁也没想到的是,这却成了斯诺与中国的临终一别,没过许久,他就被检查出了胰腺癌,并且癌细胞已经转移到了全身,基本上算是药石无医,而闻听此讯,接下来也就出现了开头时的那一幕,毛主席和周总理特地派遣医疗小组赶赴瑞士为斯诺诊断,待得知一切已经回天乏术之际,他们亦是传达了二人的指示,希望斯诺能够去往中国休养。
显然,毛主席与周总理诚意满满,可让在场众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奄奄一息的斯诺竟果断选择了拒绝,至于他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简而言之就一句话,他不想成为新中国的累赘!
是的没错,在斯诺看来,如今的自己已然病入膏肓,不单没有任何用处,还会给中国朋友徒增悲伤与麻烦,与其如此,莫不如就这样安静的死去。
这般选择着实令人动容,能有这样的一位朋友,堪称是中华民族的幸运,因此在最后,也让我们向斯诺先生致敬,同时也向每一位在困难时期帮助过我们的外国友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