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8年,50多岁的康熙已连续翻牌6天,公公李德全跪求不能再翻这第7次了。康熙答应后,去院子里散步,却意外撞见1对男女在幽会。
康熙自幼登基,他的统治充满智慧和远见,但长时间的执政也让他背负着孤独与压力。
为了维持昔日的雄风和活力,康熙开始饮用传说中有滋补功效的鹿血。五十多岁的康熙,坚持连续六天喝下鹿血,渴望保持雄风和活力。每次饮用后,他虽然感到体内燥热。
与此同时,他的身体状况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但康熙却陷入了对后宫的需求中。为了满足这需求,康熙开始连续六天宠幸妃子们,希望以此来缓解内心的寂寞。
然而,经过一段宠幸之后,康熙的身体状况却日益显露出不适,这引起了他身边贴身太监李德全的高度关注。李德全深知康熙的身体状况对于整个国家的稳定至关重要,他的忧心之情溢于言表。
在宫廷中的第六天,李德全突然跪伏在地,泪水滚滚,哀求着康熙停止连续喝鹿血,担忧这种方式对他的身体可能造成无法承受的负荷。
康熙闻言顿时怒火中烧,勃然大怒。他一拍案前的牌子,发出清脆的声响,整个宫廷一片肃穆,众人纷纷低头,不敢发一言,生怕惹得皇帝更加愤怒。康熙深深叹了口气,心情颓废地低声自语:“朕真是孤家寡人啊!”
康熙那句低声的呢喃,仿佛是一声沉痛的叹息,让整个宫殿都弥漫着一股沉闷的氛围。李德全默默低头,心中更加担忧皇帝的身体状况。
李德全冒险提出劝阻,实际上是为了康熙的龙体着想。康熙深感李德全对自己的忠诚,因此并未责罚他。
取而代之的是,康熙决定带着李德全走出宫殿,寻求一片宁静的皇宫花园,希望能够解脱内心的烦扰。
随着康熙和李德全一同步出宫殿,他们身边的太监、侍卫们默默跟随。这一路上,康熙的神情显得深沉,仿佛他的内心承载着一片沉重。
抵达皇宫花园时,康熙停下脚步,周围是一片翠绿的植被和盛开的花朵。微风拂过,花瓣飘落,宫廷的喧嚣在这里变得微不足道。康熙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心中的纷扰一一吐散于这片宁谧之地。
在这个时候,康熙目光扫过身边的太监和侍卫,没有露出丝毫异样,他的举止安静而从容。
然后,康熙的目光不经意地落在嫔妃郑春华的寝宫门前。这是一个幽深而宁静的地方,但康熙忽然察觉到一丝异样。
他迅速拉近距离,站在寝宫窗前,透过窗纱,他看到了一个让他心头一紧的画面——窗内两人紧密相拥,交颈而坐。
康熙的眉头微微一皱,心头掠过一抹疑惑。他意识到这是郑春华与一名男子在私下会晤。然而,关键问题是,那个男子究竟是谁?在宫中竟然有人敢与嫔妃私通,这引起了康熙的极大兴趣和担忧。
望见郑春华寝宫门外的值守太监何柱,康熙的眉头不禁微微一挑,心头顿时涌现出一阵豁然开朗的感觉。门口守着的何柱,是他亲生儿子胤礽的贴身太监。窗中的男子,原来就是他一直视为儿子的胤礽。
康熙目不转睛地凝视着窗内,他没有想到,自己精心培养的太子,竟然与宠妃背道而驰,背叛了他的期望和信任。一时间,怒火在康熙的心头升腾而起。
康熙对太子胤礽的失望油然而生。他回想起胤礽幼年时的种种,为妻子赫舍里的死感到十分内疚。
康熙他明白,这桩丑闻不能传扬开去,否则不仅是太子将受到谴责,自己的威严也将受到严重的损害。决然之下,康熙命令左右控制住何柱,以防止消息外泄。
面对康熙的命令,何柱奋起反抗,不愿轻易妥协。康熙深吸一口气,他知道必须镇压住这场风波,否则朝堂上将会掀起巨大的波澜。
在激烈的反抗声中,康熙强忍怒火,命令将何柱制服,最终,何柱被迫屈服,被宫廷侍卫击毙。
康熙神情淡漠,将心头的怒火深深压下,他知道,此事已成事实,再多的愤怒也无法改变。然而,内心深处的失望和伤痛却无法轻易抚平。
当年,康熙选胤礽为太子,是出于对亡妻的思念,对胤礽的期望极高。然而,如今胤礽不仅荒废政事,还与嫔妃私通,让康熙对儿子的失望油然而生。
后来,康熙废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只是没有追究他与郑春华的私通之事。康熙对儿子深感失望,认为他不足以承担大统。
但他也不忍心将胤礽赶尽杀绝,只是剥夺了他的太子地位,留他在宫中度过余生。
康熙晚年胸中一团无奈与怨愤。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尝试再生几个儿子,以期有人能继承大统。然而,李德全屡次劝阻皇上损害龙体,康熙也只能作罢。康熙一生未再得一心孝顺之子,独自带着对胤礽的失望离世。
孤独的康熙终其一生,也未再得一心孝顺之子。他对自己的儿子们寄予厚望,却徒留一身怨气而去。康熙一生戎马倥偬,功业辉煌,可惜晚景萧瑟,儿女缘薄,留下了一段可叹的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