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06年,唐中宗处理好母亲武则天的丧事后,立马收起眼泪,果断下令处死驸马王同皎。定安公主苦苦哀求着父亲:“当初若不是驸马铤而走险,父皇你还会有今日吗?”唐中宗听了,脸色铁青。
武则天的称帝和武周的建立,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唐高宗时期就开始参与朝政,后来在唐中宗和唐睿宗时期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最后在690年自立为武周皇帝,改国号为周,建立了武周政权,中断了唐朝的正统。
她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改革和措施,有些是有利于唐朝的发展和稳定的,有些是有害于唐朝的传统和秩序的。
她的统治,也引起了许多反对和反抗的声音,尤其是唐朝的旧臣和宗室,他们认为她是篡夺了唐朝的江山,是一个大逆不道的罪人。他们一直在寻找机会,要推翻武周,恢复唐朝。
而这一事件的直接导火索,就是武则天的去世。武则天在神龙元年(705年)初,病重不起,她的身边,只有一些亲信和宦官,而她的儿子唐中宗和唐睿宗,却被她软禁在别的宫殿,不能与她见面。
武则天虽然已经退位,但仍然想要控制朝政,她甚至还想再次复辟,恢复武周的国号。她的这些想法,都被她的宰相狄仁杰所知,狄仁杰是一个忠于唐朝的大臣,他认为武则天的统治已经失去了民心和天命,他决定要推翻武则天,恢复唐朝。
他暗中联络了一些反对武则天的官员和将领,如张柬之、李多祚、李嗣真等,密谋发动政变。他们的计划是,在武则天去世的时候,立即拥立唐中宗复辟,清除武则天的亲信和宦官,恢复唐朝的正统。
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在上阳宫崩逝,享年八十二岁。她的死讯,对于唐朝的各方势力,都是一个重大的消息,也是一个重大的机遇。
王同皎是武则天的驸马,也是定安公主的丈夫,他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将领,他曾经在武则天称帝的时候,率领军队平定了吐蕃的叛乱,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和赏赐。
但是,他也是一个忠于唐朝的人,他曾经在武则天退位的时候,率领军队护送唐中宗回到长安,帮助唐中宗复辟,受到唐中宗的感激和信任。
他也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想要借助自己的功劳和地位,掌握更多的权力和财富,他甚至想要篡夺唐朝的江山,成为新的皇帝。
他的这些想法,都被他的妻子定安公主所知,定安公主是一个聪明而忠贞的女子,她既爱着自己的丈夫,又孝敬着自己的父亲,她劝告王同皎要安分守己,不要觊觎皇位,王同皎却不听。
王同皎在武则天去世的时候,正好在洛阳,他得知武则天的死讯后,立即率领军队进入宫城,想要控制朝政,他的目的是要阻止唐中宗复辟,或者趁机夺取皇位。
他的行动,却被狄仁杰等人所察觉,他们立即派遣李多祚等人率领军队,与王同皎的军队在宫城内发生了激战。
王同皎的军队虽然勇猛,但是人数不多,而且没有得到其他将领的支持,很快就被李多祚等人的军队击败,王同皎被俘虏,送到唐中宗的面前。
唐中宗是武则天的儿子,也是唐朝的皇帝,他是一个温和而懦弱的人,他的才能是平庸而无能的,他的政治是动荡而混乱的。
他对母亲武则天,既敬畏又恨恶,他对女婿王同皎,既感激又猜忌,他对女儿定安公主,既疼爱又无奈。
他在这一事件中,是一个既被动又主动的参与者,他的决定,是一个既理智又情感的抉择。
唐中宗在武则天去世的时候,他被人从软禁中解救出来,被拥立为唐朝的皇帝,他对此感到欣喜和惊讶,他也对张柬之等人感到感激和信任。
他想要亲自掌握朝政,重建唐朝的威信和秩序,但是他也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处理王同皎的问题。王同皎是他的女婿,也是他的功臣,他曾经帮助他复辟,也曾经为他平叛,他对王同皎有着深厚的情谊和亲情,他不忍心杀死王同皎。
但是,王同皎的丈夫也是他的敌人,他曾经想要阻止他复辟,也曾经想要夺取他的皇位,他对王同皎有着深切的恐惧和怨恨,他不敢不杀王同皎。
他在这个问题上,陷入了矛盾和纠结,他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他的心中,有着两个声音,一个是张柬之等人的声音,他们劝他要杀死王同皎,以示对武周的清算,以示对唐朝的恢复,以示对天下的威严,他们说,如果不杀王同皎,就会给后人留下隐患,就会让百姓不服,就会让天下不安。
另一个是定安公主的声音,她是他的女儿,也是王同皎的妻子,她苦苦哀求他,不要杀死王同皎,她说,王同皎是他的女婿,也是他的功臣,他曾经为他立下汗马功劳,他曾经为他保住江山,他说,如果杀了王同皎,就会伤害他的亲情,就会违背他的良心,就会失去他的人心。
唐中宗在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他不忍心杀死王同皎,但也不敢不杀王同皎。他想要找到一个折中的办法,他想要赦免王同皎的罪,但是削夺王同皎的官爵,将王同皎流放到边远的地方,让王同皎无法再参与朝政,也无法再威胁他的皇位。
他以为这样做,既能安抚狄仁杰等人,又能安慰定安公主,既能保全王同皎的性命,又能保住自己的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