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病榻上奄奄一息,三子朱高燧趁着四下无人,拿出一包毒药

许褚聊历史 2023-11-17 09:52:02

公元1423年,朱棣在病榻上奄奄一息,三子朱高燧趁着四下无人,偷偷从怀中拿出一包毒药,放入了朱棣即将要喝的药里,朱高燧以为此时只有自己知道,殊不知他的背后,正有一双眼睛在静静地看着。

赵王朱高燧生性聪明机敏,是朱棣的第三个儿子,与兄长太子朱高炽、二王朱高煦以及朱高爔一同成长。

在这三个兄弟中,朱高燧原本被认为只是朱高煦的跟班,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朱高燧隐藏着野心,他懂得隐忍,比起朱高煦更显沉稳。

朱高燧自幼聪慧,颇受朱棣宠爱。永乐二年,他被封为赵王,被托付守卫北京,这个地方既是朱棣心头之地,也是他设想中的迁都之处。

朱棣对赵王的信任与器重可见一斑,而这也让朱高燧心生一些雄心壮志。他明白,这个机会可能是他迈向皇位的第一步。

每次朱高燧到南京述职,太子总是亲切攀谈,热情送行。然而,朱高燧对这份亲切并不领情。他很聪明地借助朱高煦,利用自己在朱棣心中的地位,不时在朱棣面前诋毁太子,离间父子感情。

朱高燧并非像朱高煦那样张扬,但心中却埋藏着野心。永乐七年,朱棣认为他的行为越发过分,一时之间忍无可忍。

在朝廷上,朱高燧的王府长史顾晟成了牺牲品,朱棣下令将其诛杀,并剥夺朱高燧的冠带。

消息传到太子朱高炽耳中,他急忙前去求情。朱高炽恳切地劝说父亲,请求宽大处理赵王的罪行。朱棣心头难平,对朱高炽的请求并未完全嗤之以鼻,最终选择软禁朱高燧,给予他一些机会悔过自新,而非直接的严刑峻法。

朱高燧对于这一切的发生感到震惊,但也明白自己避过了一劫。从此以后,他在朝廷中低调行事,但并未放弃对皇位的争夺。

心怀复仇之计,他开始在暗中策划着自己的未来。这一事件成为他人生中的转折点,也是他谋划复仇计划的起始。

永乐二十一年五月,朱棣的身体陷入了突如其来的疾病之中,整个皇宫一时间笼罩在沉重的气氛之下。朱高燧闻讯,眉头微蹙,心中顿时生出一丝机会的曙光。

夜幕降临,皇宫内外弥漫着静谧的气息,只有微弱的灯光点缀着这片宫廷的辉煌。朱高燧在一间隐秘的书房里与亲信太监王射成相会。房间内的蜡烛投下摇曳的影子,映照出朱高燧深思熟虑的神情。

“王射成,这次机会来了。父皇的病情恶化,我们不能错过这个时机。”朱高燧的目光坚定,透露着野心的火花。太监王射成微微低头,表情沉凝。“殿下,您已有周密的计划了吗?”

朱高燧点了点头,将自己的策划娓娓道来。“我来想办法,给父皇下药,并且需要确保毒药无迹可寻,而且必须在他离世前,我们还需要尽快伪造遗诏,宣布我即位。”

王射成默默地听着,眼中闪烁着犹豫与忧虑。“殿下,这样的行动涉险太深,一旦事败,后果不堪设想。”

朱高燧深深地望着王射成,语气坚定而坚决。“王射成,成功的机会只留给敢于冒险的人。我需要你的支持,你敢为我分忧吗?”

太监王射成最终点了点头,然而,事情并未如朱高燧计划得那么顺利。

夜深人静时,王瑜匆匆来到朱棣的寝殿,然后将所有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朱棣。朱棣闻言,眉头紧锁,目光凝重。“你确定这是真的?”

王瑜连连摇头。“臣敢担保此事属实。陛下,这涉及重大,务必小心应对。”

气息沉重地弥漫在朱棣的寝宫中。窗外柳树低垂,一片静寂。朱棣躺在锦绣的龙床上,病榻显得格外沉重。

朱高燧立于房间一侧,他的眼中闪烁着一抹阴谋的光芒。手中拿着一包毒药,他看着那滚烫的药汤,心中的计划渐行渐远。他知道此时正是行动的最佳时机,四下无人,没有人会知道真相。

“父亲,这是为了国家稳固,为了我们的未来。”朱高燧自语着,眼神中透露着一丝冷酷。

然而,在他看似得意洋洋的时刻,朱棣冷漠的眼睛正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朱棣得知赵王的谋逆计划后,震怒之下立即下令逮捕参与谋划的人员。王瑜向朱棣汇报了朱高燧的阴谋,当即逮捕了孟贤、杨庆等人。

朱棣将他召到宫中,质问他是否与这次谋逆有关。朱高燧吓得趴在地上,求饶不已。

太子朱高炽得知此事后,急忙前来求情。朱棣对朱高燧进行了警告,并最终软禁了他,避免了直接诛杀。朱高燧在心底感激起先轻视他的大哥,同时也悔过自新。

经过这次事件,朱高燧的行为变得低调了很多。他没有再参与太子和朱高煦之间的纷争,尽量避免引起朱棣的不满。

朱棣在离世前,太子朱高炽继位,开始了仁宣之治。在位不足一年的时间里,他推行开明政策,发展生产,赦免了建文帝的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苛政。

在军事上,他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给天下百姓带来了休息。然而,仅仅在位不到一年,太子朱高炽却突然离世。

朱瞻基继位后,朱高煦仍旧继续其作妖的行为。但朱瞻基并非他的大哥朱高炽,没有那么容忍他。最终,朱瞻基忍无可忍,直接将朱高煦处死。而朱高燧因为安分守己,最终得以善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