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破而后立:全天候的无界公园
包容性增长与合作中心位于 TAPMI 40 英亩的校园内,校园坐落在一座小山丘上,可以俯瞰风景如画的山谷和林木葱郁的绿色森林。该中心占地 5000 平方英尺,在校园中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与周边环境互动。一条从校园起始,顺着地形轮廓蜿蜒向下的道路将其环绕。场地周围的景观是开放空间与学术建筑的互动。© CreatARImages
© CreatARImages
田林公园始建于 1999 年,在更新前是封闭管理的“田林中心绿地”,绿地周边 300 米半径内(北至宜山路、南至田林东路、东至钦州路、西至柳州路)近 2 万居民仅能从西南角的一个较小的入口进入,这不仅使公园绿地与市民生活关系割裂、公共物品服务效率较低,更直接导致东侧居民因交通时距较远而放弃日常进入绿地的游憩机会。这使得将田林中心绿地围墙彻底打开,走向真正开放无界的社区公园的改造更新成为绿色生活的刚需。
© CreatARImages
© CreatAR Images
针对这一周边居民关心的重要项目,VIA 于 2021 年夏天开始着手研究、策划、设计,并于 2021 年底通过评审与社区居民意见听证会形成了稳定的更新设计方案。方案在去除东西两侧围墙将公园绿色融入街区、增强公共性、达成 24 小时开放目标的基础上,更关注全龄段与全时段的使用者需求的响应、现状乔木与绿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社区与居民文化的承载,试图将更新后的田林公园营造为具有在地性特征与完整空间结构的全天候都市生境。
© CreatARImages
02
以形构形:环形建构的活力生境
在规模和区位上,田林公园被定义为“社区公园”,而我们的现场调研则给出了有“‘林(浓密的现状大树)’无‘田(多样的游憩活动场所)’”的现状基础空间特征总结。同时,周边居民也对公园中的全龄使用、健康活动空间和休憩设施等内容提出的强烈的需求,而现场经 20 余年生长的浓密大树则极大地限制了游憩活动场地的拓展。© CreatARImages
© CreatARImages
为尽可能原位保留大树、保护公园中最重要的绿色生态资源,我们决定基于现状的圆形和弧线型路网、既有的场地、不影响乔木生长的林下空间来组织与梳理整体公园空间结构,采用“以形构形”的设计策略在公园核心区域形成了“圆形草坪 + 圆环形主路径 + 环形布局的活动场地”的基础空间格局。
© CreatARImages
© CreatARImages
首先,我们基于现状将公园中心区域设计为可供使用者进入的圆形大草坡,为高密度社区提供豁然开朗的公园基础体验。并在草坪北部日照最佳处,以“整体木平台空间拉伸”的手法设计了融合台阶看台、空中观景平台、廊下休憩空间、市民园艺中心、生境科普馆等多元功能的“梦田廊”,使之成为田林公园主体空间最重要的休憩服务综合设施。同时,在草坪外侧设计了由 “3 米宽环型慢跑道 + 1.5 宽环形绿化休憩空间 + 1.5 宽环形漫步道”构成的主园路,在兼容多元功能的基础上奠定了田林公园的基础空间构架。
© CreatARImages
© CreatARImages
并在主园路外侧组织适于全龄段使用的多种健身场地、儿童活动空间、亲子游戏场地,并以断续的环形布局方式植入现状林下空间,形成了“掩映于自然绿色中的活力空间”的景观特征,将公园自然基底与社区活力呈现融于一体。基于环形空间建构的活力生境营造是田林公园空间利用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是延续使用者行为习惯的一次创作,也由此形成了属于田林公园的空间与视觉特征。
© CreatARImages
03
环境再生产:自然生境的表达与感知
现状乔木蔚然成林,优越的自然绿化条件一方面提示更新设计需以大树保护、强化碳汇功能为基础,同时也激发了更完整的生境营造与表达。在林下绿色空间,除采用耐修剪的常绿开花灌木固定下木结构外,我们更多使用低维护的多年生地被与耐阴宿根花卉,以塑造既简洁明快又富于自然野趣的基础绿化氛围。© CreatARImages
© CreatARImages
同时,我们将公园园路与场地改造为 100% “开放式路沿”,并结合整体地形梳理出林下的下凹绿地空间系统,由此形成“雨水花园”系统。并结合不同空间功能,以“自然生境式雨水花园”、“艺术地景式雨水花园”、“水源地式雨水花园”的分型建构系统。
© CreatARImages
© CreatARImages
在自然生境式雨水花园沿线,我们将“观果生境”、“芳香生境”、“药用植物生境”、“岩石生境”植入林下空间,在形成不同类型的植物微生境的基础上,丰富了林下漫步游赏的体验与科普内涵。同时,结合地形整理,设计利用现场回收建筑废料(砖、石等)与植物修剪产生的枝条进行生态型整体地景营造,将“昆虫旅馆”、“本杰士堆”结合在整地地景中,围绕自然生境式雨水花园与水源地式雨水花园做更完整的系统布局,为更立体的公园微生境营造打好基础。
© CreatARImages
© CreatARImages
与自然生境式雨水花园、艺术地景式雨水花园以渗透为主不同,水源地式雨水花园是具有临时积蓄雨水功能的下凹式林下空间,与临近区域新增的果树一起为鸟类提供水源、食物源。尝试通过自然绿色的保护与更完整的公园生境系统建构,在提升整体街区生态环境容量的同时,以整体绿色地景营造的方式将生境感知与生态科普转化为更直观的使用者游观体验。
© CreatARImages
04
嵌入静谧:文化生境的场所功能
田林公园用地可以被理解为是由一大一小两个矩形构成,东侧面积较小的矩形空间在空间上相对独立,改造前是由水杉林围合下的存在安全隐患的硬质活动场地为主。场地北侧的敬老院要求相邻空间相对安静,同时公园更新后也需要一定的管理服务设施,因此我们决定在不破坏水杉林的前提下,利用现状硬质场地“嵌入”一处包含公园问询管理、公共卫生间等功能的游客服务中心为居民和游客提供服务。© CreatARImages
© CreatARImages
© CreatARImages
基于空间尺度与相邻关系的分析,林隐轩及周边景观空间的设计有别于田林公园主体空间的较大尺度环形建构手法,而是采用“4米 × 4米 × 4米”小尺度“虚实结合”空间模块组合的方式,在空间上寻求与现状水杉林高度融合的同时,也以“隐于林”的方式形成了公园中的静谧一角。虚实结合的空间模块设计在让林隐轩满足游客服务中心功能的基础上,也兼容了 24 小时开放的田林公园的东侧入口,以流动的“曲直”、“动静”、“藏露”关系呈现出当代造园的空间与文化意趣。与田林公园主体空间景观开敞、富于活力的“旷”相较,林隐轩周边则是融于周边社区环境与现状水杉林的“奥”、是属于田林地区的文化生境表达。
© CreatARImages
© CreatARImages
05
林间梦田:田林公园的广义都市生境
“林间梦田”是田林公园改造更新的设计理念,体现了 VIA 保护现状林荫、优化林下场地利用方式、提升林下自然状态的设计初衷。© CreatARImages
© CreatARImages
在这里,我们追求匹配高密度建成环境需求的更广义的都市生境:① 响应社区公园定位与使用者需求的多元活动场地系统建构,是田林公园“活力生境”呈现;② 在公园开放绿色界面与阳光草坪的公园意象建立的基础上,以林下多元表达的雨水花园系统为线索展开的联系土壤、植被、昆虫、小型哺乳类动物、鸟类的“自然生境”塑造,是田林公园更新的重要内容,并以融入使用者体验的方式结合整体空间梳理展开而非封闭式的传统科普手段;③ 田林公园东部结合公园配套服务设施的当代造园尝试则是我们在这里恰当植入的具有在地性的“文化生境”,而如何在当代公园城市发展中传承与体现中国园林文化意趣也一直是 VIA 特别关注的学术议题。
© CreatARImages
© CreatARImages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西侧开放界面的“林间梦田”灯光装置不仅是田林公园重要入口景观标识,也是 VIA 提议发起、在业主与徐汇区田林街道办事处组织下,由田林社区老年大学居民学员共创的公共艺术作品,是一次重要的凝结在地情感的参与式设计实践。
© CreatAR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