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十有“4事不能做、4种食物要吃”,你知道都有啥吗?

小吴儿爱美食 2025-02-21 20:51:05

有次和朋友闲聊,她突然问了一句:“你知道正月初十为什么叫‘石头日’吗?”听到这问题,我愣了一下。

这不是小时候长辈念叨过的事吗?

可认真一想,还真没弄明白其中的讲究。

朋友感慨:“现在都不重视这些老传统了,小时候大人还讲忌这个忌那个,现在听听也挺有意思的。”

这倒是勾起了我的兴趣。

正月初十这一天,还真有不少习俗,像“4日、4事、4食”就尤其讲究。

今天咱们就细细聊聊这些传统里藏着的门道。

正月初十的“4日”:从地日到老鼠娶亲日

正月初十被称为“地日”。

在传统观念里,天和地是相对的,天有天日,地自然也有地日。

这天,人们会敬拜土地公和土地婆,以祈求新一年五谷丰登。

“脚踏实地”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它其实融入了古人对土地的感恩和敬畏。

而“石头日”是初十的另一个名称。

这是因为“十”与“石”谐音,所以代表着石头的生日。

人们用红纸封住石器,寓意敬重石神。

小时候听老人家讲,石神叫“石敢当”,是镇宅辟邪的大英雄,怪不得这一天与石头相关的东西都要“休假”。

另外,这天还是“果日”。

根据民间传说,女娲用初七造人、初八造谷、初九造菜、初十则造水果。

这一天讲究家里要摆几盘水果,也算给果子过个生日。

有意思的是,这天还有个名字——“老鼠娶亲日”。

过去农耕时代,老鼠是人们的“对头”,光是偷粮食就让人够头疼的。

所以,这天很多地方会摆一些食物让老鼠“娶亲”,讨个吉利,同时也希望老鼠别再祸害粮食。

你别说,这样的对策倒是挺“温柔”的。

忌“4事”:老传统中的禁忌有啥意义?

到了初十,有些事是坚决不能做的,尤其是关于石头和土地的。

第一件忌讳是“不能动石器”。

民间传说动了石器,会惊扰石神,引来不祥。

所以这天做饭时不用石制工具,甚至连村路边的石头都要小心绕过。

第二是“不登山”。

山体本质是由石头组成的,初十这天登山可能会冒犯石神。

再加上冬天山路湿滑,隐含着安全考虑在里面。

老人常说,初十踏实待家里,是对自己的保护。

第三忌讳是“不能动土”。

地日这天,土地公和土地婆正接受人们供奉,谁都不敢妄动锄头。

不动土,不仅表达对土地的感激,还提醒人们节制劳动,尊重自然的周期。

最特别的则是“不能打老鼠”。

虽然老鼠很讨人嫌,但这一天要给它们留点情面。

传说打了老鼠,它们会变本加厉反击你一年。

这种迷信听起来荒诞,却也反应出人们希望和谐共处的朴实愿望。

4种食物的寓意:从团圆到富足

说完忌讳,就该聊聊初十的吃食了。

不同地方的人吃的可能不完全一样,但讲究寓意却都差不多。

北方地区流行吃“莜面鱼鱼”。

莜面是一种粗粮,捏成小鱼的形状,象征年年有鱼(余)。

把面搓成各种图案,既好看又祈福,还有动手做这些的乐趣。

第二种是“馍馍”,也就是馒头。

圆滚滚的馍馍象征着团圆和圆满。

做馍馍时,要特意拿一部分供奉土地公,这是对土地的感谢。

而馍馍掰成小块用来喂老鼠,也是“老鼠娶亲日”的表现之一。

还有一种叫“石头饼”,用加热的石头制作。

过去,石头不仅是工具,也是财富的象征,这饼的意义就在于祈福财源滚滚。

此外,石头饼圆圆的形状,也包含了团圆的意思。

最后一种常见的食物是玉米渣粥,象征着“金玉满堂”。

在农耕社会,玉米这样简单的粗粮却代表了粮食丰收,玉米渣的硬实也让大家从小就明白吃苦耐劳的意义。

传统背后的智慧:初十习俗教会了我们什么?

聊了这么多,你可能会想,这些老旧的传统习俗到底能给现在的我们什么启发?

其实,背后藏着很多朴素的智慧。

这些“忌讳”和吃食,反映出古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生活的感恩。

他们敬土地、重石头,提醒后人要珍惜资源。

对于老鼠、“石神”这些看似神话的内容,更像是一种对未知和未来的担忧与寄托。

而这些节日食物,也通过简单的寓意让人们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比如“莜面鱼鱼”里的年年有余,并不是奢侈的残羹剩饭,而是希望资源的利用更持久。

如今,很多习俗虽然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它们蕴含的确是脚踏实地、珍惜感恩的智慧。

这些智慧,跨越了时间和地域,依然值得留存下来。

所以,不妨在正月初十这一天,试着停下忙碌的脚步,和家里人聊聊那些有趣的习俗,也许你会发现生活的另一番趣味。

这,不正是“十全十美”的意义所在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