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老话,“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在80年代的时候,那时还小,曾多次听到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长辈们说起这句话,意思就是说人要有一技之长,要学一门手艺,这样以后才能很好的谋生。即使是天干,种田没有收成,也饿不死手艺人,手艺人靠着技术可以赚钱养家。
可是40年过去了,在80年代的时候,农村那些靠着手艺赚钱养家的手艺人,如今却找不到工作了,导致曾经吃香的6种手艺人,逐渐消失了,一起来看看有你所熟悉的手艺人吗?
一、木匠
木匠是在农村制作家具,工具,盖房子的手艺人。在80年代的时候是非常的吃香的。
在小吴的家乡,80年代盖了很多的房子,把以前的土胚房拆了,重新盖木板房,去山上砍自然生长的枞树,然后请锯匠,木匠师傅回来盖房子。
在那几年,小吴村里面盖了几十栋木房子,附近的村庄也同样是这种情况。因此,那个时候的木匠师傅非常的吃香。
房子架子盖好了,还在装木板,制作家具,工具,那时的木匠根本就做不赢。
可是现在木匠就没事做了,年纪轻的木匠去工地上面装模了。年老的啥事也没得干了。
二、篾匠
以上的这几种竹制工具,都是靠篾匠师傅的巧手制作出来的。把一根一根的圆竹子,加工成农村家里常用的各种工具和器具。
一把篾刀,加上一双巧手就能编制出精美的竹篮、竹席、竹筐等生活用品。在过去,这些竹制品是家庭生活的必需品,可是如今,各种的不锈钢制品和塑料制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这些笨重的竹制品工具退出了历史舞台。被人们所抛弃。
三、补锅匠
“补锅啰,补锅啰”。这一声声响彻各个农村小山村。他们挑着沉重的担子,担子的一头是小火炉,另一头是风箱和工具。一个村一个村的叫着招揽生意。
因为那个时候,农村人都是烧柴火来煮菜煮饭取暖,用的都是铁锅,使用一段时间之后,锅的哪个地方就会有漏水的,就需要补锅匠来修补。经过他们的双手一修,又可以用上几年。
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变了,铁锅变得越来越便宜,而且一旦出现损坏,人们更多地选择直接购买新锅,而不是花费时间和金钱去修补。此外,现代炊具的种类繁多,如不锈钢锅、不粘锅等,这些炊具的损坏后修复难度较大,也使得补锅匠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这一古老的手艺也几乎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四、铁匠
看到这种火花四溅的场面,你是不是有点害怕,生怕这种铁花飞到你的衣服上,脸上。
可这些对于铁匠来说,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每天都在经历着。
不仅要承受火花,更重要的是温度特别的高,铁的熔化温度是1500多度,你看在这样的环境下面工作有多热。他们把一块块铁打出我们生活所需的各种刀,锄头,以及各种农具。
如今铁匠铺很少见了,主要是没生意了。
五、弹棉花匠
弹棉花匠就是制作棉被的,把棉花制作成我们睡觉时盖的被子。
他们使用弹弓、木槌等工具,在一声声有节奏的敲击中,将棉花变成如云般柔软的棉絮。然后蒙上棉纱,再套上被套。就成被子了。
可是如今人们盖的棉被都是机器批量化生产的了,再也不是以前纯手工弹出来的棉被了。
六、箍桶匠
箍桶匠擅长制作木桶、木盆等木质容器。他们精心挑选木材,将木板拼接成桶状,再用铁箍或者竹箍将其箍紧。在没有塑料和金属容器的时代,木桶、木盆在日常生活中用于打水、洗衣、洗澡等。
现在,塑料桶、不锈钢盆等廉价且耐用的容器充斥市场,它们不易漏水、轻便且价格实惠。相比之下,木桶制作工艺复杂,成本较高,而且需要定期保养。箍桶匠的手艺也就渐渐失去了市场,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越来越少。
当然除了以上所介绍的6种手艺人之外,还存在着许多没有介绍到的,也都是被时代所抛弃了。俗话说“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这句俗话,在当时那个手艺人吃香的时代是非常的贴切的。可是如今工业化,机器化,把手工化的手艺人打败了。
朋友们,你们的家乡还有哪些手艺人呢?
大旱三年,饿不死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