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万众尊敬,十年后人人嫌弃,中国的“技工”为何成低端词?

科普启示录 2024-11-08 15:11:36

回望十几年前,工厂中的技术工人凭借其精湛的技能,赢得了广泛的羡慕与尊敬,技术被视为一种无上的荣耀。

但反观21世纪,这种对技术工人的尊重似乎已荡然无存。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技工仅仅是一个从事体力劳动的角色,选择这一职业似乎成了没出息的表现,不仅收入微薄,还常常遭受社会的轻视与贬低。就连“技校”都是孩子读不上普通高中之后的次要选择。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制造业强国如德国时,却会发现他们对技工的态度截然不同。在这里,技工不仅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其工资待遇也远超我国。

这种鲜明的对比不禁让人深思:为何在我国,技工这一职业会遭遇如此大的待遇反差?为什么越来越少的人选择从事这一职业呢?

“大人,时代变了”

在建国初期的那个物质匮乏、百废待兴的年代,我国社会普遍倡导“劳动最光荣”的理念。人们心志统一,齐心协力,从最基础的劳动岗位做起,勤勉于每一项任务,将凭借个人技艺谋生视为无上的荣耀。

那时,工厂中的八级技工堪称企业的精英,他们的经济待遇与社会地位显著,有力地印证了“劳动光荣”并非空谈。

诸如掏粪工时传祥的敬业奉献、售货员张秉贵的热情服务、铁人王进喜的坚韧不拔,以及技术革新能手王崇伦的创新精神,这些全国劳动模范的事迹家喻户晓,成为激励民众的典范。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兴起,社会价值观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金钱与权力的追逐逐渐成为许多人心中的首要目标,而脑力劳动相较于体力劳动,也逐渐被视为更高尚的选择。

在此背景下,技工这一群体在企业中的待遇与地位普遍下滑,他们往往缺乏劳动的获得感、荣誉感,以及个人尊严与社会认同感。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也凸显了当前技工群体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付出收获不成正比

尽管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实体经济和技术人才的日益重视,技术工人的薪资水平有所增长,但相较于其他行业和职业,尤其是与白领职业相比,其薪资水平仍然偏低,且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技术工人(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的年平均工资为75463元,折合成月收入平均值约为六千多。这一数字虽然较往年有所提升,但相较于许多白领职业的薪资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更为关键的是,与技术工人的工作强度、技术要求以及所承担的职业风险相比,其薪资增长的速度显然未能与之相匹配。

这种薪资水平与实际贡献之间的不平衡,使得许多年轻人对从事技术工作产生了犹豫和顾虑,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薪资增长更快、职业前景更为广阔的职业道路。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高级技工的薪资状况更为堪忧。他们往往需要经过多年的专业培训和实践经验积累,才能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少则3-5年,多则十几年。

然而,由于学历门槛相对较低,不少雇主在给他们定薪时,往往未能充分认可其高超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导致他们的薪资水平与实际技术实力严重不符。

这种薪资与技能之间的错位,不仅挫伤了高级技工的工作积极性,也阻碍了整个技工行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许多技工工作不仅要求从业者具备高超的技能水平,还需要承受较大的身体负担。

许多技术工人往往需要在极端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坚守岗位,这些环境可能包括持续的高温、高湿度,以及刺耳的噪音等不利因素。

例如,在钢铁冶炼厂,工人们需要在高达几十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中作业,不仅要面对炉火的高温炙烤,还要忍受炉渣飞溅和烟尘弥漫的恶劣条件。

这样的工作环境极大地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和潜在的风险,工人可能面临中暑、热射病等健康威胁,使得这类工作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高湿度则可能加剧疲劳感,影响工作效率;而长期暴露于噪音之下,则可能导致听力受损、心理压力增大等问题。他们的工作强度通常很大,工作时间也相对较长,这进一步加剧了工作的压力和负担。然而,与他们的劳动强度相比,其工资水平却未能得到相应的提升。

这种工资待遇与劳动强度之间的不匹配,进一步加剧了技工职业的吸引力下降,许多年轻人可能会因为担心身体健康和职业发展前景而选择避开这类技术工作,转而寻求更为轻松或更具发展潜力的职业道路。

欠妥的体系

从政府政策与教育体系的角度深入分析,我国在技工培养方面面临的挑战显得尤为复杂且紧迫。

首先,支持技工的具体政策的落地实施及持续支持力度仍有待加强。

政策制定往往滞后于市场变化,导致技工教育的内容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鸿沟。缺乏前瞻性的政策引导,使得技校在设置课程和专业时难以准确对接新兴产业的实际需求,造成教育资源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

此外,政府对技工教育的资金投入相对有限,这不仅限制了教学设施的更新升级,还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激励机制的完善,从而间接降低了教育质量。

在教育体系内部,技校作为技工培养的主阵地,其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革新速度未能跟上时代步伐。

许多技校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同时,技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尤为突出,高水平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机制不健全,现有教师群体在专业技能和教学方法上的更新不足,难以有效指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和实践训练。

这种师资力量的欠缺,直接限制了技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不同地区、不同技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进一步加剧了技工职业的低端化趋势。

这不仅影响了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吸引力,也限制了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对国家的长远竞争力构成了潜在威胁。

那么,外国对待技工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在德国,技工不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更是“德国制造”享誉全球的基石。这一卓越声誉的背后,离不开德国技工精湛的技艺与专业的培训。

德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投入巨资于技工教育体系,确保技工技能的持续提升与发展。与此同时,德国企业亦积极营造良好工作环境,提供晋升机会,赋予技工应有的尊重与待遇,从而确保了技工队伍的稳定性与专业度。

在教育领域,德国始终走在现代化改革的前沿,尤其在职业教育方面,与中国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中国,职业教育往往处于边缘地位,而德国则摒弃了“唯学历论”的观念,技术技能人才与其他领域人才享有同等待遇。

德国将职业教育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视为培育大国工匠的关键路径,实现了企业、产业与人才的深度融合。这一独特的人才评价机制,正是“德国制造”在国际舞台上保持持久竞争力的核心支撑。

在日本,劳动与技艺被深深植根于社会美德之中,技工职业备受尊崇,被视为社会进步与价值创造的重要驱动力。

日本企业不仅注重技工的培养,还为他们设计了系统的培训计划和清晰的晋升通道,以此激发并维持其专业技能与敬业精神。

政府层面,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保障技工的合法权益与优厚待遇,进一步巩固了技工队伍的专业性与稳定性。

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拥有顶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外国人才,日本在2023年出台一项新的在留制度即“居住一年即享永久居住权”,彰显了其对高端人才的渴求与重视。

在内外兼修的“匠人”培育战略中,日本频繁利用技能大赛作为催化剂,通过激发参与者的竞争精神与荣誉感,有效促进了高技能人才的涌现与积累。

这种结合内外部资源的策略,不仅提升了日本技工的整体水平,也为国家的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所以如何才能改善技工现状?

首先,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全面改善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与薪资水平。推动技能人才岗位的合理使用,并鼓励企业建立多层次的技能人才发展通道。

其次,技校与企业要加强合作,推广产学研结合的模式。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共享教育资源,加强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社会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精益求精的社会氛围。通过举办技能竞赛和评选活动,表彰和奖励优秀技工人才和团队,提高社会对技工职业的认可和尊重。

技工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是制造业的基石,也是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的重要力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认识技工职业的重要性和价值。改善技工现状,让他们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0 阅读:1

科普启示录

简介:探索世界万象,普及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