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李膺,为何与《登龙门》《李郭同舟》,两个成语有关呢

现今如日中天 2024-12-25 08:52:56

东汉时期的李膺,是一位名士,被当时的仕子们称为“天下楷模”;还位列“八俊”之首。他的一生,不仅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还与《登龙门》和《李郭同舟》这两个成语紧密相连。那么,为何李膺会与这两个成语有着不解之缘呢?让我们来一同探寻其中的缘由吧。

李膺概述

一、人物简介

李膺,字元礼,颍川郡襄城县(今属河南襄城县)人,生于公元110年,卒于169年。他出身名门望族,祖父李修在汉安帝时任太尉,父亲李益曾任赵国国相。李膺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性格孤高,不善交际,却才华横溢,以孝廉的身份步入仕途。他历任青州刺史、渔阳太守、蜀郡太守等职,后因母亲年老请求辞职,调任护乌桓校尉。在任期间,他屡次击破犯境的鲜卑,声威远播。

永寿二年(156年),鲜卑侵犯云中郡,汉桓帝起用李膺为度辽将军。他到达边境后,羌人闻讯畏服,将以前掳掠的男女统统送还边境。从此,李膺的名字更加响亮,成为了朝廷中的一股清流。延熹二年(159年),李膺被征召为河南尹,他严明执法,不畏权贵,检举不法之徒,深受百姓爱戴。然而,这也使他得罪了朝中的宦官势力,为日后的党锢之祸埋下了伏笔。

二、两个成语来源

《登龙门》这个成语,源于李膺的声名远播和士人对他的敬仰。在东汉末期,外戚和宦官专权,把控朝堂,士人阶层成为了当时的一股清流。而李膺,作为士人中的佼佼者,以其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才能,赢得了极高的声望。据《后汉书·党锢列传》记载:“是时朝庭日乱,纲纪颓陀,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李膺形象画

这里的“登龙门”,原指鲤鱼跃过龙门化为龙的传说,后来比喻得到有名望、有权势者的援引赏识而身价大增。李膺的声望和地位,就如同那龙门一般,士人若能得到他的赏识和接纳,便如同跃过了龙门,身价倍增。

而《李郭同舟》这个成语,则源于李膺与好友郭太之间的深厚友谊。郭太,字林宗,太原介休人,出身贫贱,但才华出众。他游于洛阳时,初次见到李膺,便以其卓越的见识和谈吐赢得了李膺的赞赏。两人一见如故,结为至交,郭太也因此名震京师。

据《后汉书·郭太传》记载,当郭太回到乡里时,众多士人尊崇他,送他到河边,场面盛大,车马众多。然而,郭太却仅与李膺一同乘舟过河,这一幕被众人视为神仙般的景象,象征着他们的友谊超越了世俗的尊卑。后来,“李郭同舟”便成为了比喻知心朋友相处、不分贵贱、亲密无间的成语。

《登龙门》概念画

李膺与郭太之间的友谊,不仅体现在他们共同面对困境时的相互扶持,更体现在他们对彼此才华和品行的深刻认识与欣赏。李膺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尚的品行,发现了郭太的非凡之处,并与之结为至交。而郭太也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坚定的正义感,赢得了李膺的尊重和信任。他们的友谊,如同那同舟共济的旅程一般,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却更加坚固和深厚。

三、李膺故事给人的启示

李膺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行赢得了世人的敬仰和赞誉,更以其坚定的正义感和无畏的精神,成为了当时士人阶层的楷模。他敢于同宦官势力作斗争,不畏权贵,严明执法,为百姓伸张正义。

东汉名士李膺画像

然而,这也使他成为了宦官势力的眼中钉和肉中刺。在党锢之祸中,他遭到了迫害和监禁,但他却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屈不挠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李膺的故事和精神,不仅在当时激励了无数的士人和百姓,也在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品行和才能,成为了后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而他的《登龙门》和《李郭同舟》这两个成语,也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们不仅承载着李膺的传奇故事和深厚友谊,更蕴含着对正义、友情和品德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李膺有关故事画面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更需要像李膺那样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追求正义和真理。我们需要像他与郭太那样建立真挚的友谊和信任,相互扶持和鼓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更精彩。而李膺的故事和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李膺雕塑

本文由“如日中天54”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0 阅读:2

现今如日中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