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你在尝试用一个语音助手查找资料,结果它回答得云里雾里。
随后,你换了一个聊天机器人,谁知刚问完第二个问题,它竟直接“卡死”了。
这时候,你可能会叹口气:“智能助手再智能,有时候还真不如自己来快。
”但如果有一个工具能联网搜索、深度思考,还不卡顿,是不是能让你对AI重新燃起希望?
最近,腾讯元宝上线了新版DeepSeek R1,这款号称“满血版”的AI引擎不仅免费开放,还承诺带来更加稳定流畅的使用体验。
为了探究它到底能有多“给力”,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DeepSeek R1上线,能带来多大惊喜?
新版DeepSeek R1一上线就被放在了腾讯元宝App的主页,“醒目程度”可见一斑。
满血版的说法究竟靠不靠谱呢?
为了验证它的能力,有人很直接地上手做了几个实验。
比如,用联网搜索功能询问今天的日期,DeepSeek秒回了一个准确答案;又比如问它一些带推理性质的民俗问题,它不仅有条理地回答了内容,还表示“传统习俗无科学依据”。
回答可谓有理有节。
再来一点“基础题”。
按惯例,编者用问题“strawberry有几个r”考察它的基础语言能力。
果不其然,答案准确。
到这里你可能会说,这些都不难。
没错,真正的难题是那些需要综合多个来源、进行逻辑分析的事情。
于是,DeepSeek被要求用一句话点评12个热门聊天软件。
这一关,机器不仅全都做到了,还贴心附上了参考信息的来源。
不过进一步点开来看,信源虽然清晰完整,却难免有偷换概念或轻微的信息偏差。
这说明即使机器反应快速,人类在核实内容时仍需要小心求证。
联网搜索+深度思考,强大的AI搭配有哪些新玩法?
既然联网是“卖点”,那么“深度思考”又是如何体现的?
经过一轮创意任务测试,DeepSeek展示了它在写作和设计方面的新能力。
有测试者让它续写《西游记》并保持原作者行文风格。
结果显示,它不仅能“记住”原著的用词风格,还在续写的剧情中融入了幽默元素,俨然一本“续书”雏形。
还有人试了试让DeepSeek创作故事,比如模仿张爱玲的文风写一篇“飞蛾扑火”的短篇作品。
从输出结果来看,它对张爱玲的语言特点有一定的模仿能力,但在部分段落中略显单调,输出的情感线条不够流畅。
显然,它距离真正具有强生命力的创意写作还有不小差距。
不过,如果你需要快速抓取某种风格的灵感,DeepSeek还是能很快给你提供有用的素材。
接着是另一个有趣实验——让DeepSeek设计一个以“智东西logo蓝”为主题的HTML界面。
听起来很高级吧?
结果显示它提供了整齐的代码,而且还附加了如何替换参数的详细说明。
等到实际运行代码时才发现,它选用的蓝色已经“自由发挥”不那么符合需求。
这也许说明,对于某些注重细节的任务,DeepSeek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忠实度”。
AI小瑕疵:信息核实仍需人力把关当然,DeepSeek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在测试让它整理某公众号一段时间内相关文章的标题时,它明显“翻车”了。
输出的结果不仅不完整,还出现了日期和标题对不上的现象。
而点开它标注的来源后发现,这些信息并非直接来自官方,而是它从转载内容中“推测”得出的。
这暴露了一个关键问题:机器的推理虽然可以快速生成一个“看起来不错”的结果,但核查细节上仍不够扎实。
如果让它处理重要的数据或需要高度精确的信息,用户还是需要手动查证。
有时候,这种事半功倍的表现甚至可能耗费更多时间。
满血背后的技术支撑:腾讯云优化推理效率说到稳定性和流畅度,DeepSeek背后的支撑来自腾讯云。
这次新版上线,腾讯云对其推理效率进行了优化,让算力更加集中、即时。
结果是,在长时间对话测试中,DeepSeek几乎没有出现宕机问题。
这种稳定的体验让人感觉安心许多,但这也意味着要为这份高效“付出代价”。
目前提供的免费功能是否会在日后受到限制,还是一个值得观察的问题。
不过从现阶段来看,这样一款不卡顿又相对好用的工具,的确能为探索AI赋能生活的人提供了更多选择。
无论是连接网络搜索,还是处理复杂推理,DeepSeek目前都展示了一种很实用的可能性:用机器的算力来弥补人的弱点,尤其是在信息处理和内容创作上。
不过,它同时也提醒我们,人工智能不是“万能答案生成器”,更像是一位有些笨拙但很努力的助手。
换个角度看,人类在AI辅助中,通过不断核查和二次加工,可能恰恰能倒逼我们对信息的判断力更上一层楼。
所以,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留给一台机器,更不要因它的小失误而全盘否定。
面对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选择用怀疑的眼光去评估,用充分的信任去尝试,最终达到更好的平衡。
在AI这块“新土地”上,或许我们还能依靠这些工具,找到一个更聪明、更可靠的操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