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婉拒俄罗斯“好意”,情况很不现实,普京总想着一箭双雕

卢忠诚TALK 2025-04-18 18:02:20

在4月以来,中俄之间围绕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博弈再度升级。中国更是在随后的“欧亚石油天然气论坛”上,公开婉拒了俄罗斯的“好意”,也暴露出了当前中俄合作的复杂性。俄罗斯总想着能“一箭双雕”,但情况却很不现实。

根据俄媒《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消息,在近期的“欧亚石油天然气论坛”上,我国驻俄大使提到,俄罗斯向中国提议,可以从哈萨克斯坦向中国输送天然气。但这一情况并不现实,因为当前哈萨克斯坦通向中国的管道,已经处于满负荷状态。因为它还肩负着从土库曼斯坦向中国运输天然气的任务。

可能有些朋友不太理解,中俄讨论的管道项目,全称是“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其实早在2006年就提出来过,但是因为路线之争,中俄的谈判长期陷入僵局。俄罗斯给中国的几个方案,都有自己的目的性,而对中国来说要么成本过高、或者有其他政治问题。

举个例子,在最开始,普京的想法是从蒙古国走。因为这个线路,既降低翻越阿尔泰山脉的工程难度,又借机将蒙古纳入其能源与经济体系,增强对蒙古的控制力。但中俄并未谈妥。而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俄罗斯放弃了这一建议,改从中亚走。但这背后,实则是试图通过向中国出口天然气填补欧洲禁运的市场空缺,并借管道过境国绑定中亚地缘盟友。

例如,俄副总理诺瓦克曾称,哈萨克斯坦路线每年可向中国输送350亿立方米天然气,同时满足哈国自身需求,形成“俄哈中三方利益链”。然而,就像我们最开始说的,俄罗斯总想着能“一箭双雕”,意图过于理想化了。一方面,中方在天然气价格谈判中极为强硬,普京甚至直言“中国人砍价很厉害”。另一方面,俄罗斯对蒙古的拉拢因蒙古的“第三邻国”战略受挫,蒙古频繁与美国互动,甚至邀请北约高官访问,导致中俄对其信任度下降。现在,俄方既想通过管道项目巩固地缘影响力,又想尽快实现能源出口创收,这种“既要又要”的诉求在现实政治中难以两全。

直观地说,我们当前的能源合作选择还是很灵活的。一个是多元化能源结构已经构成,现有中亚—中国管道年输气量约550亿立方米,土库曼斯坦正计划建设第四条对华管道。相比俄罗斯,中亚国家在价格和供应稳定性上更具谈判空间。另一个是加速清洁能源转型,中国计划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光伏与风电成本将低于火电,大幅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需求。

应该说,中俄天然气博弈的本质,是全球化石能源秩序转型期的缩影。中国拒绝石油天然气贸易中“捆绑式”合作,既是对短期利益的权衡,更是对长期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的全面布局。而俄罗斯试图以能源为杠杆重塑地缘影响力,当然是低估了中国在战略自主性上的决断力了。

3 阅读:444

卢忠诚TALK

简介:开源情报主任,从事前沿军工装备与技术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