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这部电影简直把春节档炸翻天了,观众都疯了似的往影院里挤,票房像坐火箭一样蹭蹭往上涨,连导演自己都懵了说观众把他干到外太空去了。
这部电影的特效简直了,听说单个画面渲染就要烧37个小时,全片特效镜头1768个,烧的钱都够买下整个陈塘关了。有观众说看3D版的时候结界破碎那一幕,他直接往后仰想躲碎片,结果一头撞到后排人的爆米花桶上。这特效做得也太逼真了,粒子效果比真人电影还厉害,打斗场面燃得不行,连龙鳞的反光都能照出观众表情来。
制作组这次玩起了技术扶贫,请来武术指导设计招式,哪吒耍火尖枪那些动作全是专业的。海底龙宫的流体效果更绝,直接找中科院的大佬来算数学模型。有网友调侃说建议查查导演税务,这特效成本肯定没走公账。
不过话说回来,这么烧钱真的值得吗虽然视觉效果确实震撼,但电影不能光靠特效吃饭啊。要是剧情不行,再好的特效也白搭。不过这部片子剧情倒是挺出人意料的。
剧情设计真是神了,把大家对反派的印象彻底颠覆了。申公豹屠城那个大锅,骗哭了九成观众。无量仙翁露出真面目那段,全场都倒吸一口冷气。原来以为的反派模板全被打破了,非黑即白的套路彻底玩完。
人物塑造也很有意思,哪吒这次不再是无脑暴走,学会先救人再报仇,终于不用被骂熊孩子了。敖丙被迫打工还债,打戏里还偷偷藏了打工人的怨念。李靖夫妇这回也不搞自我感动那一套,直接放话说儿子你随便闹腾,爹妈给你兜底。
有观众看完都感动哭了,说这不就是自家嘴硬心软的老爸吗导演把传统神话拍成了当代家庭剧,属实拿捏住了年轻人的痛点。不过这种改编也有争议,有人觉得偏离原著太远了。
这部电影玩了不少花样,既有情怀杀又有创新杀。当《哪吒1》的BGM响起来的时候,观众鸡皮疙瘩都掉一地了。但导演又不让你安心吃老本,各种新奇设定层出不穷。
比如混天绫升量子缠绕态能变形,网友还开玩笑说能当WiFi热点。太乙真人说四川话那段更是笑死人,还插科打诨吐槽元宇宙。最绝的是结尾彩蛋,申公豹蹲在海底吃泡面,手机屏保居然是敖丙表情包。
这种传统神话加网感玩梗的操作,比《西游记后传》还离谱。有人觉得很新鲜有意思,也有人觉得太过头了,显得不伦不类。这种创新到底是好是坏,可能见仁见智吧。
这部电影的受众群体很有意思,本来以为是爸妈带娃看的,结果数据显示25岁以下观众占了58%。00后成了消费主力军,这波操作属实让人意外。
导演看来是很懂年轻人,各种梗和设定都戳中痛点。哪吒怒怼领命由我不由KPI敖丙被迫007加班龙角都熬秃了,太乙真人直播带货卖仙丹。不少大学生看完感慨说这不就是自己的日常吗
这种精准拿捏年轻人的做法确实厉害,但也有人担心会不会太过讨好观众。毕竟电影不是只看笑点和梗,内核和主题也很重要。不过能吸引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也算是件好事吧。
这部电影的宣传可以说是疯了,自来水们简直比宣发团队还能打。电影还没上映就被玩坏了,00后把哪吒P成电竞选手,台词方水晶正申公豹背锅放量破10亿,网友们集体玩梗说这锅比乾坤圈还沉。
衍生品更是夸张,泡泡玛特联名的盲盒上线就秒空,黄牛价炒到999。有人调侃说现在没个哪吒周边,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混国漫圈。这种疯狂程度,让人不禁怀疑是不是有水军在带节奏。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自发的安利传播其实挺难得的。说明这部电影确实戳中了观众的兴奋点,有值得分享的地方。只是希望大家理性一点,别被热度冲昏了头脑。
这个春节档其他电影表现得都不太好,《唐探》玩老梗被吐槽,《封神》剧情注水观众都快睡着了,《射雕》更是被骂魔改毁经典。反观《哪吒2》,IMAX排片占比35%,黄金场次上座率98%,全家观影无门槛。
有网友总结说不是哪吒太强,是友商在送人头。这话虽然有点刻薄,但也不无道理。其他电影确实表现得不尽如人意,给了《哪吒2》出头的机会。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观众的口味和审美在变化,老套路已经吃不开了。
这次最大赢家非光线传媒莫属,股价暴涨40%,市值直接破400亿。他们提前布局衍生品,和蒙牛泡泡玛特搞了12个联名。导演饺子更是签未来10年要拍5部封神宇宙。
这波操作可以说是赌国运了,要是电影失败后果不堪设想。不过现在看来是赌对了,赢得盆满钵满。但也有争议,有业内人士质疑票房注水,某手写票充种行为如果属实,对整个行业都是伤害。
《哪吒2》的爆火确实让人兴奋,但也引发了一些思考。我们在夸它的时候,到底在夸什么是技术碾压的爽感是打破成见的共鸣还是单纯想看申公豹花式背锅
这种现象到底是国漫崛起的标志,还是昙花一现的虚火高票房是否就意味着审美的提升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毕竟一部电影的成功不能只看数据,更重要的是它能给观众和行业带来什么。
不管怎么说,《哪吒2》确实给国漫带来了新气象。也许这就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还会有更多惊喜等着我们。只是希望创作者们能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找到平衡,不要被票房冲昏了头脑。毕竟好电影的标准,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