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有942 位传承人入选,其中,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非遗传承人有8名,分别是陈进德、李夏音、马振仁、张建军、张国勤、陈堃、于振玲、马国强。虽然从事不同的行业,但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初心不变,不畏困 难、坚持创新、精进技艺、发扬光大,努力在各自领域拼搏奋斗。本文将带领大家走近这8位传承人,品读他们一路走来的故事。
陈进德:以匠心描绘传统之美
从油漆工到非遗大师,宁夏中卫建筑彩绘代表性传承人陈进德用40年实现了自身的蝶变,而这些年支撑他在建筑彩绘行业坚守下来的,正是他那颗守护文化根脉的初心。
1983年,高中毕业的陈进德参与了中卫高庙山的修缮项目,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建筑彩绘。“斋房架上那些精美绝伦的彩绘图案,就像一道闪电,直直地击中了我。”陈进德说。自此,他就像着了魔一样,白天跟着师傅学习,夜晚自己揣摩绘画技法,同时他走出宁夏,到北京、山西、甘肃等地观摩,不断精进技艺。“干不好就没饭吃”是他的信条。凭借这份执着,他逐渐打磨出独具特色的河西彩绘风格。
建筑彩绘工序繁复,需经清洁、刮腻子、沥粉贴金等十余道工序。陈进德严格遵循古法,却不拘泥于传统。他创新设计的“如意头”“包袱锦”等纹样,融合吉祥寓意与地域特色,成为宁夏古建修复的标杆。
陈进德深知技艺传承的重要性,为此,他开创了传承基地。这里不仅是技艺传授的课堂,更承载着家族使命。儿媳妇陈雪茹精于设计,外甥王洪灿成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不仅如此,陈进德多次提议设立专项补贴,联合高校培养人才,并积极推动传统彩绘与现代装饰结合。
从黄土高原到现代都市,陈进德用四十载光阴诠释了“匠人”二字的分量。如今,他依然奔波在工地与课堂之间,他说:“只要还有人愿意学,我就会一直教下去。”正是这份坚守,让建筑彩绘技艺千年之后依然熠熠生辉。
(崔 娜 葛晨婧)
李夏音:针线织就锦绣人生
李夏音是宁夏民间绣活代表性传承人,她用20余年的坚守,在宁夏这片充满民族风情的土地上,一针一线绣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提起刺绣,人们总想到苏绣、蜀绣,宁夏刺绣也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李夏音介绍。宁夏刺绣更注重实用性,常应用于服饰、床单、门帘等日常生活用品。在技法上,挑针绣、垛绣等独特针法传承数百年,其中垛绣以麻布为底,通过多层布料叠加绣制,形成立体饱满的图案。“我们的花卉吉祥纹样鲜活生动,一针一线都是西北生活的写照”。近年来,她大胆借鉴苏绣的细腻技法,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结合,让宁夏刺绣既保留乡土气息,又焕发新生。
李夏音的刺绣团队里,多数都是下岗工人、农村妇女和残疾人。她回忆道:“曾有位残疾学员,家人起初反对她学刺绣,认为女人就该围着锅台转。”经过三次上门劝说,这位学员最终加入培训,从零基础成长为自治区级传承人。目前,李夏音的团队年销售额达200余万元,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让绣娘们足不出户也能增收。
李夏音并不满足于此,她计划组建跨省刺绣联盟,与苏绣、粤绣名家加强交流合作;同时培养本土主播,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让刺绣产品走向全国市场。眼下,她正推动“线上课程+线下工坊”的传承模式,目标很明确:“不仅要守住老手艺,还要让它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李夏音期待未来能建立宁夏刺绣产业园,让这门手艺形成完整产业链。她希望每一件作品都能代表宁夏,讲述宁夏故事。正如她教导学员时所说:“我们的针脚里,绣的是文化,更是生活”。
(崔 娜 葛晨婧)
张建军:让“花儿”开满山
在宁夏的黄土高原上,有一种声音比风更自由、比雨更细腻,它就是宁夏花儿。宁夏山花儿代表性传承人张建军用40年光阴让这古老的歌调焕发出新生。
张建军亲历了山花儿从田间地头的即兴吟唱到绽放央视舞台的蜕变历程。1988年,他以一曲《牛姥姥调》在全国民歌大赛上斩获金奖,让更多人知道了山花儿。张建军深知山花儿的灵魂在于“见山唱山,见水唱水”,每次演唱都是新的创作。为了让这门古老艺术焕发新生,他创新性地将现代歌词填入古调,既保留“四腔生韵”的土话韵味,又让年轻听众听得懂、喜欢听。
面对传承断层的困境,张建军摸索出独特的教学方法。他向金牌导游的徒弟传授原汁原味的山花儿,使其成为旅游宣传的“文化名片”;他带领研究生徒弟钻研理论,致力于“把正宗的山花儿学理讲清楚”。他常说:“传承不是复印机,要像山花儿本身一样活态流变。”
近年来,他积极推动山花儿与甘肃、青海花儿“联合作战”,在各类民歌赛事中形成合力,更通过文旅融合让这门艺术成为宁夏固原六盘山旅游的亮点。“这么多年,花儿早已融进了我的血液。传承山花儿不仅要靠我们这些传承人,更需要发挥新生代力量。”
如今60岁的张建军,手机里存满了老一辈艺人的录音资料,坚持系统整理山花儿谱系,继续带着徒弟们“边守正边创新”。他常说:“山花儿是长在黄土里的野花,只要根不死,春风一来又会开满山。”这份坚守,让古老的歌调在新时代继续绽放独特的魅力。
(崔 娜 葛晨婧)
马振仁:把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好好传下去
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在宁夏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马振仁看来,身份升级不仅是对他传承、发展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认可,更是对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法的肯定。
马振仁高中毕业后开始接触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跟随师傅系统学习了“方五斜七”“周三径一”等传统制作方法,全面掌握了木作、土作、砖瓦作等传统营造技艺。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并非坦途。老匠人相继离世,好多技法差点失传。为此,马振仁白天走村串户收集老建筑构件,晚上研究古籍图纸,甚至自掏腰包建立档案库,让濒临消亡的窑洞、老院子以影像、模型等形式留存。他认为,复刻传统建筑不仅能让大家直观感受到了古建筑之美,也能吸引更多人关注、学习和研究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把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好好传下去,这是每一代手艺人共同的念想。“传统建筑营造从表面看来只是盖了一栋房子,实际背后有很深的理论支撑”,只有带着徒弟们去落实好传统建筑营造的每一步,才能把手艺真正传承下去。据悉,马振仁已带着徒弟积累了十二大类共1000余件展品,建成传统建筑技艺陈列室、大原古建帮扶就业工坊等传承基地。
“固原传统建筑本身就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当地传统习俗、思想观念总在不经意间表现在建筑之中。”马振仁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未来,他将继续深耕建筑营造技艺,让古老营造智慧得以绵延下去。
(崔 娜 王 媛)
张国勤:“高台马社火”焕发新生
“‘高台马社火’是祖辈留下的瑰宝,传承和发扬这门艺术是我一生的使命。”在得知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后,张国勤难掩激动之情。
张国勤的艺术之路始于家族传承,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高台马社火”艺人。1978年,张国勤正式接过家族传承的接力棒。他不仅在学校教授美术,还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活动,逐渐成为“高台马社火”的核心传承人。
在传承之路上,张国勤遇到无数挑战,却从不退缩。他深知,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在变化,如果不进行创新,这门艺术将难以为继。于是,他开始了长达10年的改造之路。他用人工制作的雕塑马代替了真马,既解决了骡马稀缺的问题,又提升了艺术表现力。接着,他将传统的拖拉机高台改造成了现代化的移动平台,既安全又美观。此外,他还大胆地将演员从小孩换成了大人,既保证了安全,又增强了演出的专业性和观赏性。张国勤说:“艺术要传承,但也要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高台马社火’焕发新的生命力。”
如今,71岁的张国勤依然坚守在非遗传承第一线。他不仅继续制作“高台马社火”的微缩模型,还将这些模型拿出来供大家研究和学习。他说:“我希望通过这些模型,将老祖宗留下的技艺永远保存下去。”
张国勤用半世纪的坚守与创新,诠释了非遗传承人的匠心与情怀。他不仅是“高台马社火”的守护者,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正如他所说:“非遗传承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代代人的使命。我们要让这门艺术流传下去。”
(崔 娜 任 涛)
于振玲:半生守护一碗乡愁
在宁夏中宁县,有“一碗面”不仅承载着游子的乡愁,更凝聚了一位非遗传承人半生的坚守与热爱。这碗面,就是中宁蒿子面;这个人,就是于振玲。
2000年,于振玲和丈夫双双下岗,家庭陷入困境。面对生活的重压,她想起了儿时跟随母亲学做的蒿子面。“当时买一袋面粉、一把蒿子粉,支起案板就开始了。”她回忆道。自此,于振玲开启了蒿子面传承之路。一次,于振玲受邀参加毛里求斯美食节。一位老华侨品尝后泪流满面:“这味道让我想起了祖国和母亲。”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她,“我意识到蒿子面不仅是食物,更是文化的纽带。”此后,她带着擀面杖走遍全国,通过非遗展演、电视台直播推广蒿子面。她说:“我要让蒿子面像中宁枸杞一样,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张名片。”
蒿子面为越来越多人喜欢,但是要想走向更大的市场需要解决保鲜和运输成本高昂的问题,为此,于振玲积极寻求突破,她计划与政府合作建设非遗工坊,研发冻干技术,让蒿子面进入超市和景区。目前,中宁已有6家非遗工坊和百余家面店。
尽管蒿子面名声渐响,传承之路却充满艰辛。纯手工制作工序复杂,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于振玲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同时为下岗工人、残疾人和景区从业者提供培训。
“蒿子面是有温度的情怀面。”于振玲常这样形容。她用半生诠释了“工匠精神”的真谛。如今,她依然奔波在传承一线,“只要还能动,我就会一直擀下去,让这碗面温暖更多人的胃和心”。
(崔 娜 葛晨婧)
陈堃:用匠心诠释中医药文化精髓
宁夏吴忠市康复专科医院的创始人陈堃得知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后难掩激动之情:“这是对我40多年坚守中医药事业的肯定,更是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可。作为一名中医人,我感到无比自豪。”
陈堃的从医之路始于幼年。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中医,从小便带着他上山采药,辨识宁夏特有的中草药。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让陈堃对中医药产生了深厚的感情。2005年,他继承父亲的遗志,创办了吴忠市康复专科医院和民族医学医药研究所,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
“中医讲究师承,很多精髓只有在师傅身边才能学到。”陈堃说。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他不仅在医院内开设了中医诊疗服务,还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中医讲究‘治未病’,不仅要治病,还要调理身心。”陈堃说。他将针灸与药物相结合,探索人体生物全息相关理论,成功治愈了焦虑、失眠等疾病。
陈堃不仅在当地享有盛誉,还多次走出国门,前往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等国进行学术交流,传播中医文化。他自豪地说:“中医不仅是中国的瑰宝,也是世界的财富。我们要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堃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他不仅在医院内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中医传承人,还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的普及。
40余年的坚守,陈堃用匠心与情怀诠释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正如他所说:“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的一把钥匙,我们要用它开启更多人的健康之门。”
(崔 娜 任 涛)
马国强:让舌尖上的非遗薪火相传
马国强凭借独特的牛羊肉烹制技艺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在他看来,这不仅是对祖传技艺的高度认可,更饱含了沉甸甸的传承责任。
马国强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手抓羊肉制作技艺。“学活不操心,就难有好手艺。”马国强说,无论学到什么程度,都要严谨认真,这样才能做出好菜。1995年,马国强在宁夏开了第一家国强手抓店铺。在他看来,只有诚信才能赢得消费者信任、走得长远。
在手抓羊肉的制作上,除了坚守传统风味与品质,马国强还对原始配方进行优化升级。“用什么调料,每一样用多少,这些都是几代人摸索出来的独门秘方。现在我到各地学习,接触到更多味道,就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了新的香料。”通过改良原始配方,马国强制作的手抓羊肉口感没变、风味更足。
老话说得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从开店至今,马国强培养出了不少优秀学徒。“学员有的在店里工作,有的自己出去创业。我们就是为了传承,不让这些技艺丢失。”马国强说。
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马国强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我有义务将这份技艺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手抓羊肉。”未来,马国强计划继续扩大品牌影响力,培养更多学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马国强说。
(崔 娜 王 媛)
责编: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