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可有时候运气这东西,还真能左右不少事儿。就拿安庆之战来说吧,要说论打仗的本事、以前的资历还有个人能力,多隆阿和鲍超那可比曾国荃强太多了,怎么看他们都该是主角。但实际上呢,他俩只能给曾国荃打下手,当配角。为啥会这样呢?因为湘军内部啊,也不是团结得像一块铁板似的。曾国荃这小子,就是运气好,赶上这档子事儿了。
话说在1859年那会儿,曾国荃给胡林翼回了封信,信里说他乐意帮多隆阿的忙,甚至愿意屈居其下。胡林翼看到信的内容,高兴得不行,直说:“这可真是国家的大幸啊,福气满满呐!”但奇怪的是,到了安庆之战的时候,主角咋就变成老九曾国荃了呢?这不是应了那句“计划赶不上变化”嘛。
在安庆之战打响前那会,湘军里头那些有名的将领里头,要说能力、立下的战功,还有资历和威望这些方面,多隆阿跟鲍超比起曾国荃来,那可强太多了,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根本就不是一个水平线上的。正所谓“人比人,气死人”,这差距实实在在摆在那呢。
1851 年那会,鲍超参军了,跟着向荣跑到广西去镇压太平天国。到了 1855 年,鲍超厉害啦,能自己招募“霆军”,成了胡林翼手下的得力干将,在湘军里头,论野外打仗那是数一数二的。在安庆之战开打前,鲍超已经正式当上总兵,还挂着提督的头衔呢,真可谓“是金子总会发光”。
多隆阿是关外八旗出身。1853 年那会,他跟着胜保和僧格林沁去镇压太平军。1855 年,太平军北伐军覆灭之后,多隆阿接到命令来到湖北,归胡林翼管。他不仅带着索伦马队,还接手了王国才带领的湘军。在安庆之战开打前,多隆阿正式当上福州副都统,这职位跟总兵的地位差不多。就像俗话说的“一码归一码”,各有各的职责和地位。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曾国荃头一回上战场打仗,那是在1856年末,他在湖南招了些兵,去给吉安解围。当时,他手下拢共才三千人马,归湖南巡抚骆秉章管。在安庆那场大战之前,曾国荃也就是个道员。等安庆之战打完了,他才当上记名按察使,还加了个布政使的头衔。
要论打仗立功,曾国荃跟多隆阿、鲍超比起来,那可差远了。在安庆之战开打前,曾国荃也就参与过围攻吉安这事儿,当时他就因为特会修堡垒才有点名气。那时候石达开带兵出走,江西这边太平军是各打各的,也没啥援兵来,曾国荃就靠着跟对方拼消耗,最后才赢了。这就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强力支援,只能靠这种消耗的法子。
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吉安那场仗打完,曾国荃就把手下大部分兵勇都给解散了,身边只留了一千来号人。没过多久,他就借口生病,回老家调养去了,还把打仗抢来的钱财一股脑儿运了回去。等他再次出来做事的时候,粮饷啥的都靠胡林翼帮忙,不再受湖南巡抚管着了。
咱都知道安庆之战吧,在这仗开打前,多隆阿和鲍超他俩都立过啥战功呀?就说陆地上打仗这块儿,除了已经牺牲的、实打实担任浙江布政使还挂着巡抚衔的李续宾,其他人谁能跟多隆阿和鲍超较量较量?陈玉成的部队,主要就是多隆阿和鲍超去对付,胡林翼那可全指望他俩,还有之前说的李续宾呢。这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胡林翼靠着这几位得力干将,在战场上那是有了底气。
在当时那局势复杂、战事频仍的背景下,有句话叫“乱世出英雄,也显狗熊”。黄州、太湖、小池口、小池驿、太湖、潜山、宿松、挂车河这些地方,都爆发了激烈战斗。英王陈玉成跟湘军胡林翼那伙人拼了老命地打,多隆阿和鲍超也都豁出去了。可曾国荃呢,在这一系列恶战中,压根就不见他的影子。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安庆之战打响前,曾国荃压根儿就没和陈玉成交过手,一直到安庆之战后期,两人才开始对战。当时,清军这边采用的是围点打援的战术。在这场战役里,李续宜、多隆阿和鲍超可是主力中的主力,他们负责去攻打援军。对面呢,是洪仁玕、林绍璋带领的御林军,还有陈玉成的主力部队,两边就这么干上了。
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1859 年那会儿打太湖之战,是陈玉成先动手进攻的。这时候胡林翼就得赶紧挑个能在前线带领作战的主帅。为啥多隆阿能当上这个主帅呢?一方面是胡林翼支持他,另一方面,多隆阿自身本事过硬,资历也够老,地位摆在那,之前还立了不少战功。当时胡林翼还找曾国藩商量应对办法,寻思着可能得让曾国荃来配合一下,可到最后曾国荃也没出现在太湖战场。
咱们客观地瞧瞧历史,在安庆之战那会儿,曾国荃跟多隆阿、鲍超比起来,那可差老远了。陈玉成最钦佩的清军名将有三个,就是“李孟群、李续宾、鲍超”。多隆阿评价陈玉成是“仗义忠勇”,但对曾国荃却只字未提。为啥呢?就因为安庆之战时,陈玉成带来的援军,大多是被李续宜、多隆阿和鲍超给消灭的。有道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从这儿就能看出差距来。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安庆快被攻陷的前一个月,陈玉成想用外线灵活作战的办法,先把多隆阿和鲍超引开,让他们远离战场,再正式去攻打曾国荃的防线。要知道,在这之前,挂车之战、桐城之战、集贤关之战,还有赤岗岭之战里,太平军面对的厉害对手是李续宜、多隆阿和鲍超,陈玉成的精锐部队都快拼光啦。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时的背景是,太平天国的陈玉成想攻打曾国荃的防线,但他自己手上的精锐兵力没多少,于是就拉上杨辅清的军团一起行动。陈玉成攻打时采用的是强攻,让士兵们拿着稻草去填战壕,踩着牺牲士兵的身体往前冲。而曾国荃呢,应对的办法就是靠着强大的火力坚守阵地,从来都不主动出击。这事儿在赵烈文的日记里写得明明白白。
常言说得好,“不患寡而患不均”。当时,曾国荃主要负责围城,实际“出力气”没多少,最后却把大功给占了。多隆阿心里那叫一个气啊,太不公平了!曾国藩和曾国荃想让多隆阿跟着一起去攻打金陵,可多隆阿根本不买账,最后扭头就去西北打仗了。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多隆阿和鲍超那资历可不浅,战功也是相当了不起,可咋就成配角了呢?这就得“归功”于李秀成和陈玉成啦。1860 年的时候,要不是陈玉成跟李秀成把江南大营给端了,曾国藩哪能当上两江总督呀,他弟弟曾国荃又怎么能成为主角呢?
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曾国荃能名震天下,靠的是在安庆之战和雨花台之战中咬牙坚守。在安庆之战前,曾国荃没多少露脸机会,跟多隆阿、鲍超比起来,也没那么引人注目。为啥他能在安庆之战里当主角,还拿下头功呢?还不是因为他有个厉害的哥哥。
俗话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清朝那时候,两江总督管辖着江苏、江西、安徽和上海这些地儿。当时,安庆是安徽省的省会,曾国藩当上两江总督后,就有权力来定安庆之战谁当主角。胡林翼呢,是湖北巡抚,安庆原本不属于他打仗的地盘。可奇怪的是,安庆之战的主力,居然是湖北的湘军,这一点,在王闿运写的《湘军志》里就得到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