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两千年:灌阳的历史文脉与千家洞传奇

灌阳文化一探 2024-08-13 22:40:34

五岭之中,都庞岭如一条巨龙般起伏绵延,其山顶郁郁葱葱,绿意盎然,仿佛是大自然最为得意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而灌江,作为湘江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它穿城而过,江水清澈见底,仿佛能洗净世间一切尘埃,映照着千年文化的悠悠脉络,绵延不绝,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在这座位于桂北山区的迷人小城——灌阳县,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历史的醇香与文化的韵味。

灌阳,这是一座承载着2000多年沧桑历史的文化古城,其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令人叹为观止。多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如同历史的化石,默默记录着这一方山水间遥远而神秘的历史脉络;作为世界瑶族的发源地,千家洞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成为中外瑶族同胞探索根源、追寻梦想的圣地。而被誉为“桂剧之乡”的光辉,更是让这座小城的文化底蕴熠熠生辉,自古以来,灌阳人民便重视文化与教育,这份传统如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走进灌阳,你将被这座多元文化小城所深深吸引。这里,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卷。你将有机会聆听关于这座小城的古老故事,感受那些被岁月雕琢的痕迹,也将亲眼见证灌阳人民如何不断挖掘文化内涵,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奋斗历程。

从高空俯瞰,都庞岭与桂北海洋山如两条巨臂,自东自西紧紧拥抱着这座城池,构成了一个倒“V”字形的壮丽景观,而“V”字的中间,正是那充满魅力的灌阳县。这片土地,自古以来便是人杰地灵之地,灌江两岸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多达38处,足以证明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人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

灌阳之名,源于“观阳”,其背后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佳话。相传在公元前770年的东周时期,瑶族祖先盘护助周平王征服高王,被封为桂王,并将三公主许配给他。然而,盘护不愿做官,毅然辞去桂王封号,与三公主一同来到这片青山白云环绕的都庞岭下,他们被这里的美景所深深吸引,觉得这里就像观赏阳光一样美好,于是便将此地命名为“观阳”。后来,名字虽改为“灌阳”,但这里的历史和文化却如同江水般绵延不绝,流淌至今。

据灌阳县史志研究室的相关人士介绍,早在西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之前,灌阳便已设县,名为观阳县,隶属于西汉刘邦时期设立的桂阳郡,且该郡属于长沙国(诸侯国)。历经沧桑巨变,观阳县的归属也多次发生变化,但无论岁月如何更迭,灌阳这片土地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直到大业十三年(617年),观阳县重新设县,县名改为灌阳,县治迁至今灌阳镇,依然隶属于湘州零陵郡。明朝时期,灌阳县又改为隶属于桂林府。新中国成立后,灌阳县至今隶属于桂林市,成为了这片桂北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山岭之间,灌水之阳,这座桂北小县城在不知不觉中已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洗礼,却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和活力。灌阳的魅力正如同那江水般滔滔不绝,被不断地唤醒与提升。身处灌阳县东部山岭间的千家洞景区,你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世界。这里草木繁茂,碧水荡漾,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泥土芬芳和花草的香气。这里是世界瑶族的发源地,也是来自各地瑶族同胞寻根问祖、魂牵梦萦的归宿。唐朝时期,这里便生活着12个姓氏的瑶民,他们在远离尘世的地方繁衍生息,后来发展到一千多户人家,因此得名“千家洞”。千家洞不仅承载着瑶族丰富的历史文化,还有那得天独厚的喀斯特溶洞奇观。盘王古洞和盘王密洞是千家洞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两个秘境,它们如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被游客誉为“亚洲第一水洞”。走进这两个神秘的溶洞,你将被那奇幻的景象所震撼,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在灌阳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你将领略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绚烂,也将被这里的美景与风情所深深吸引。

在清康熙47年编纂的《灌阳县志》中,有一幅详尽的“灌阳全图”地图,其中在灌阳县东部,与道县、江永两地的交界处,明确标记了一个地名——“千家洞”。这是目前所能找到的最早记录有“千家洞”这一地名的地图,它有力地证明了至少在清初时期,这个地方就已经被冠以“千家洞”之名。

到了民国三年,重修《灌阳县志》时,依然沿用了康熙47年的那张“灌阳全图”,并且同样标注了千家洞的地名,这进一步证实了千家洞这一名称的历史延续性。

在1958年7月1日,桂林专署森工科撰写了一份名为“勘测灌阳千家洞、平江二林区材料简结”的工作报告。这份报告详细地将千家洞林区划分为五个区域,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1958年的千家洞林场范围相当广阔,不仅包括了韭菜岭,还涵盖了毛坪洞以外的许多地方,例如位于毛坪洞以北20多里处的老棚。

在解放前后编制的各种灌阳地图中,我们都可以在韭菜岭下找到千家洞的地名标注。无论是1982年编制的《灌阳县地名图》,还是1995年编纂的县志,地图上都清晰地标注了千家洞的地名,这再次证明了千家洞这一名称在历史上的稳定性和重要性。

此外,水车乡的多个地名还与元代千家洞事件紧密相连。据说,当年道州的官兵从雷口关突袭水车,他们在一处名为“下马坪”的地方下马,然后在“大营”扎营。接着,他们在“开刀岭”开始对瑶民进行屠杀,导致“滚头岭”上尸横遍野。最后,他们在“土溪”稍作休整,一直杀到晚上能看见月亮的地方,这个地方就被称为“望月岭”。这些地名不仅记录了当年的历史事件,也见证了瑶族人民的苦难与抗争。

《广西通志·自然地理志》详细记载了千家洞水源林保护区的重要信息。该保护区坐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具体位于灌阳县的东面。其地理位置精确,东经范围在111°14′40″至111°19′20″之间,北纬范围则在25°22′至25°33′20″之间。

千家洞水源林保护区由千家洞林区、老棚林区和都庞岭林场三部分组成,这些区域共同构成了保护区的主体。它位于湘江上游灌江的主源地带,地理位置十分关键,对于维护当地的水源和生态环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保护区的总面积达到了125平方公里,是一片广阔而宝贵的自然财富。1982年,广西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设立了这个水源保护区,并将其交由国营都庞岭林场进行管理。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水源涵养林,这些林木对于保持水土、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千家洞水源林保护区的设立和管理对于维护当地乃至更广泛区域的生态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湖南省的道县,千家洞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的地名。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标识,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区域名。从古籍记载到现代地图,千家洞的地名历经变迁,但其背后的故事和传说却历久弥新。

早在1941年的《湖南省县市分图》中,千家洞的地名就已被标注在月岩与欧蔡坳之间。这个位置恰好是道县与江永县的交界之处,意味着道县的千家洞与江永的千家洞是相连成片的。而在韭菜岭一带,虽然并没有千家洞的地名,但在其以北的空树岩东北,却标注有仙家洞的地名。据民国时期的道县志总纂何镇秦所述,千家洞又名仙家洞,原有仙家洞在永安关以南的金坑源,此地也曾被称为千家洞。由此可见,千家洞是一个广泛的区域名,涵盖了从金坑源、韭菜岭到欧蔡坳的广大地区。

五十年代的军用地图和1980年的航拍地图上,千家洞的地名被标注在都庞岭顶峰,而非月岩以南的大峒场。这一变迁或许反映了地名标注的准确性和历史沿革的变化。但无论如何,千家洞作为一个地名,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这片土地上。

在《湖南道县地名录》中,关于千家洞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它描述了千家洞位于韭菜岭背后,是一个开阔的地带,有着数十亩的平地和小溪潺潺。这里传说是瑶人的祖居之地,曾有千户人家居住,因此得名千家洞。然而,在元朝末年,这里的瑶人迁走消失,千家洞成为了历史的痕迹。但尽管如此,这个瑶家自然村的名称却顽强地存续了下来,至今仍以山名的形式出现在地图上。

千家洞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南方,千家洞的歌谣依旧传唱不衰。《数字地名歌》中以数字和里程串联而成的一系列地名中,千家洞赫然在列。这首歌谣恰到好处地使用了现成地名,毫无修饰地一气呵成,宛如行云流水般流畅。

此外,许多村庄名与千家洞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大屋里、排家地、大冲源等村庄名都与千家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村庄名或源于从千家洞迁出的居民,或源于与千家洞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传说。它们共同构成了千家洞丰富而多彩的文化内涵。

1984年12月,月岩林场被划定为湖南省千家峒自然保护区。这一举措不仅保护了千家洞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也让这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地名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保护区的设立不仅让人们有机会亲身感受千家洞的美丽与神秘,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传承着千家洞的历史和文化。

解放前,道县民间流传着一种木刻本《千家洞》。这本书讲述了瑶族千家洞的兴亡故事,并绘有千家洞的地图。从地图上看,千家洞以小坪村为界,小坪以西是汉区,小坪以东是瑶区。这一划分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也让人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千家洞在地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黄氏宗谱》中提到道县岑江渡乡大车村的黄姓群众与千家洞有着深厚的渊源。他们的先祖从千家洞迁出后辗转多地最终定居下来。这一迁徙历程不仅是一部家族的历史更是一部地域文化的变迁史。它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千家洞作为地域文化符号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江永县的千家峒,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的地方。自1986年全国“瑶族千家峒故地座谈会”召开后,大远瑶族乡便改名为千家峒瑶族乡,这一名称的变更,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瑶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1994年湖南地图出版社编制的《湖南省地图》上,千家峒瑶族乡的地名被明确标出,这进一步彰显了其在地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而《千家峒》《千家峒源流记》等古籍资料中,详细记录了千家峒的村名、山名、水名、田名等32处,其中在大远瑶族乡就找到了30处,这足以证明千家峒历史的真实性和丰富性。

《李氏族谱》序言中的记载,为我们揭示了千家峒瑶民的一段历史。大德八年,因一次意外,千家峒的瑶民被道州巡逻兵发现,导致骚动。次年,千家峒瑶民齐聚罗平庙,共同祈祷,思念故土,不愿离去。这段历史,不仅反映了千家峒瑶民对故土的深厚情感,也揭示了他们面对困境时的团结和坚韧。

而《李氏家谱》中的记录,则为我们描绘了千家峒李姓先祖的迁徙历程。他们最初走向灌阳,租住地主的土地,但因干旱无法交付租金而被赶到祁阳。在祁阳,先祖的妻子不愿嫁给汉人地主,又被赶到江华蒋姓的地界。经过十多年的迁徙和漂泊,他们最终来到富川,向杨姓人租地立寨,定居下来。这段迁徙历程,不仅是一部家族的历史,更是一部地域文化的变迁史。

《唐氏家谱》中的记载,则让我们对千家峒的水田有了更深的了解。先祖唐姓住在千家峒,那里的水田相当广,尤以马胫水田最为宽广。这段描述,不仅展示了千家峒丰富的自然资源,也反映了瑶族人民对土地的热爱和依赖。

湖南江华县,是千家峒传说最为流行、千家峒运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因为此地居住着众多千家峒瑶民的后裔。他们保存的族谱中,详细记录了千家峒的祖地以及先祖们的迁徙历程。

《奉氏宗谱》是其中一部重要的族谱,它保存在上游乡旦久村,刻版于民国27年。在这部族谱的序言中,详细描述了奉姓祖先的迁徙历程。他们原籍系赣省太和县,宋末时期先迁至湘桂宁远、祁阳、道县、全县、灌阳等地。后因避元暴之乱,相率乡人潜入深山千家洞隐居。然而,元朝的剿杀迫使他们的祖先逃往江华、富川两县,择地定居终老,至今已将近六百年。

另一部重要的族谱是《李氏旧录谱序》。在这部族谱中,记录了李万公住在千家洞,与十二姓共居的历史。然而,突遭抚恤的他们急忙逃生,逃至平乐府富川县住下。经过二十二代的繁衍,他们又遭遇了伍大人的横杀,族人各奔他乡。而李公的后裔,即李万的后代,生于元纪顺帝时期,明洪武二年则迁至江华,聚居于五堡。

《千家洞木本水源》也是一部重要的文献,它保存在涛圩乡,抄件存于湖南民间研究所,并发表于《瑶族<过山榜>选编》中。这部文献详细描述了千家峒的历史和文化,以及瑶民们的迁徙和定居过程。他们为了避开元党的压迫和兵火的侵扰,逃入良瑶处耕作。他们保留着唐虞之敦厚,仍存尧舜之风,不靠大业传家,而依靠大德传天下。元末时期,土官们识破了这个道理,千家峒并非全是瑶人,也有许多其他乡土人参与其中。他们都不愿意接受元代的剿杀,因此分散逃出,楚粤一带频繁往来。

广西富川县的瑶族,其族源深厚且充满传奇色彩。据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他们大多数是千家峒瑶人的后裔。这一说法在1960年的《富钟县志》(初稿)中已有提及,尽管当时对于瑶族的来源还存在不同的说法,但瑶族自述他们的祖先来自灌阳道州的千家峒,并散居至富川。

1993年的《富川瑶族自治县志》进一步确认了这一族源说法。经过民间调查访问,发现县内大多数瑶族同胞都声称他们的先祖是从“千家峒”逃走后,历经多次迁徙才最终定居于富川。几百年来,千家峒的故事在瑶族地区广泛流传,成为他们口碑相传的传说。富川境内的瑶族后裔也一直对“千家峒”故址怀有深深的怀念。

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民族政策的指导下,中南民族学院的副教授宫哲兵等学者从1982年至1985年期间,多次在南方各省区进行实地调查,以探寻“千家峒”的故址。他们深入都庞岭余脉的湖广山区,依据《千家洞流水记》中的手抄本所提供的地形、山名、田地名、庙社名等特征进行细致的调查考证。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在1985年4月在湖南江永县召开了关于“千家峒”的专题座谈会,并初步认定江永县的大远乡(现已更名为“千家峒”瑶族乡)就是“千家峒”的故地。

此外,富川县瑶族的姓氏也承载着他们丰富的迁徙历史。据县内瑶族先祖历代相传,大部分瑶族姓氏都是自千家洞逃出的盘、奉、包、沈、唐、黄、李、廖、任、邓、赵、周等十二姓。这些姓氏的瑶族后裔在富川县定居并繁衍至今,成为了当地瑶族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迁徙历史和族源传说不仅丰富了富川县的文化内涵,也为研究瑶族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广西富川县的瑶族,其深厚的族源和迁徙历史在众多的族谱中得到了详细的记录。这些族谱不仅揭示了瑶族的根源,还详细描绘了他们从千家峒逃难并迁徙至富川的过程。

《邓氏家谱》是其中一部重要的族谱,它保存在柳家乡平寨村,由邓赐吉抄录。谱中详细记载了自太祖以来,邓姓瑶族从全州灌阳县千家峒发迹,历经洪武年间,最终定居于广西富川县的历史。此外,还有关于家族成员、葬地以及家神台上对联“祖籍灌阳千家洞,孙居富邑是吾家”的记录,都彰显了邓姓瑶族对千家峒的深厚情感。

另一部重要的族谱是《廖氏族谱》,它保存在龙归乡油沐长塘村,撰写于光绪元年。谱序言中提到了瑶族历史的悠久,以及从太古时期至大德三年间的历史变迁。其中,还列举了各姓氏共居千家峒的情况,包括盘、奉、李、廖、邓、翟、唐、黄、赵等九姓。

《盘氏宗谱》也是一部具有极高价值的族谱,它保存在城北乡神源村,版本为民国27年。这部族谱详细记录了盘姓瑶族从大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开始,从湖南永明县之源口迁徙至富川的历史。其中,还提到了与奉姓瑶族的共同管理山场、承接田业、共同纳税等情况,彰显了瑶族之间的深厚情感与合作精神。

此外,《李氏族谱》也是一部重要的瑶族族谱,它原件保存在富川县长塘村,并收录于江永县《瑶族古籍资料选编》。这部族谱详细记录了李氏瑶族从千家峒高岩山开基,历经大德年间乱世迁移,最终定居于广西富川长塘村的历史。

富川县的瑶族族谱具有极高的文史价值。它们不仅揭示了瑶族的根源和迁徙历史,还详细描绘了瑶族在迁徙过程中的生活、情感以及与其他瑶族的关系。这些族谱的存在,为我们研究瑶族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地名和族谱的相互印证,也进一步证明了千家峒在瑶族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0 阅读:19

灌阳文化一探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