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会代替人类吗?这是汉学家的回答

华舆 2025-02-24 14:21:19

DeepSeek、ChatGPT、文心一言、豆包……最近一段时间,不少人都感受到了AI的“威力”,从“上岗”儿科医生,到化身“心灵捕手”,再到“秒写”科幻小说……AI越来越智能,它们不需要“狂灌咖啡”,就能做到“情绪稳定”地持续输出。于是,一个经典的问题再次浮出水面:AI会代替人类吗?或者说,在“样样精通”的AI面前,人类的价值是什么?今天我们来听听汉学家从绘画、文学和教育三个方面探寻这一问题的答案。

▲2月16日,江苏南京,观众在AI智能机器人科普展上欣赏“机器人”跳舞。(图片来自中新社)

从2018年佳士得拍卖AI画作《埃德蒙·贝拉米肖像》价格“力压”同场的毕加索作品,到2024年AI画作《AI之神》在苏富比拍出108.48万美元高价,艺术品市场的实时反馈,让“AI画家”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少网友向DeepSeek提问:“AI可以替代人类艺术家吗?”

“AI在艺术创作中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它目前还无法代替人类艺术家。艺术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情感、思想和文化的表达……艺术的灵魂仍然在于人类的情感和创造力。”DeepSeek这样回答。伊朗汉学家、画家纳思霖对此感触颇深,她常常在创作中融入中国传统绘画元素,其作品既有传统波斯风格,又有中国韵味。她曾在自己的书中写道:伊朗细密画中常常能看到中国工笔花鸟画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体现在绘画技巧上,也体现在艺术表现和文化内涵上。对纳思霖来说,中国画的神韵很重要,正因如此,纳思霖的艺术,是对美的追求,也是对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热切渴望。

  ▲2024年11月21日,参观者体验融合AIGC的飞行体感AI艺术疗愈系统。(图片来自中新社)

在文学领域,生成式AI写作令人惊叹,很多内容逻辑缜密、表达精准,让不少人看过后自叹弗如。去年,一场主题为“AI时代·诗歌传承与人类未来”的论坛在成都举行,近百位海内外诗人分享了自己对于AI在文学方面能否取代人类的观点。斯洛文尼亚汉学家司马文斐提到,“在实际操作中,其实AI技术运用并不多,因为AI可能会根据人类的指令去解决某一个问题,但不会‘探索’问题。”“人类从孩童时期成长为大人,其实也是模仿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西班牙汉学家夏海明认为,“从这个程度上说,每个人都是AI,但诗人、小说家们为什么还要创作呢?是因为我们希望自我表达。从这一点上,AI无论如何都无法满足诗人希望自我表达的欲望。”

随着AI功能的完善,不少学校将此技术投入教学场景当中。比如上海闵职院接入DeepSeek大模型,深度融入“教学三件套”全场景,实现习题生成、作业批改、学情分析等环节的AI全流程赋能。

▲2024年10月11日,AI下棋机器人亮相天府书展。(图片来自中新社)

但对于AI以后能替代人类教书育人这个问题。匈牙利汉学家、罗兰大学副校长郝清新曾说,中文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文化载体。他认为,中文教育为埃及民众提供了了解中国和中华文化的机会。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了更多便利,可以成为辅助工具。哈萨克斯坦青年汉学家古普耐也强调了学习中文时,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意义,“一些学习中文的学生愿意去了解、查找中国历史文化的资料,他们跟中国网友聊天,和中国留学生结对子学语言。了解越深入,他们对中国的评价也就越客观。”埃及汉学家哈桑·拉杰卜则表示,“汉字是最难学的,但它又很美,所以我经常在课后反复练字,逐渐越写越好。在中国老师的耐心帮助下,我克服了学习障碍,喜欢上写汉字、说中文,开始了解中华文化。”这些情感上的连接,是人工智能难以企及的。

关于AI的讨论还在持续,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探索AI与人类共生的新模式,成为了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课题。

关于AI的讨论还在持续,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探索AI与人类共生的新模式,成为了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课题。

参考中新社、《中国青年报》、人民网、《中国新闻》报、《文汇报》等内容资料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