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涌动,一名男子被海水冲到沙滩上,男子苏醒后从手臂上拉出一枚芯片,然后赶往瑞士银行的分理处,西装笔挺的银行经理验过芯片后,恭敬地为这名神秘客户捧出大笔钞票。这是好莱坞电影里经常出现的段落,好莱坞的想象历来是现实世界的一种独特映射。为有匿名需要的客户提供事先约定好的特殊取款方式确实是瑞士银行业的一项业务,因为瑞士银行业的保密制度全球闻名,且貌似坚不可摧,因此才会成为电影中特工们取款的典型背景。但这种保密制度可能将彻底成为历史。2014年5月6日,在美法德等多国的巨大压力下,瑞士签署《税务事项信息自动交换宣言》,承诺执行银行间信息自动交换全球新标准。瑞士银行业将会有条件地交出客户信息。此举令瑞士登上了全球各大报刊的头条。

避险资金的“保险箱”
瑞士金融业具有悠久的历史,13世纪来自于欧洲各地的犹太人和伦巴第人就已经来到瑞士从事货币兑换服务;14世纪,主教阿代马·法布里(Adhemar Fabri)允许日内瓦的银行家放贷收息;15世纪,日内瓦贸易博览会吸引了更多的商人和金融家到来;16世纪,瑞士人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使这个国家成为一个欧洲新教难民的避风港。很多受迫害的法国新教教徒带着金钱、制表技术以及新教所培育的勇敢与虔诚逃到日内瓦。这些人不仅与瑞士原有金银首饰业结合,开启了瑞士手表业的光辉之路,而且也对银行业有强劲的需求。这些异国新教徒大都忌讳暴露自己的财产状况,与之相对应的,为他们服务的银行也就逐步重视保密制度的建设。法国大革命时,为了避险,不少法国王公贵族将钱存入了邻国瑞士的银行,要求银行为其保密。可以说这些避险资金带动了瑞士银行业的发展。

中立可能是瑞士人最明智的历史选择。
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瑞士确认为永久中立国,自此国土面积再未发生过变化。历史上,欧洲大陆总是在战争与和平之间动荡。一战、二战,瑞士皆因中立未受战火蹂躏,一方面是其中立态度,另一方面还在于瑞士对入侵国的武力吓阻。二战时德国本来准备攻击瑞士,瑞士制定了以高山地形为屏障的地堡化国防战略,“全民皆兵”,善战且中立,使得瑞士能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以玉树临风之姿伫立于欧洲乱世之中。花费巨大代价啃瑞士这个硬骨头对纳粹德国来说,是件出力不讨好的事。瑞士有很多日耳曼人,种族主义的纳粹手底下留情也极有可能,况且势同水火的交战国其实也需要有一个中立小国作为某种隐秘的情报与物资通道。

1933年纳粹德国开始清查德国人的境外存款,特别是犹太人在瑞士境内银行的存款,以求促成外逃资金回流。一旦有人拒不交代或弄虚作假,被发现后就难逃一死。瑞士银行业当然不愿配合这种损人利己的政策,但那些负责追查此事的盖世太保们假扮成普通客户,走进银行后直接掏钱指名要求存入某人的账户,如果存款成功,就可确证此人拥有境外账户。盖世太保回过头就会强制此人将存在瑞士银行的钱转回国内。在一年之内,先后有三个德国人因瑞士银行的秘密账户被发现而被处死,而那些选择使用匿名账户的客户则能逃过盖世太保们的追查。

为了保护客户,1934 年,瑞士人把银行保密制度从行业内的职业道德变成了刚性的成文法律。《瑞士联邦银行与储蓄银行法》规定:凡瑞士境内银行及其职员,无论级别高低,都不得泄露任何与业务有关的资料,银行的一切都是秘密,包括某人是否是该银行的客户都需保密。且瑞士银行必须“允许客户以代码或者代号存款”,办理匿名业务的只限于两三个高级职员。银行职员对所办理业务负有无限责任,一旦有职员泄密,即使他离职、退休抑或被解雇也会被追究,最高还将被罚款5万瑞士法郎或6年牢狱。
依据这个保密法,储户只需要在第一次存款时使用真实姓名和填写一些真实数据,其后的业务则可以使用他们自认为恰当的方式开展,化名、代号或者数字都可以代替真实姓名。任何国家,包括瑞士政府,除非有确凿证据证明存款人是罪犯,否则一概无权干涉、调查和处理任何个人在瑞士银行的存款。瑞士严格的银行保密法解除了很多存款人的后顾之忧,声名远扬,瑞士银行俨然成为乱世当中不可多得的资金“保险箱”。
第三帝国的“洗钱中心”
二战正式开始之前,很多敏感的犹太人把金银、货币、股票甚至遗书存进瑞士银行。纳粹排犹后,又有很多人携带着财产进入瑞士。瑞士的银行保密制度保护了存款的权益,但隐秘的交易也在助长银行的贪婪之心。二战时,利用保密制度侵吞犹太人与纳粹的秘密存款,成为瑞士银行的一大污点。
众所周知,二战时欧洲大量的犹太人及时转移了财产但不见得能及时转移自己的肉身,何况瑞士还有严格的移民法律,很多犹太人即使到了瑞士、安顿了财产,人也会被遣返,死在纳粹的集中营里,这些人在瑞士银行里的存款账户和密码与存款人一起被死神带走,来不及通知亲人,也无人知晓。大笔的犹太存款成为只有银行才知道的“沉睡资产”。
纳粹德国也是瑞士银行的大客户。据英国解密官方文件估计,纳粹德国掠夺的犹太人财富总计价值40亿美元,比如纳粹一个小型集中营每周就可以“收集”十公斤金牙。从民间的掠夺再加上从被占领地央行抢走的黄金,被重铸成每块400盎司(约合12公斤)的金锭,存入第三帝国的银行以及中立国的银行,瑞士是接收大户。
“1938 年 3 月 11 日,德国人从奥地利央行劫走91256公斤黄金。”德国战车开进布拉格后,又扣押了捷克斯洛伐克中央黄金储备库里的所有黄金。“捷克曾把本国的 1113 个金锭交由瑞士代为保管,但在纳粹占领捷克后布拉格方面又要求把这些金锭转交给德国中央银行。”1939 年底,“比利时为了安全将其国家银行的价值 2.33亿美元的 1751 锭黄金送到法国银行保管。”法国投降后,这些黄金也被运到柏林。“同时被劫的还有波兰国家银行委托法兰西银行保存的 57 吨黄金,以及卢森堡、拉脱维亚、立陶宛、挪威和捷克存入那里的 10 吨黄金。”另有146016 公斤的荷兰黄金也因战争被掠夺到了德国中央银行的账本上。
二战时,黄金是国际结算的硬通货。德国马克在国际上是不被认可的,德国维持战争所需的物资如燃料、铁矿砂、橡胶等都是用支付黄金的形式经由中立国瑞士从全世界进口。“据德国帝国银行行长沃尔特·冯克(Walther Funk)后来在法庭上指证,瑞士是当时整个欧洲唯一敢于买入纳粹黄金的国家。”瑞士银行低买高卖,获利极厚。瑞士央行事实上已经成为“第三帝国用黄金交换外汇的洗钱中心”。美国情报局报告说,“瑞士银行家并不是屈辱的仆从者,一旦有合适的价位,这些唯利是图的银行家会立即撕下纪律的外衣而与魔鬼共舞,并从魔鬼嘴里分一杯羹”。

二战结束前,德国败局已定,瑞士银行业果断冻结了纳粹政府的账户,在保密制度的掩护下,仗着没有当事人对质,试图把犹太人和纳粹的钱一口吞下。1945年盟军秋后算账,清查德国财产,估算瑞士银行里存的纳粹黄金至少有5亿多美元。但是瑞士仅向英、法、美归还了6000万美元,盟国为了应付冷战,最终放过了瑞士。
对于犹太人的钱,因为大多数受害者的继承人“通常既不知道银行的名称,也不知道账号。有些人只知道他们的父亲有财产并且常到瑞士去。”瑞士银行也只是象征性地进行了部分赔偿。
富人心目中的“避税天堂”
因为瑞士严格的银行保密制度横亘于真相与虚假之间,瑞士的相关银行占了大便宜,不过再紧实的墙也总有透风的那一天。
1997 年 1 月 8 日,瑞士联合银行总部的保安克里斯托弗·迈里在夜间巡逻时无意中看到碎纸机旁有三个装着绿皮书的大箱子,迈里随手一翻发现封面上写着“国家银行1916-1917管理议定书”的字样,他认为这些年代久远的资料应该送进博物馆而不是碎纸机,于是再一细看发现其中记载着银行的不动产,很多德国的建筑被用几马克的价钱象征性地买下,然后再转手高价卖出,以此洗钱,联合银行从中上下其手。迈里将这些重要文件送到了犹太人组织,瑞士银行业曾协助纳粹,扣留犹太人资产的黑历史才大白天下。
瑞士几大银行迫于压力,拿出 1 亿瑞士法郎建立“大屠杀受害者特别基金”,以安抚受害者家庭。2000 年 7月,瑞士联合银行和瑞士信贷银行又拿出了 12.5 亿美元赔偿款。
二战风波之外,瑞士银行因为保密问题又在国际金融格局中产生了新的问题。因为瑞士税制上比邻国优惠,再加上恪守保密传统,很多富豪为了避税将资产转移到瑞士银行,还有很多国家的独裁统治者以及贪腐分子如伊拉克的萨达姆、阿根廷前总统梅内姆、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等也把赃款存入瑞士银行,甚至还有恐怖分子来开户。在苏黎世和日内瓦有116家专门办理秘密存储业务的银行,有的银行连招牌都没有,低调到只写一个经营者的名字。办理业务时不准拍照,不讲姓名,银行职员父子相传,瑞士银行的保密制度又一次成为犯罪的绝佳掩体,瑞士也因此成为全球最大离岸金融中心,是全球富人心目中的“避税天堂”,管理着超过“三分之一的国际私人财富,2.2万亿美元的离岸资产,每年收益高达140亿欧元。”因为存款太多,储户需要向银行倒交管理费,利息更是想都别想。
利用瑞士银行偷税、洗钱令以英国为首的欧盟国家受害颇深,他们频频向瑞士施压,要求其放弃保密制度,提供欧盟公民在瑞士的存款情报。但瑞士人认为银行保密原则是本国金融繁荣的基石,打破这个护身符,会令全球客户失去对瑞士的信心。因此,对别国政府的这种要求,一般都是一拒千里。
随着冷战结束,美欧等国家再次把矛头对准瑞士,为了把流到海外的税收找回来,美国挑了瑞士最大的银行瑞银集团(1998年由瑞士联合银行及瑞士银行集团合并而成)下手,控告其帮助美国富人逃税,重重压力下,瑞银服软,交了巨额罚金,并提供了两百余名客户的名单。法、德等欧洲大国也紧随其后威胁要收拾瑞士。瑞士从业人员自己也不断反思,让这个越来越不光彩的保密业务把整个银行业拖下水到底值不值?
2010年美国通过了“海外反肥猫法”(《海外账户税收遵从法案》,缩写FATCA),另外又加强了政府间税务情报交换。2014年5月6日,瑞士被迫在欧洲财长会议上签署协议,承诺以双方互换为代价允许其他签署国每年自动交换纳税人的银行账户信息,从此瑞士银行业不再是“保险箱”了,这意味着2.2万亿存在这个山地之国银行账户上的美元将暴露它们的主人。这项决定将在今年6月举行瑞士国民院(下院)会议上投票表决,银行与国民还将经历一次内部博弈,但无论如何,即使瑞士试图用各种措施来减轻这一决定对银行业的冲击,但透明运营的大趋势难以扭转。2012年瑞士一份希腊存款人的信息泄露就曾引发该国政坛地震,对于中国来说,瑞士银行保密制度的末日未必不是中国反腐事业的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