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之于中医的独特价值之一——互联网前来救驾

2040全面碾压 2019-11-04 19:12:39

上一篇:技术对人的排斥 之十四——危险不断孕育

这几天,关于国家扶持中医的文章又变得频繁。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甚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典型模式:国家提出某项扶持中医的计划,然后社会开始变得高亢,但缺乏具体的应对措施,还是沿着以往的轨迹继续,继续变得虚弱。

因为迄今为止,我们没有搞懂中医的原理。中医能治病,这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就要用科学的话语说清楚。否则,我们就无法改进中医,就像黑夜之中没有灯火就无法前行。

搞不懂机理,我们只能听从《黄帝内经》的观点,只能默认张仲景是正确的,只能相信古人是伟大的。整个中医体系,就建立在这样危险的基础之上。忘却了,古人只是搭建了中医的框架,他们毕竟处于落后的时代,我们在他们的基础上发展。

这方面,本人做了大量工作,初步说明了中医的机理,即中医在利用生命的能力,中药之所以有效,是它在协同生命。中医是关于生命的医学。

所以中医无法基于现代科学来证明,生命可能基于实验室验证吗,中药那么复杂,能基于实验室验证吗,现代科学无效于中医,只能将之毁灭。

需要基于互联生产力进行科学改进,基于周全的数据采集,基于大数据分析,理解每种方法的有效性,再往上验证中医理论的有效性,如此进入改进的循环。

即是说,在互联网以前,我们没法拯救中医。

遗憾的是,现在都还是原来的思路,还在鼓吹中西医结合,还在强调中药而忽视理论,还在沾沾自喜于青蒿素,这都是扼杀中医的好方法。忘却了,缺乏理论,中药就只能被西医收编;忘却了,中医是基于生命的医学,只能基于生命来理解;忘却了,中医来自民间,只能在民间获得改进。

这些工作,只能基于互联网生产力展开。

有必要中断关于技术的分析,插入关于中医和互联网的话题,相关内容主要来自《中医篇》的第十五章。

中医深陷现代科学营造的狭巷,积重难返,几近消亡。被动局面一旦形成,就无法缓解,进路愈发逼仄。要逆势而动,要扭转局面,几乎不可能,已经超出某个人物,某个组织,某个行业,甚至是整个国家的能力。

时代大势是决定性的,“人定胜天”这时只能是美好想象,只能在沉沦中无助等待,在等待中慢慢消亡。

绝望中又孕育着希望,紧急关头,互联网蓬勃发展,互联时代开启,人类进入新阶段,新生产力在涌现,全新局面在形成。科学在发生转变,从基于物转向基于人,科学的思想、方法、模式都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医整体观医学迎来真正属于自己的科学环境。

不应当庸俗化互联网的价值,认为当下的互联网医疗格局就是最优。这是初级阶段,是人们为了当期利益,依附于西医,谋求提升西医效率,而延续科学时代的思路,把医院映射到网上。骨子里还是西医那一套,无效于医学问题的解决,无效于医学的未来发展,无效于良好的医患关系,无效于中医表现价值。

一旦中医和互联网结合,激发它的真正价值,就会展现全新的世界,把互联网从当下的纯粹工具变成新的生产力,从医学的配角变成主导性力量。

互联网是润物细无声的,是包举宇内、席卷天下的,是大无外,细无内的,如同“道”那样附着于一切之上。一切存在都要迎接互联网,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认识互联网带来的医学生产力,比较互联网和中医的相似内质,探索中医的涅槃之道,就很有必要。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