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互联网对中医的独特价值 之八 —— 有利于理解生成性
中医不关注机理,不深入身体内部,这种思路被现代科学所否定,主流观点认为,只有分解研究才能做到科学性,只有高精尖的仪器才能推动医学发展。
要应对无限的生命,没有哪一种思路完全正确,远离实验室,不关注生命的物质基础,不深入身体内部,就具备重要的特质:对生命的无损观察,但凡无损的,就是值得赞扬的。
四诊就是无损的,支撑中医几千年的安全性,四诊是落后的古代的本能创造,却契合了医学的最新追求,也契合互联时代的发展方向,那些设备往往是无损的,面部、姿态、声音感知,都可以随意测量;尿便也是无损的,呼出气体也是无损的;取用基因特征数据也是无损的,一次获得后可终身使用。无损,能低成本和容易使用,能符合习惯少打扰,就可高频展开,可覆盖生命的每个瞬间;无损,可发展到全体民众,扩展到整个地球表面。
过去没法做到随时随地的四诊,无损带来的优势还没有显示,在互联时代,传感器将周全地监测身体,低成本地采集各种数据。有足够的反馈信息,理论的有效性能更好验证,整体观的弊端能更好规避,优势得以发扬。
和无损的感知相对应,是处置环节的安全性,中药和银针都经过长期使用,有什么毒副作用,会造成如何的不便和痛苦,都充分探索过。安全性是应当重视的优点,有效性尚在其次,只要保证安全,就可以广为尝试。中医在协同生命展开治疗,因而能做到安全性,治未病和保持健康更是安全的。
安全的,管理就不需要那么严格。互联网也追求安全处置,一方面为了避免安全隐患,为了和政策和解,为了快速迭代,一方面,互联网也侧重于无病状态的保持,轻微疾病状态下的调整,对身体的危害小。互联网就和中医走到一起,历史经验可表现时代价值。
西医也可驾驭各种传感器,西医可以跟随中医的思路,基于相关性而获得结论。但它不能跟随多远,局限于化学药品,无法协同生命展开,西医就严重受限了,无论什么认识,落实不到药物上,就只能悬着,没有多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