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猛专访,揭秘生息之地获奖背后故事!

骑猪吃西瓜 2025-02-24 09:56:57

柏林电影节的掌声再次为华语电影响起。导演霍猛带着《生息之地》从河南周口的玉米地一路走到银熊奖台,这座奖杯不仅是对个体创作的肯定,更像是国际影坛向华语电影发出的一封邀请函。当记者问及获奖感受时,霍猛摸了摸口袋里的老式怀表——那是姥姥留给他的唯一遗物,表盘上的划痕和电影中男孩徐闯手里攥着的银镯子一样,刻着岁月与土地的印记。

拍摄现场总有人好奇,为何执着于1991年的河南乡村。霍猛点了一支烟,烟雾里浮出童年记忆:十二岁那年他被寄养在姥姥家,每天清晨跟着老人去田埂放羊,露水沾湿裤脚,羊群啃食草根的声响和远处火车的汽笛交织成独特的韵律。“乡土不是题材,是我的母语。”他指了指监视器里男孩与姥姥分食烤红薯的镜头,红薯皮上的焦黑纹路清晰可见,“你看,苦难从来不是重点,重点是人如何在裂缝里种出花。”

上影集团制片人徐春萍透露,最初收到剧本时,团队对投资一部方言文艺片有过犹豫。直到霍猛带着主演汪尚试戏——11岁的孩子站在镜头前,用周口方言背诵《木兰辞》,尾音带着泥土的颗粒感,所有人瞬间被击中。“我们赌的不是票房,是华语电影另一种可能的生命力。”这份赌注如今看来颇具前瞻性,从《爱情神话》到《生息之地》,上影近年布局明显向多元叙事倾斜,就像姚晨在监制手记里写的:“当商业片在造梦,我们要做的是留住呼吸的温度。”

国际影展的聚光灯下,华语电影人正经历微妙转型。十年前入围柏林的作品多聚焦历史伤痕,而今《生息之地》用孩童视角解构城乡变迁,德国影评人注意到姥姥灶台上那盏忽明忽暗的煤油灯:“它既照亮孙子的作业本,也映出窗外正在修建的高速公路,这种矛盾的温柔比呐喊更有力量。”但霍猛坦言创作时没考虑文化隔阂,他模仿姥姥纳鞋底的动作比划着:“好故事就像千层底布鞋,针脚都是相通的情感逻辑。”

领奖当晚,霍猛把银熊奖杯放在宾馆窗台,下方是柏林冬夜里流淌的霓虹。他想起电影结尾:徐闯终于坐上离开的绿皮火车,怀里的玻璃罐装着姥姥菜园的泥土,火车驶过之处,新芽正在积雪下萌发。这个画面或许解释了华语电影的现状——当我们带着文化基因走向世界,重要的不是被看见,而是如何以自己习惯的姿势生长。就像某场映后交流中,有位观众突然用中文提问:“导演,玉米地真的能长出生生不息的东西吗?”全场寂静两秒,继而响起掌声,这或许比奖杯更值得珍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