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池史——广东澄海篇

吴钩斩古今 2024-11-07 09:27:23

“澄邑居郡东南境,山以是终,海以是始,山海之交其形胜之大者乎。扼要害,据险阻,固封守官斯上者之责也。”澄海位于韩江出海口,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是故潮州府下属各县中平原面积最大的县。

二战末美军航空测绘澄海县城周边地形图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居住在樟林的十五姓居民,因不堪海盗和倭寇的袭扰劫掠,在经过官府批准后修筑樟林寨。寨城周长八百丈,开五座陆门,一座水门。

嘉庆澄海县志城池图

嘉靖三十八年,先是有倭寇自汾水关进犯黄冈,继而进犯樟林,被官军击溃后西窜。次年倭寇又自辟望港往南洋登岸,被当地官兵和乡勇合力击杀、俘虏三百七十余人。

国民政府陆军部测绘澄海县

嘉靖四十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始割海阳县怀德乡之上外莆、中外莆、下外莆三都,揭阳县延德乡之鮀江、鳄浦、蓬州三都,饶平县之苏湾都置新县,县名取意自“澄清海氛”,隶属潮州府,县治设于下外莆之辟望村。

50年代澄海县

同年樟林寨城毁于贼寇曾阿三。为稳定县内局势,将潮州卫前所改设为澄海千户所并移驻当地。额设千户、百户等官及旗军共1127名。

澄海县城大致范围示意

嘉靖四十五年,知县张继倡开筑城垣,至隆庆五年方才竣工。县城周长九百二十五丈,高(含雉堞)一丈七尺,设东、西、南、北、小北五座城门,五门之上均建有城楼并命名:东门常春楼、南门承明楼、西门保义楼、北门拱辰楼、小北门聚星楼,另于城北建水关一座通三川溪。

民国澄海县图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南明郑成功军攻打澄海县城,毁掉了西、南、北三座城门。清军收复澄海后于次年修复三门。

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广东总督李栖凤、平南王尚可喜巡视沿海防务,将新会至闽粤交界处滨海一带划设禁区,严禁百姓居住。

澄海北水关

康熙元年(1662年),朝廷于潮州府下沿海六县滨海地带筑堤为界,强制迁界五十里。康熙三年,朝廷再度明确迁界范围,澄海县有六个都都在迁界范围内,此举导致澄海疆域严重缩水,以至于在康熙五年(1666年),被废县并入海阳。

澄海城墙与八角阁

康熙八年(1669年),取消迁界,遂恢复澄海县建制,但澄海城墙在迁界期间因荒废而崩坏。同年澄海知县阎奇英以石块重建樟林城。次年又依照县城旧基重建城垣。

澄海城墙与八角阁

同时设澄海协(水师)副将,下辖左右二营,战守官兵共1436人,分驻县内各要地。

城墙与八角阁

1951年,因城墙阻碍交通被政府拆除,城基被建成为环城马路,长约三公里。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