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临安房价报告:普通公务员不吃不喝200年买茅房:《梦梁录》记载的“蜗居”求生指南

九月读书 2025-04-02 21:41:41
当 “人间天堂” 变成 “天价牢笼”

13 世纪的杭州,有个让现代人都望而生畏的称号 ——“世界第一人口大都市”。据美国学者赵冈研究,南宋临安总人口突破 250 万,是同时期欧洲巨型城市(如佛罗伦萨 9 万人)的近 30 倍。

在这个 “寸土寸金” 的都城,连《梦梁录》都忍不住吐槽:“杭城风俗,侈靡相尚”“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

但在这繁华的背后,却也隐藏着令人窒息的残酷真相

地价飙升让住房成了奢侈品。当时广东、福建的新鲜李子运到杭州只需 5-7 天,而本地人想拥有一间瓦房,却要付出几代人的积蓄。《梦梁录》记载的 “屋宇高森,接栋连檐”,并非诗意的栖居,而是人多地少的无奈 —— 为缓解用地紧张,临安甚至出现了三层至五层的 “摩天大楼”,堪称古代版 “鸽子笼”。

公务员的 “月薪三千” 与房价的 “天文数字

在临安,基层公务员的月薪仅有 10 贯钱(约合人民币 3000 元)。按当时的米价 30-60 文 / 斗计算,这点工资勉强维持温饱,但想买房?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据《宋史》记载,临安城区一间普通民宅售价高达24000 贯,相当于一名公务员不吃不喝工作200 年!

更讽刺的是,北宋 “高薪养廉” 的传统在南宋彻底变味。

一品大员年薪可达4200 石禄米(约合人民币 270 万元),而九品芝麻官的收入仅为前者的 1/30。这种 “贫富分化” 直接催生了 “租房经济”——《梦粱录》提到,临安百姓 “赁房而居者十之八九”,连官员都只能在 “蜗居” 中办公。

《梦粱录》的 “防坑指南”

面对疯狂的房价,南宋百姓自创了一套 “生存法则”:

住郊区,拼通勤

有钱人选西湖边的 “湖景房”,穷人则扎堆城南凤凰山,每天步行两小时进城务工。

当 “二房东”

《梦梁录》记载,临安 “赁屋与人” 现象盛行,有人靠转租阁楼赚差价。

买 “老破小”

史料显示,临安二手房市场活跃,破旧老宅价格仅为新房的 1/3,但需自备 “抗震指南”—— 当时建筑多为木结构,坍塌事故频发。

不过,最狠的还是 “假离婚买房”。

为规避限购政策(南宋规定官员最多买 3 套房),有人竟伪造休书,上演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的戏码。

古今对比:房价的 “穿越暴击”

对比今日杭州,南宋的 “房事” 竟与我们惊人相似:

土地财政

南宋通过 “和买” 强行低价收购民田,现代土地拍卖同样屡现 “地王”;

投资炒作

临安出现 “楼花” 预售,炒房客囤积房源,与如今 “万人摇号” 如出一辙;

政策调控

朝廷曾推出 “限价令”,规定房价不得超过市场价的 80%,结果却催生了 “阴阳合同”。

但也有温情时刻:南宋 “楼店务” 专门管理公租房,租金仅为市场价的一半,堪称古代版 “保障性住房”。

结语:历史的 “房事” 启示录

从南宋临安到现代杭州,房价始终是 “打工人的终极梦想”。

《梦梁录》中那句 “临安风俗,侈靡相尚”,就像是一面镜子,照见古今人们对安居的渴望与挣扎。或许正如司马光所言:“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始终相信 ——蜗居终有尽头,诗意自在人心。

参考资料:吴自牧《梦梁录》:"杭城辐辏之地,人多地贵,民居屋宇高森,接栋连檐"周密《武林旧事》:"百官宅邸,僦直皆贵,瓦市屋舍,租金倍于外郡"《宋史·职官志》:"京朝官奉钱,宰相月三百贯,九品京官月十二贯"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城内屋宅,大者费钱数十万缗,小者亦不下万缗"《宋会要辑稿·食货》:"临安府屋税钱,岁入十五万贯有奇"耐得翁《都城纪胜》:"百官宅库,各有廊分赁,月收掠房钱数十千"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行在土庶,僦舍而居,月出数贯"

0 阅读:4

九月读书

简介:用心读懂每一本心仪的书,分享写作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