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小吴接到了一个电话,那是她在上海生活了多年后从未想过会接到的。
家里的亲戚通知她:爷爷病重,希望她能赶紧回来见爷爷最后一面。
小吴二话不说,请了假,买了最快的票,赶回了老家。
没过几天,爷爷去世了,全家人开始忙着安排葬礼。
事情并没有像小吴希望的那样简单。
小吴的孝心遭遇意外费用葬礼后,小吴被向她要6200元的礼金吓了一跳,她不理解为什么这是她的责任。
她心想着,她虽然嫁出去了,可是对爷爷的情感却没变淡啊。
她热心参与了整个葬礼过程,在亲戚们忙碌的时候,她也没闲着。
面对这笔不小的费用,她找亲戚们打听究竟,对方告诉她,这6200元中,5000元用于办酒席,余下1200元是所谓的“买面钱”。
不可思议的“买面钱”风俗在得知了费用的具体用途后,小吴的疑惑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多了。
她觉得在爷爷的葬礼上随份子,心意到了就好,但亲戚却解释说这是当地的习俗,嫁出去的女儿和孙女必须承担这些费用。
一方面,小吴想理解家里的传统,另一方面,这种不合逻辑的安排却让她难以接受。
她宁可这钱花在让爷爷生前生活得更好上,而不是在爷爷走后,以不合情理的方式被消耗掉。
同样是孙辈,为何待遇差异大?
更让小吴不满的是,同为孙辈的哥哥和弟弟,却不需承担这笔费用。
对于尚未结婚的他们,葬礼上无需出钱的理由竟是因为他们还没成家。
即便结婚后,男孙也不必担负起这些开支。
这种不对等的习俗让小吴感到愤怒和不平,她开始思考,难道自己嫁出去就成了“外人”,而爷爷的遗产却与她无关吗?
网络热议挑起对传统习俗的思考小吴拍了一个视频,把自己的遭遇发到了网上。
没想到,这段视频很快引起大讨论。
有人支持小吴说她做得对,反对这种性别不平等的习俗;也有人表示理解这些传统,认为小吴不该为了6200元和亲戚闹僵。
在评论区,网友们聊得热火朝天,纷纷讲述各自那里的风俗,有的甚至比小吴的老家还要复杂。
小吴心里清楚,她并不是为钱在争执,而是在对这些老规矩提出质疑。
她明白,传统习俗有其存在的意义,但也要与时俱进,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结尾:小吴没有给钱,但也没有和家人彻底闹崩,她选择了用沟通去表达自己的不满和观点。
在这件事情上,小吴表现出了自己的勇气和坚持。
她希望,未来的某一天,这些旧规矩能随着时间得到合理改进,而亲情的传递不再依赖于不公平的金钱交往。
毕竟,传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在与现代生活的碰撞中找到新的生长点。
真正的孝敬,应该是心意的传递,而不是沉重的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