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春节

历史故事趣说 2025-01-28 21:22:39

转眼,又是一年除夕时。年味,究竟是越来越淡了;还是一直都有,只不过换了一批人去感受。

尤记得小时候过春节的场景。腊月二十三,亦即小年之后,家家户户就会开始准备春节事宜,如打扫一下屋子、厨房及厨房工具,给孩子们添一两件新衣服,用浆糊贴上门画和春联,买些水果、瓜子和糖果等。

对彼时的孩童来说,最高兴的是除夕之夜,爸爸妈妈会给压岁钱。虽然金额不大,多以10元、20元、50元为主,却会成为自己能够支配的一大笔零花钱。这是孩童们期待春节的重要原因,也是春节期间购买烟花爆竹、零食、玩具的自由资金。当然,也有一部分家长会以替孩子保管为名,拿走孩子的压岁钱,然后在今后的一年里,再也不提此事。

随着年龄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孩子新衣不再局限于新年才买,平常时日也会根据需要进行购买。水果、瓜子、糖果的种类和质量也有所提升。压岁钱当然也水涨船高。

初一早上,大约五六点就会主动醒来,或被小伙伴们叫醒,穿上新衣,不惧严寒、走出家门、呼朋引伴,跨过各家大门前的木棍或竹竿,挨家挨户去拜年。碰到叫不开门时,某个小伙伴也会把大家伙领到血亲之家,由他叫开大门,小伙伴们鱼贯而入。当然其他小伙伴也会如此,即使个别小伙伴没有带领大家前去,众人也不会太过计较。

等长辈们穿好衣服,坐在正堂,直系晚辈会跪下磕头拜年,其他小伙伴也会磕头或不磕头。长辈们会在此时给直系晚辈压岁钱,当然也有在除夕夜提前给的,然后再给众人分一些水果、瓜子、糖果。

待到天亮,拜年活动基本就结束了。一般小伙伴们会比较一下各自的压岁钱、糖果零食的数量,其中最主要是压岁钱。而后大家会装着满登登的零食,哈着热气,带着一身热汗,回到家里吃饺子。

进入社会,我们对春节的感觉慢慢淡了,但对家的感情依然执着。每当临近春节假期,都会提前订好车票,甚至把行李带到公司,只为下班后能立刻踏上归途。没有春节假期时,我们会从值班表出来那一刻开始寻思可能的调班机会。

时至今日,还有一部分人,家里已经没有高堂等待,依然一个人驱车上千公里,只为在那块熟悉的地方、那间屋子里,寻找曾经熟悉的味道。

及至有了孩子,我们接替了父母的角色,成了家庭里的顶梁柱。我们从看烟花变成放烟花,从吃年夜饭到做年夜饭,从享受快乐到为别人制造快乐。似乎,我们已经不配享受春节,剩下的只有负重前行。

但于我们下一辈而言呢?上一辈们对孙子辈的春节爱意表达,已被深度阉割。除了少量品质很好的零食、新衣服,就剩下了畸高的压岁钱,甚至只有畸高的压岁钱。十多年后,他们这一代人对春节最真切的感受是什么?大概是压岁钱,即春节=压岁钱=零花钱。

如今,我们感慨年味变淡,但对下一代人来说,年味更淡,但他们却不会再感慨年味淡了,因为他们就没感受过浓烈的年味。这种现象更多出现于传统文化积淀更深厚的农村地区。

对于身居闹市的市民们,也许春节仅意味着“七八天”的假期,可以来一场远途旅行。作为中产阶级最流行的消遣方式之一,这跟传统文化中的春节从来都不沾边,况且城市里的春节仪式感大多与商业有着密切关系。

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激增至6.91亿,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到2030年,预计将有10亿中国人居住在城市。彼时,我们下一代人大概率同样走进了城市,当是时,他们眼中的春节除了压岁钱,还有什么呢?

最后,祝大家新的一年诸事顺遂、身体健康、发大财!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