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1015年,范仲淹考中进士,历任广德军司理参军、兴化县令、秘阁校理、河中府通判、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官至参知政事。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也很高,他是宋词的代表人物之一,以《苏幕遮》、《江城子》等词著称。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的节操,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01《九日》
欲赋前贤九日诗,茱萸相斗一枝枝。
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陶潜醉不知。
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
登高回处狂多少,笑杀襄阳拍手儿。
欲赋前贤九日诗,茱萸相斗一枝枝。这句说明了诗人的写作动机和背景,他想要仿效前代的贤人,在九月九日这个重阳节写诗,以寄托自己的情感。茱萸是重阳节的象征,佩戴茱萸是为了祈求健康和长寿。诗人用“相斗”一词形容茱萸的茂盛,也暗示了他的豪情和壮志。
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陶潜醉不知。这句引用了两位前贤的名字,分别是战国时期的楚国文人宋玉和东晋时期的隐士陶渊明。宋玉以悲秋著称,他的诗歌充满了对时代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陶渊明则以醉酒自乐,他的诗歌表现了对世俗的超脱和对田园的向往。诗人用“可怜”一词表示了对宋玉的同情,用“争似”一词表示了对陶潜的羡慕。这句反映了诗人的心境,他既有宋玉的忧国忧民之情,又有陶潜的逍遥自在之志。
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这句运用了借代和比喻的手法,将自己与青年和菊花相对比。绿鬓即青丝,借指青年,黄华即菊花,喻指诗人自己。诗人说青年人喜欢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而自己却像傲寒的菊花一样,能够与岁寒相伴,不随风俗而变。这句表达了诗人的高洁和坚贞,也暗含了对青年人的批评和期望。
登高回处狂多少,笑杀襄阳拍手儿。这句描写了诗人登高时的情景,他回首自己的一生,感觉有些狂妄和不足,恐怕会被襄阳的小孩子嘲笑。襄阳拍手儿是指李白的一首诗《襄阳歌》,其中写道“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形容李白醉酒时的滑稽场面。诗人借用这典故,自嘲自己的不成器,也流露出一种豪放不羁的气概。
这首诗是一首重阳节的抒情诗,诗人借用前贤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既有对时代的不满和忧虑,又有对自己的反思和自嘲,既有对理想的追求和坚持,又有对生活的感慨和豁达。诗中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意境深远而富有情趣,是一首不朽的名篇。
02《睢阳学舍书怀》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这句是诗的开头,用白云和帝乡来表达诗人对京城的向往和遥不可及的感觉。白云无赖,意思是白云无所依靠,随风飘荡,寄寓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奈。帝乡遥,意思是京城遥远,难以到达,寄寓了诗人的渴望和无望。汉苑谁人奏洞箫,意思是皇家官苑里有谁在吹奏洞箫,这是一种古老而优雅的乐器,寄寓了诗人对文化和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这句的对仗是无赖和遥,谁人和洞箫,都是平仄相对,音韵相合。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用凤鸟和鹪鹩来表达诗人对自己的才华和志向的自信和自谦。多难未应歌凤鸟,意思是尽管遭遇了许多困难和不幸,也不会像楚狂接舆那样唱着“凤兮凤兮”,想要避世隐居。凤鸟是一种神话中的鸟,象征着高贵和超凡,寄寓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薄才犹可赋鹪鹩,意思是虽然自己才华不足,但也能像张华那样写出《鹪鹩赋》来自我寄托。鹪鹩是一种普通的鸟,象征着平凡和卑微,寄寓了诗人的谦逊和自嘲。这句的对仗是多难和薄才,歌凤鸟和赋鹪鹩,都是意义和形式相对,气势和格调相称。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用瓢和琴来表达诗人对生活和友情的向往和满足。瓢思颜子心还乐,意思是用瓢舀水喝,想起颜回的故事,心中还是快乐的。颜回是孔子的弟子,以安贫乐道而著称,寄寓了诗人的高风和豁达。琴遇钟君恨即销,意思是弹琴遇到钟期,所有的遗憾都消失了。钟期是俞伯牙的知音,以琴友而闻名,寄寓了诗人的友爱和欢愉。这句的对仗是瓢和琴,颜子和钟君,都是事例和人物相对,情感和意境相通。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结尾用斯文和涧松来表达诗人对文化和人生的信念和豪气。但使斯文天未丧,意思是只要上天没有让礼乐斯文消失,就不会让诗人失望。斯文是指儒家的文化和理论,寄寓了诗人的学问和修养。涧松何必怨山苗,意思是涧底的松树何必埋怨山上的苗木。涧松是指德高而位卑的人,山苗是指世袭而无能的人,寄寓了诗人的境遇和心态。这句的对仗是斯文和涧松,天未丧和何必怨,都是观点和态度相对,语气和力度相符。
这首诗是范仲淹的一首自咏诗,表达了他对自己的才学、志向和人生的感慨和期许。诗中运用了白云、帝乡、洞箫、凤鸟、鹪鹩、瓢、琴、斯文、涧松等意象,富有诗意和哲理。诗中也借用了颜回、张华、钟期等历史人物的典故,增加了诗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诗中的对仗工整,平仄协调,音韵和谐,体现了诗人的文采和修养。这首诗是一首反映诗人心境和情怀的佳作,也是一首展现诗人风骨和气概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