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战争的宏大舞台上,巡飞弹正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改变战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从 2020 年的纳卡冲突,到持续至今的俄乌冲突,巡飞弹的身影频繁出现,其作战效能得到了充分的检验与展现。在纳卡冲突中,阿塞拜疆军队大量运用以色列制造的“哈洛普”巡飞弹,对亚美尼亚军队的地空导弹系统雷达展开精准打击,成功摧毁了亚美尼亚军队的关键防空设施,使其防空体系陷入瘫痪,为阿塞拜疆在冲突中掌握制空权奠定了坚实基础,极大地改变了战场态势 。
俄乌冲突更是巡飞弹的 “实战试验场”。俄乌双方均将巡飞弹作为重要的作战武器投入战场。俄罗斯使用的“柳叶刀”巡飞弹,凭借其出色的侦察与打击能力,对乌克兰的火炮阵地、装甲集群以及重要军事设施等目标发动攻击,给乌克兰军队造成了重大损失。例如,“柳叶刀”巡飞弹曾多次成功摧毁乌克兰的美制M777榴弹炮阵地,有效压制了乌军的远程火力打击能力。而乌克兰方面,在得到美国、波兰等国提供的巡飞弹后,也对俄军的阵地、后勤补给线等目标展开反击。美国提供的“弹簧刀”系列巡飞弹,其中“弹簧刀” 300型主要用于打击步兵和轻型轮式车辆,“弹簧刀” 600型则凭借其穿甲战斗部,能够对俄军的坦克等装甲目标构成严重威胁。这些巡飞弹的使用,使得双方在战场上的对抗更加激烈和复杂,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巡飞弹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巡飞弹之所以能够在现代战争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与其独特的性能特点密切相关。巡飞弹融合了无人机与巡航导弹的技术优势,具备长时间在目标区域上空巡弋的能力,能够实时侦察战场态势,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它不仅可以对固定目标发动攻击,还能对移动目标进行跟踪和打击,作战灵活性极高。同时,巡飞弹的体积相对较小,雷达反射面积小,红外信号特征弱,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敌方的防空系统,对目标实施突然袭击,给敌方造成巨大的防空压力。此外,巡飞弹的成本相对较低,适合大规模生产和使用,能够在战争中形成数量优势,对敌方的作战体系进行饱和攻击,从而有效改变战场的力量对比。
1.1.2 俄罗斯巡飞弹发展脉络俄罗斯巡飞弹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在军事技术领域不断探索与突破的奋斗史。在巡飞弹概念兴起的早期,由于苏联解体后的一系列动荡,俄罗斯军工对无人机领域包括巡飞弹的关注相对不足,在起步阶段落后于美国和以色列等西方国家。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军事需求的推动,俄罗斯开始积极布局无人机领域,巡飞弹的研发也正式提上日程。
2010 年后,俄罗斯在巡飞弹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推出了多款具有不同特性和功能的自杀无人机,尽管其中部分产品在初期不完全符合巡飞弹的严格定义,但它们为后续巡飞弹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其中,卡拉什尼科夫军工集团旗下的Zala Aero公司研发的“立方体”巡飞弹,成为俄罗斯巡飞弹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立方体”巡飞弹于2018年开发并测试,随后在国内外展会上亮相,不久后便投入生产并装备部队。该巡飞弹按照“飞翼”布局设计,拥有圆柱形机身,翼展超过1.2米,长度为950毫米,重量约为几公斤,可携带一个3公斤弹头。它采用电动螺旋桨推进,通过弹射器起飞,能够在空中停留长达半小时,并飞行至少60 - 70公里。在最初版本中,“立方体”巡飞弹主要依靠卫星导航引导,在作战能力上更类似于一种简化且低成本的巡航导弹。不过,在后续的改进中,通过加入包含人工智能技术和图像识别技术的电视制导负载,“立方体”巡飞弹的作战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不仅可以执行战场侦察任务,还能参与无人机蜂群作战,在叙利亚战争以及俄乌战场中都有它的身影,尽管在俄乌战场中的使用频率因制导方式等因素受到一定限制,但它在俄罗斯巡飞弹发展中所具有的开拓者地位不可忽视。
基于 “立方体”巡飞弹的开发经验,Zala Aero公司又成功研制出“柳叶刀”巡飞弹。“柳叶刀”巡飞弹的测试始于2019年夏天,随后在航展上公开展出。该型号巡飞弹拥有“柳叶刀- 1”和“柳叶刀- 3”两种子型号,它们在外观上基本一致,但在尺寸、特性和作战能力方面存在差异。“柳叶刀- 1”全重5公斤,可承载1公斤弹头,飞行距离不低于40公里;“柳叶刀- 3”全重12公斤,负载为3公斤,飞行距离可达70公里。相比于“立方体”巡飞弹,“柳叶刀”巡飞弹是更为典型的巡飞弹,它能够在到达目标区域后进行巡航飞行,一旦观察到目标出现,便会自行俯冲攻击。“柳叶刀”巡飞弹的空气动力学设计独特,在细长的机身上配备两组X形飞翼,采用带有推进螺旋桨的电力推进系统,机头部位装有光电导引头,用于侦察、目标搜索和制导。在实战中,“柳叶刀”巡飞弹表现出色,在叙利亚战场和俄乌战场中,对敌方的多种目标,如坦克、火炮、装甲车以及防空系统等,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并且,“柳叶刀”巡飞弹还在不断升级改进,其电子设备得到优化,弹头装药量增加,例如“柳叶刀- 3”的负载已增加到5公斤,进一步提升了其作战效能。
1.1.3 研究目的在巡飞弹对现代战争产生深远影响以及俄罗斯巡飞弹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深入研究俄罗斯即将在 2025 阿布扎比防务展上推出的两款新型“立方体- 2”巡飞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研究旨在通过多维度、系统性的分析,深入剖析这两款新型巡飞弹的技术特点,包括其动力系统、制导系统、侦察设备以及战斗部设计等方面的创新与突破,从而全面掌握其技术性能优势与潜在局限性。
同时,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作战效能评估模型,结合现代战争的实际场景和作战需求,对 “立方体- 2”巡飞弹在不同作战任务中的表现进行量化评估,如对固定目标和移动目标的打击精度、毁伤效果,以及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作战适应性等,准确评估其在现代战争中的作战效能。
此外,本研究还将从战略层面探讨 “立方体- 2”巡飞弹对俄罗斯军事战略布局的影响,分析其在提升俄罗斯军队作战能力、改变地区军事平衡以及对国际军事贸易和军事技术合作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决策提供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参考依据,推动巡飞弹技术在军事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巡飞弹的研究起步较早,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美国作为军事技术强国,早在 20 世纪90年代便着手巡飞弹的研究,其研制的“洛卡斯”低成本自主攻击弹药,采用折叠弹翼、多模导航系统和喷气式发动机,具备长时间滞空能力以及灵活调整飞行路线和打击对象的功能,为后续巡飞弹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此后,美国不断推出新型巡飞弹,如“弹簧刀”系列。“弹簧刀” 300型巡飞弹重量仅2.5千克,可放置于士兵战术背包中,射程10千米,续航时间15分钟,战斗部重0.32千克,主要用于打击步兵和轻型轮式车辆;“弹簧刀” 600型巡飞弹重达23千克,射程约80千米,续航时间40分钟,采用穿甲战斗部,能够有效攻击坦克等装甲目标。在阿富汗、伊拉克等战场上,“弹簧刀”巡飞弹得到了实战应用,展现出其在精确打击方面的优势,能够为地面部队提供及时的火力支援,有效打击敌方有生力量和装备目标。
以色列在巡飞弹领域同样成绩斐然,其研发的 “哈洛普”巡飞弹在国际上声名远扬。“哈洛普”巡飞弹采用车载箱式发射方式,配备活塞式螺旋桨发动机,最大航程可达1000千米,巡飞时长9小时,战斗部重23千克,主要执行反辐射作战任务,旨在摧毁敌方雷达等防空设施。在2020年的纳卡冲突中,阿塞拜疆军队使用“哈洛普”巡飞弹对亚美尼亚军队的S - 300P远程地空导弹系统雷达展开攻击,成功摧毁了多套雷达设备,使亚美尼亚军队的防空体系陷入混乱,极大地改变了战场态势,充分证明了“哈洛普”巡飞弹在实战中的有效性和重要性。此外,以色列的“英雄”系列巡飞弹涵盖多种型号,如“英雄”-30具备全天候、全地势、多任务、多平台发射等特性,能够适应不同的作战环境和任务需求,可对地面和海上目标进行打击,为作战指挥提供了更为灵活的选择。
在俄罗斯巡飞弹研究领域,“立方体”巡飞弹作为俄罗斯早期的重要成果,备受关注。俄罗斯的“立方体”巡飞弹由卡拉什尼科夫军工集团旗下的Zala Aero公司研制,于2018年开发并测试,随后投入生产并装备部队。它按照“飞翼”布局设计,拥有圆柱形机身,翼展超过1.2米,长度为950毫米,重量约为几公斤,可携带一个3公斤弹头。该巡飞弹采用电动螺旋桨推进,通过弹射器起飞,能够在空中停留长达半小时,并飞行至少60 - 70公里。在最初版本中,“立方体”巡飞弹主要依靠卫星导航引导,在作战能力上更类似于一种简化且低成本的巡航导弹。不过,在后续的改进中,通过加入包含人工智能技术和图像识别技术的电视制导负载,“立方体”巡飞弹的作战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不仅可以执行战场侦察任务,还能参与无人机蜂群作战。在叙利亚战争以及俄乌战场中,“立方体”巡飞弹都有投入使用,尽管由于其制导方式等因素,在俄乌战场中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但它在俄罗斯巡飞弹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开拓者地位,为后续新型巡飞弹的研发积累了宝贵的技术和实战经验。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本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力求全面、深入地剖析俄罗斯新型 “立方体- 2”巡飞弹。在研究过程中,文献研究法是基础,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巡飞弹的学术论文、技术报告、军事期刊以及相关书籍等资料,对巡飞弹的发展历程、技术原理、作战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例如,参考了美国在“洛卡斯”低成本自主攻击弹药研发方面的相关文献,了解其在多模导航系统、喷气式发动机应用等关键技术上的探索与实践,为分析“立方体- 2”巡飞弹的技术特点提供了对比和借鉴。同时,对俄罗斯“立方体”巡飞弹以及其他国家典型巡飞弹的研究文献进行深入分析,掌握其在设计理念、性能参数等方面的信息,从而明确“立方体- 2”巡飞弹在巡飞弹发展脉络中的位置和独特之处。
案例分析法在本研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俄乌冲突、纳卡冲突等实际战争案例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巡飞弹在实战中的应用情况。在俄乌冲突中,详细分析俄罗斯 “柳叶刀”巡飞弹和乌克兰使用的美国“弹簧刀”系列巡飞弹的作战表现,包括它们对不同目标的打击效果、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适应能力以及对战争局势的影响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细致分析,总结巡飞弹在实战中的优势与不足,为评估“立方体- 2”巡飞弹的作战效能提供了现实依据。同时,结合叙利亚战争中巡飞弹的使用案例,进一步探讨巡飞弹在不同作战场景下的应用特点和战术运用方式,从而更准确地预测“立方体- 2”巡飞弹在未来战争中的作战效能和应用前景。
对比分析法是本研究的关键方法之一。将 “立方体- 2”巡飞弹与俄罗斯现役的“立方体”“柳叶刀”巡飞弹以及美国、以色列等国的先进巡飞弹进行多方面对比。在技术性能方面,对比它们的动力系统,分析不同发动机类型对巡飞弹续航能力和飞行速度的影响;对比制导系统,研究不同制导技术在打击精度和目标识别能力上的差异;对比侦察设备,探讨不同类型侦察设备在战场侦察能力上的优劣。在作战效能方面,对比它们在不同作战任务中的表现,如对固定目标和移动目标的打击效果、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生存能力等。通过这些对比分析,清晰地呈现出“立方体- 2”巡飞弹的技术优势和作战效能提升之处,为深入研究其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的独特性和研究内容的深入性。在研究视角上,从技术细节与战略影响两个维度,全面且深入地研究 “立方体- 2”巡飞弹。在技术细节方面,不仅关注其动力系统、制导系统、侦察设备以及战斗部设计等常规技术参数,还深入探讨其在材料应用、电子对抗技术融入等方面的创新之处,从微观层面揭示其技术先进性。在战略影响方面,从俄罗斯军事战略布局的宏观角度出发,分析“立方体- 2”巡飞弹对俄罗斯军队作战能力提升的作用,以及对地区军事平衡和国际军事贸易与合作的影响,为军事战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在研究内容上,深入挖掘 “立方体- 2”巡飞弹在智能化、网络化作战方面的潜力。通过对其搭载的人工智能算法和数据链技术的研究,分析其在自主目标识别、多弹协同作战等智能化作战模式下的应用前景,以及在构建战场网络信息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填补了当前对“立方体- 2”巡飞弹在智能化、网络化作战研究方面的空白,为巡飞弹在未来战争中的作战运用提供了更具前瞻性的研究成果 。
二、巡飞弹概述2.1 巡飞弹的定义与特点2.1.1 定义解析巡飞弹,作为现代军事领域的创新产物,是一种巧妙融合了无人机技术与导弹技术的新型弹药。它的诞生,源于军事科技发展对武器装备多功能化、精确化的追求,旨在填补传统弹药与无人机之间的作战能力空白。从结构和功能上看,巡飞弹具备无人机的飞行特性,拥有可产生升力的弹翼以及提供动力的发动机,使其能够在大气层内自主飞行;同时,它又集成了导弹的核心要素,配备了精确的制导系统和具有毁伤能力的战斗部,从而实现对目标的精确打击 。
巡飞弹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 20 世纪80年代,当时以色列在军事实践中发现无人机在反雷达作战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于是将无人机与反辐射导弹技术相结合,开启了巡飞弹的研发历程。1994年,美国正式提出巡飞弹的概念,并着手研制“洛卡斯”低成本自主攻击弹药,这款弹药配备了GPS/INS导航系统、激光导引头,采用折叠弹翼、喷气式发动机和多模战斗部,为巡飞弹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此后,各国纷纷加大对巡飞弹的研发投入,巡飞弹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成为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武器装备。
2.1.2 独特优势巡飞弹在现代战争中展现出诸多独特优势,使其成为改变战场态势的关键力量。成本优势是巡飞弹的一大显著特点。与传统的精确制导武器,如巡航导弹、空地导弹等相比,巡飞弹的研发、生产和使用成本都相对较低。以美国的 “弹簧刀” 300型巡飞弹为例,其单价仅约6000美元,而一枚“战斧”巡航导弹的造价则高达150万美元左右,两者成本相差巨大。巡飞弹成本低的原因主要在于其结构相对简单,大量采用了成熟的民用技术和零部件,如民用无人机的动力系统、通信模块等,这不仅降低了研发难度,还减少了生产成本。较低的成本使得巡飞弹能够大规模生产和使用,在战争中形成数量优势,对敌方目标实施饱和攻击,有效降低了作战成本,提高了作战效益。
灵活性高是巡飞弹的又一重要优势。巡飞弹的发射方式多样,可根据作战需求和战场环境选择不同的发射平台。它既可以通过火炮、火箭等常规发射装置发射,实现快速、大面积的火力覆盖;也可以由车载、机载或舰载平台投放,利用这些平台的机动性,实现对目标的突然袭击。例如,俄罗斯的 “立方体”巡飞弹采用车载发射方式,可快速部署到战场前沿,对敌方目标进行及时打击;美国的“郊狼”巡飞弹则可由地面发射装置、舰艇或飞机发射,适应不同的作战场景。此外,巡飞弹在飞行过程中能够根据战场态势和目标变化,灵活调整飞行路线和攻击方式。它可以在目标区域上空长时间巡弋,等待最佳攻击时机,也可以在发现目标后迅速改变飞行方向,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作战灵活性远超传统弹药。
隐蔽性强是巡飞弹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生存和作战优势。巡飞弹的体积通常较小,雷达反射面积小,不易被敌方雷达探测到。同时,其采用的低噪声发动机和隐身材料,进一步降低了其红外信号特征和声学特征,使其在飞行过程中更难被敌方发现。以以色列的 “哈洛普”巡飞弹为例,其采用了独特的隐身设计,机身表面涂覆了雷达吸波材料,弹翼采用了低可探测性的设计,大大降低了被敌方雷达发现的概率。在实战中,“哈洛普”巡飞弹能够在敌方防空系统的眼皮底下,悄无声息地接近目标,对敌方雷达等关键目标实施突然攻击,取得了良好的作战效果。巡飞弹的隐蔽性强,使其能够在敌方防空系统的缝隙中生存和作战,对敌方的重要目标构成了巨大威胁,提高了作战的突然性和有效性。
2.2 巡飞弹的分类与作战应用2.2.1 分类方式巡飞弹的分类方式丰富多样,按照发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火炮发射、火箭发射、机载发射、舰载发射以及单兵发射等类型。火炮发射的巡飞弹借助火炮的强大发射力,能够实现远距离投放,具有发射速度快、火力覆盖范围广的优势。例如,美国的 “网火”系统中的巡飞弹,通过火炮发射,可在短时间内对大面积目标区域进行侦察和打击,为后续作战行动提供有力支持。火箭发射的巡飞弹则利用火箭的高推力,能够快速抵达目标区域,并且在飞行过程中具有较高的速度和机动性。俄罗斯的部分巡飞弹采用火箭发射方式,在战场上能够迅速突破敌方防线,对关键目标实施突然袭击。
机载发射的巡飞弹依托飞机的高机动性和大航程,可在远离己方阵地的区域进行投放,极大地拓展了巡飞弹的作战范围。美国的 “郊狼”巡飞弹可由飞机发射,在执行任务时,飞机能够将巡飞弹带到目标区域附近,然后巡飞弹自主脱离飞机,对目标进行侦察和打击。舰载发射的巡飞弹则赋予了海军舰艇更强的作战能力,使其能够在海上对陆地或海上目标进行精确打击。美国海军的一些舰艇装备了舰载巡飞弹,在海上作战中,能够对敌方舰艇、海岸防御工事等目标进行有效打击。单兵发射的巡飞弹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便的特点,适合单兵作战或小规模特种作战部队使用。美国的“弹簧刀” 300型巡飞弹可由单兵携带和发射,士兵在战场上能够根据实际作战需求,灵活使用巡飞弹对目标进行打击。
按照作战用途,巡飞弹可分为侦察型、攻击型和综合型。侦察型巡飞弹主要搭载各种侦察设备,如高清摄像头、红外传感器、雷达等,用于对目标区域进行长时间的侦察监视,获取目标的位置、活动情况等重要情报,并将这些情报实时传输回指挥中心。美国的 “扫描鹰”无人机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侦察型巡飞弹,它能够在目标区域上空长时间盘旋,利用其搭载的侦察设备,对目标进行全方位的侦察,为作战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攻击型巡飞弹则配备了战斗部,能够对目标进行直接攻击,根据其打击目标的不同,又可细分为反装甲型、反辐射型和对空型等。俄罗斯的“柳叶刀”巡飞弹是典型的攻击型巡飞弹,其中“柳叶刀- 3”型凭借其3公斤的战斗部,能够对坦克、装甲车等装甲目标造成巨大的破坏;以色列的“哈洛普”巡飞弹属于反辐射型巡飞弹,主要用于摧毁敌方雷达等防空设施,在纳卡冲突中,“哈洛普”巡飞弹对亚美尼亚军队的雷达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有效削弱了其防空能力。综合型巡飞弹则兼具侦察和攻击功能,能够在一次任务中完成对目标的侦察和打击,提高了作战效率。例如,一些新型的巡飞弹在执行任务时,首先利用其侦察设备对目标区域进行侦察,发现目标后,迅速切换到攻击模式,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