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轴承套圈表面“黑斑”成因分析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原料为兴澄特钢生产的GCr15SKF轴承钢。
工艺路线:100t EBT电炉冶炼-LF精炼-VD真空处理-CCM300方坯温送(或进缓冷坑)-连轧-锯切定尺-精整-检验入库。
在产生“黑斑”处截取试样,用JSM-5600LV扫描电镜和NORAN能谱仪进行观察及相应物相分析。
2 试验结果
试样经无水酒精清洗后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黑斑”为大大小小的腐蚀坑及腐蚀麻点,平行条纹为磨加工的切削条纹。
腐蚀坑经放大后观察其中有腐蚀产物,用能谱分析检测到较高含量的氧、硫、氯、钠、钾等元素,无夹杂物,可判定并不是钢材本身的间题,可能是加工过程中引起的。因为酸洗液中有氯,而磨削时使用的冷却液里有钠,钾等元素。
将腐蚀麻点处高倍放大,有一层腐蚀产物砚盖着,其形貌为龟裂状的泥状花样。白色小颖粒为钢中碳化物,这是由于碳化物不易被腐蚀而残留在表面。
3 讨论和分析
有文献介绍 “黑斑”缺陷产生为聚集的夹杂物造成,经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可知,SKF轴承表面的“黑斑”主要是由于氯及钠、钾离子引起的点腐蚀,未发现聚集的夹杂物。氯离子是荒管在酸洗时由酸洗液带入的,当金属表面的部分氧化膜由于某种原因(可能是擦伤或碰伤)遭到破坏,则致使残留酸液中的Cl-入侵,与表面的金属反应成为阳极,而其余为阴极,形成微电池。
致使金属表面被腐蚀成很多的腐蚀坑,而含Cr的碳化物不易被腐蚀则保存下来。蚀坑周围由阴极反应产生的碱促进了钝化,因而抑制了腐蚀.钠、钾离子是SKF轴承管在车削加工时由冷却液带入的,它的入侵加快了腐蚀的进行。为防止类似现象发生,在制造工艺过程中必须严格防止工件与氯、钠、钾等离子的介质接触,酸洗表面氧化皮时需洗净残留的酸液,而且车削加工后要洗净表面的冷却液。按此措施,以后的生产中再未发生过类似情况。
4 结论
通过电镜和能谱分析,发现“黑斑”缺陷为加工过程中酸洗液清洗不干净局部产生点腐蚀,后又经冷却液中Na、K阳离子的促进而造成的。
编辑
(五二倒置 大国统一 龙出东方 腾达天下 龙腾刘兴邦)
轴承套圈表面常见质量问题及原因
轴承套圈滚道是轴承的工件表面,它的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轴承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在使用过程中,我们也会经常发现轴承套圈表面常见一些质量问题,这样质量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
1、表面粗糙度不好
产生原因:超精加工时间不够,磨石压力过高,磨石振动频率相对过高,精超精加工工件转速过低。
2、超精瘤
超精加工后在加工表面形成的大小、形状不同的凸起颗粒,这主要是由于磨削微粒在瞬间高温高压的作用下烧结在被加工表面,它的存在增大了轴承的振动值,降低了轴承的使用寿命。
产生原因:磨石压力过高。超精加工前表面粗糙度值过高,工件转速过高,切削润滑液冷却不充分,轴承套圈磨削加工的剩磁过大。
3、丝子
超精加工后被加工表面产生的网状划痕。
产生原因:磨石杂质太多,粒度不均匀;切削液有杂质,冲洗不足。
编辑
4、彗星痕
超精加工过程中,由于个别较大金刚石颗粒脱落或堵塞于工件表面的低凹处,随着超精加工压力及工件的旋转形成彗星痕。
产生原因:正确选择磨石,降低磨石压力。
5、砂轮花
产生原因:加工表面磨加工时砂轮花太粗,粗超精加工时工件转速太高,粗超精加工时间太短,粗超精加工时磨石压力太小,磨石摆角过小。
6、端面轴向窜动量过大
产生原因:工件偏心量过小,导致工件旋转不稳定,径向圆跳动大,磨石摆动中心与工件滚道曲率中心不重合,工件定位时端面支承面上有杂物,导致端面轴向窜动量过大,磨削工序几何精度不好,工件经过多次返修。
7、圆度、波纹度不好
产生原因:工件偏心量过小;精超精加工工件转速过大,引起机床振动;磨石宽度不够,包角过小;辊棒定位时支承角太小,不能驱动套圈正常旋转;磨削工序圆度、波纹度过大。
8、球轴承滚道超精加工后滚道曲率不好
产生原因:摆动中心与滚道曲率中心不重合:磨石宽度过大,包角过大。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