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宝很容易给人一种概念上的模糊,大部分的四宝记载指的是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然而在论三鼎一盘时,却又加上了大克鼎。
尤其是大盂鼎和大克鼎在捐献给国家前,都是苏州潘家收藏品,而且大盂鼎是上博援助国博文物,所以把它俩从概念上划分开,实则没必要。
这些青铜器大宝贝都是清朝时期出土文物,要我说应该叫晚清五宝才合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e0286bcd0deb2a8c6615c926248f8c1.jpg)
这件文物的逆天之处在于它是清朝皇家收藏品,如果说能超越它的,那就属清明上河图了,清明上河图是从历代皇帝或高官名家手中传承而来。
散氏盘是从嘉庆帝开始一直收藏在皇家,解放前夜随同南京博物院大批文物飞渡台湾,如今是为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45d37aafa2b17c899fafeee62ae9f50.jpg)
散氏盘又称夨(ce)人盘,这个字看上去挺别扭,感觉像是不完整的矢,可是它和矢没有半毛钱关系。夨和散分别代表西周时期的两个相邻小国,两国因为土地纠纷而发生摩擦,夨国人攻打了散国,因此割地赔款,制定盟约,世代互不侵犯。
散国位于陕西宝鸡凤翔一带,西北方与夨国为邻。青铜器断代上一般将散氏盘定为周厉王时期器物。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701420260179b0eb417c81446a3d7be.jpg)
散氏盘的散氏二字是因为文物铭文中出现了散氏,故定名散氏盘。
散氏盘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径54.6公分,底径41.4公分。看上去像是一个抬高的水盆,盛水的器具。
实则散氏盘应该是因为夨国和散国达成契约,把契约刻在盘内,用于记载和告诫两国人要遵守契约。
文物外观: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间以兽首三,圈足饰兽面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73fd575c3ca7ab8cd40847132fec811.jpg)
散氏盘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这里依然不再逐字解读,大致概述一下铭文要义:
夨国攻打(偷袭)散国的田邑,造成散国损失,于是由夨国割田地二区以为赔偿。文中两段割地树封的履勘纪录,紧接着是夨人与散氏参与定界的见证名单,末段则为割地后盟誓立契的实景。
在豆国新宫东廷,原属夨人土地第一区的三员首长与第二区的两名主管相继盟誓,确定守约后,将所割田地绘图,交由夨氏执守,史正仲农则执左券以为文书之认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e05e7ebfdea4c86493153b03dd95a75.jpg)
散氏盘铭文的最大审美特征在于一个“拙”字,拙朴、拙实、拙厚、拙劲,线条的厚实与短锋形态,表现出一种斑驳陆离、浑然天成的美。
散氏盘铭文用笔粗放豪犷,但并不粗野,而是凝重含蓄,朴茂豪迈。其线质是能将稚拙与老辣、恣肆与稳健、粗犷与内蕴极为完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总之,能临摹散氏盘和毛公鼎书法者,一定是酷爱书法的顶级爱好者。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5a996ce4c2fd6ea0599b81affa62e1c.jpg)
文物出土于清乾隆年间,嘉庆十五年以前一直在民间收藏。据说中间出现过两件仿制品,具体到如今我们到了博物馆能不能见到真品,这里或许可以说:大部分的博物馆摆件或许亦真亦假。
因为文物必定是文物,要考虑的收藏环境因素较多,比如光线、温度、氧气等等或许都有可能对文物造成损害。
回归正题:
1810年冬,嘉庆帝颙琰50岁的生日,阿林保将散氏盘敬献给皇上做寿礼。皇上因此封他两江总督官职。
嘉庆帝不像乾隆那样酷爱文玩字画和美玉。散氏盘入贡内府,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六朝,久藏深宫中。
因为时间太久,历代皇帝无人鉴赏,文物似乎被忘记了它的存在。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传出散氏盘在圆明园被烧毁了。
于是从内务府官员口中传到琉璃厂古董商的耳朵里就成了:散氏盘真品不存在了,现在的是赝品。
1924年,内务府核查养心殿陈设,发现散氏盘藏在库房。同年溥仪出宫,筹办故宫博物院。
经后来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鉴定,故宫所藏散氏盘为真品。
抗战期间,散氏盘随大量故宫文物南迁。
1949年,散氏盘随同国民政府一起运抵台湾,后安置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ebb2fe284a68f4c1a08814895cd53d3.jpg)
最后:散氏盘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其详细记录了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后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是研究西周土地及其管理制度的重要史料。
西周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由原始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发展演变而来,其基本特点是实际耕作者对土地无所有权,只有使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