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元年(763年),随着史朝义的自杀,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留下的是满目的疮痍和人们对王朝复兴的期望。
不幸的是,安史之乱彻底打断了唐王朝的国运,地方藩镇势力在叛乱中已经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中央政府无奈的失去了对大部分节度使的辖制,此后的150年里,大部分时间唐中央朝廷徒有其名而无其实。
经过代宗和德宗两朝的过渡,虽然各地节度使不听调遣,但得益于天下没有发生大的战事,唐中央政府的元气也在逐步恢复。
唐宪宗李纯是个奋发有为的皇帝,在其为帝期间任用裴度、李绛等人为相,唐军扫平西川、平定淮西强藩、镇压李师道叛乱,最重要的是降服了河北三镇,基本上恢复了唐中央对全国的控制。
不过,唐宪宗在后期重用奸臣、骄奢淫逸、沉迷丹药,最终被宦官所害。之后,唐穆宗和唐文宗两位皇帝都受制于宦官,甚至发生了“甘露之变”,因为皇帝和朝廷都忙于与宦官争权,唐朝国情刚刚开始好转的局面又逐渐败坏。
李瀍
唐文宗驾崩后,26岁的皇太弟李炎(814年7月2日——846年4月22日)被宦官仇士良拥立为皇帝。李炎虽然仅仅在位6年,但期间重用李德裕、限制宦官、平定泽潞镇、击败回鹘。他所缔造的“会昌中兴”不仅仅是给大唐续命,而且再次给了唐王朝复兴的机会。
很多人都认为被称为“小太宗”的宣宗李忱才是最有可能复兴大唐的人,不过,历史知名度不高的唐武宗才是大唐最后的希望。
唐武宗李炎,曾名李瀍,是唐文宗之弟,唐穆宗与宣懿皇后韦氏之子,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当深入分析武宗和宣宗两朝的历史、为政举措和个人性格时,答案也就呼之欲出。
唐武宗更加果断而直接“治重症需用猛药”,安史之乱后的大唐已经病入膏肓,当中央朝廷有实力和机会的时候,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往往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唐宣宗隐忍数十年才登上皇位,其性格深沉,其崇尚“智术治国”,遇事往往喜欢复杂化处理。而唐武宗少年英雄,性情豪爽,处理问题更加直接。
就拿两人刚刚登基对比,唐武宗第一件事就是重用李德裕,铲除宦官仇士良,“帝明断,虽士良有援立功,内实嫌之,阳示尊宠。李德裕得君,士良愈恐。会昌二年,上尊号,士良宣言‘宰相作赦书,减禁军缣粮刍菽’以摇怨,语两军曰:‘审有是,楼前可争。’德裕以白帝,命使者谕神策军曰:‘赦令自朕意,宰相何豫?尔渠敢是?’士乃怗然。士良惶惑不自安。”在会昌三年(843年)以老病为由提出退职,李炎顺势解除了仇士良的军权。仇士良退职不久,就在自己的府邸死去,这样,李炎暂时剪除了宫中的宦官势力,加强了皇权。然后采取严厉手段灭佛,截止青壮年当和尚,收回寺院财产。
从会昌元年(841年),因李德裕等人的奏请,先后沙汰了部分僧尼,拆毁了天下小寺山房、兰若等,对僧尼的一些活动也进行种种限制。会昌二年(842年),曾下令发遣“保外无名僧”,不许置“童子沙弥”,并令原是“杂工巧”和不修戒行的僧尼还俗;同时,还下令不许僧尼无限制地占有奴婢,规定僧限留奴一人,尼留婢二人。会昌三年(843年),废除了摩尼大慈恩寺,杀摩尼师,财产没入官府。翌年,下令各寺院禁供奉佛牙,并拆毁天下山房、兰若、普通佛堂和村邑斋堂,凡所拆毁寺院的僧尼一律勒令还俗,送归原籍等等。从会昌二年(842年)十月起,李炎下令凡违反佛教戒律的僧侣必须还俗,并没收其财产。此后,李炎陆续下令限制佛寺的僧侣人数,不得私自剃度,限制僧侣蓄养奴婢的数量,很多寺院被拆毁,大量的僧侣被强迫还俗。会昌四年(844年)二月,李炎降旨“不许供养佛牙”,同时规定:代州五台山及泗州普光寺、终南山五台寺、凤翔府法门寺等有佛指骨之处,严禁供养和瞻仰,如有一人送一钱者,背杖二十;若是僧尼在这些地方受一钱施舍者,背杖二十。到会昌五年(845年),又开始了更大规模的灭佛。他下令僧侣40岁以下者全部还俗,不久又规定为50岁以下,很快连50岁以上的如果没有祠部的度牒也要还俗,就连天竺和日本来的求法僧人也被强迫还俗。日本圆仁和尚在他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详细记录了这次“法难”的情况。 根据武宗的旨意,这年秋七月裁并天下佛寺。天下各地上州留寺一所,若是寺院破落不堪,便一律废毁;下州寺院全部拆废。长安和洛阳开始允许保留10寺,每寺僧10人。后来又规定各留两寺,每寺留僧30人。京师左街留慈恩寺和荐福寺,右街留西明寺和庄严寺。天下各地拆废寺院和铜像、钟磬,所得金、银、铜一律交付盐铁使铸钱,铁则交付本州铸为农器,还俗僧侣各自放归本籍充作国家的纳税户。如是外国人,送还本处收管。李炎这次大规模的灭佛,一共拆除寺庙4600余所,拆招提、兰若4万余所,僧尼26万余人还俗成为国家的两税户,没收寺院所拥有的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没收奴婢为两税户15万人,另外还强制大秦穆护、祆3000余人还俗。此次灭佛沉重打击了寺院经济,增加了政府的纳税人口,扩大了国家的经济来源。在“废佛”的过程中,对其它外来的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和回教,也都采取了相应的废除手段。凡国中所有的大秦寺(景教),摩尼寺,一并撤毁;斥逐回鹘教徒,多半道死;京城女摩尼七十人,无从栖身,统统自尽;景僧、祆僧二千余人,并放还俗。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快速地使朝廷重回正轨,也可以快速增加朝廷的经济收入。而唐宣宗花费大心思搞掉了“牛李二人”,并为了争取佛教朝臣的支持改变了唐武宗灭佛的举措,虽然达到了加强皇权的目的,但对朝廷实力的增强并无益处。
武宗时期对藩镇的震慑更有力唐武宗和唐宣宗对外方面都取得了耀眼的战绩,唐武宗击败回鹘维护了大唐北疆的安宁,唐宣宗更是逐吐蕃、平安南、抚党项。
得益于唐宪宗打下的基础,唐僖宗以前唐朝藩镇局面还没有彻底崩坏。但唐宣宗时期,藩镇叛乱的情况已经越来越频繁。
根据史料的记载,大中三年(849年)五月,徐州乱,大中九年,浙东乱,逐观察使李讷,大中十年(856年),容州乱,而到了大中十二年(858年)的中旬,则有三个藩镇连续发生叛乱的情况。这其中可以发现被朝廷牢牢掌控的南方藩镇也相继出现叛乱的情况。可以说唐宪宗时期打造的朝廷力压藩镇的局面在宣宗期间被严重破坏。
李怡
原因很简单,唐宣宗重皇权而轻相权,使得他自己没有过多的心思处理好每一个藩镇的变数。
而唐武宗处理藩镇问题上就充分相信李德裕,使得其在位期间可以快速有效的处理卢龙、昭义和河东的变乱,同时快刀斩乱麻,对郭谊、杨弁等罪魁祸首甚至乱卒悉数诛夷。甚至平昭义之乱是唐王朝对地方藩镇用兵的最后一次胜利,“四月,泽潞节度使刘从谏卒,军人以其侄稹擅总留后,三军请降旄钺。帝与宰臣议可否,德裕曰:‘泽潞国家内地,不同河朔。前后命帅,皆用儒臣。顷者李抱真成立此军,身殁之后,德宗尚不许继袭,令李缄护丧归洛。洎刘悟作镇,长庆中颇亦自专。属敬宗因循,遂许从谏继袭。开成初,于长子屯军,欲兴晋阳之甲,以除君侧;与郑注、李训交结至深,外托效忠,实怀窥伺。自疾病之初,便令刘稹管兵马。若不加讨伐,何以号令四方?若因循授之,则籓镇相效,自兹威令去矣!’帝曰:‘卿算用兵必克否?’对曰:‘刘稹所恃者,河朔三镇耳。但得魏镇不与稹同,破之必矣。请遣重臣一人,传达圣旨,言泽潞命帅,不同三镇。自艰难已来,列圣皆许三镇嗣袭,已成故事。今国家欲加兵诛稹,禁军不欲出山东。其山东三州,委镇魏出兵攻取。’上然之,乃令御史中丞李回使三镇谕旨,赐魏镇诏书云:‘卿勿为子孙之谋,欲存辅车之势。’何弘敬、王元逵承诏,耸然从命。初议出兵,朝官上疏相继,请依从谏例,许之继袭,而宰臣四人,亦有以出师非便者。”“稹闻三州降,大惧。大将郭谊与王协始议图稹,使董可武诱稹至北第,置酒,饮酣,即斩首,悉取从谏子在襁褓者二十余,并从子积、匡周等杀之。诛张谷、张沿、陈扬庭、李仲京、王渥、王羽、韩茂章、茂实、贾庠、郭台、甄戈十一族,夷之,军中素不附者皆杀。函稹首送王宰,献京师,告庙社,帝御兴安门受之。刘公直亦降于宰。”此战使得各路割据藩镇重新遵守朝命,唐朝在形式上再次获得了统一。
武宗眼光更长远唐武宗仅仅在位六年,说他眼光长远可能有些武断,但分析他的为政举措就会发现端倪。
首先,唐武宗建立了有效的政务运转体系,他本人主抓决策权,而运筹帷幄的事情放手交给丞相李德裕等人。这保证了唐武宗时期灭佛、整官场、平藩镇、胜回鹘等各事务的顺利实施。反观唐宣宗,以皇权为中心,什么都想干却什么都无法尽善尽美。后人评价武宗:“武宗时李德裕为相,君臣契合莫能间之,近幸帖息畏伏,诚若无能为者。”
李瀍
其次,武宗深刻明白唐王朝的弊病根结在于土地和朝廷人力。他以灭佛为突破口,收回寺庙占据的大量良田上千万倾,还俗青壮年数十万人,极大地改善了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的情况,有效地提高了朝廷的经济实力也间接地提升了军事实力。
可惜的是,武宗仅仅在位六年就英年早逝,如果再给这位生性豪放、充满活力的帝王几十年时间,他真有可能结束大唐藩镇割据的局面,重新使大唐回到“威服四夷”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