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媛媛教授:慢乙肝患者肝癌模型的创新开发与应用挑战

建中康康 2024-12-09 03:22:00
编者按 在“首届全国肝病数字健康论坛暨2024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肝病专委会学术年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孔媛媛教授作题为《CHB 患者肝癌模型的开发及应用评价》的报告。本刊邀请孔媛媛教授围绕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癌模型的开发,深入探讨了模型的构建方法、技术创新及实际应用情况。孔媛媛教授还分享了该模型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模型未来的优化方向,期待为CHB患者的临床治疗与预后评估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工具。 孔媛媛教授:慢乙肝患者肝癌模型的创新开发与应用挑战 点击上方链接查看采访视频 《国际肝病》 您能否简要介绍一下CHB患者肝癌模型?在构建该模型的过程中,您和团队采用了哪些关键技术或方法?相较于现有的其他模型,您的模型有哪些独特的创新之处,这些创新如何提高了模型的准确性和预测能力? 孔媛媛教授:传统上,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治疗后的临床结局主要依赖于复合终点模型。该模型将乙肝患者的多种临床事件包括并发症,如静脉曲张出血、腹水,以及肝细胞癌(HCC)、死亡等组成复合结局,统称疾病进展事件。然而,该模型未能充分考虑首次事件发生后可能出现的后续事件,因此不足以全面评估临床进展的全过程。 2020年,美国Garcia-Tsao教授提出了有序多分类结局的评估方法,并在未接受治疗的HCV相关肝硬化患者中进行了验证,证明该方法具有更高的统计学效能,同时能降低临床试验对样本量的需求。尽管如此,该评价方法并未纳入HCC,并且临床事件风险仅通过计算优势比(OR)来评估,忽略了事件发生时间的长短对风险的影响。 为了更全面地评价乙肝患者的多种预后结局,我们建立了一种新的评估方法——Multistate outcome评价体系,该体系纳入了包括多种并发症在内的临床结局,如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腹水及HCC、死亡等。此外,我们还基于尤红教授牵头的“十二五”大队列进行了临床初步适用性评价。多结局模型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完整地描绘出CHB患者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可能经历的多种不同疾病状态,并准确刻画这些状态之间的转化风险以及最终的死亡风险。 《国际肝病》 在模型的开发和应用过程中,您和团队遇到了哪些挑战?比如数据收集、模型验证、临床接受度等方面。能否请您分享一下该模型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的表现? 孔媛媛教授:很遗憾,我们目前尚未对这种方法进行大规模验证。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的临床研究及长期随访过程中,对患者结局事件的记录尚不完善。我们捕捉关键临床事件和信息的能力、对事件刻画的准确性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描绘多种结局路径时面临一定难度。 此外,由于我们的模型旨在刻画患者的最终死亡风险,这需要较长的观察时间。然而,国内目前缺乏长期随访且数据完整的临床队列。同时,不同的临床队列在数据收集习惯、检测指标及随访时间上也存在差异,这进一步增加了验证的难度。 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国内外公开的临床队列可供验证,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寻求与国内具有长期临床随访数据的医院合作,以期模型优化和验证。 《国际肝病》 基于目前的研究成果,您认为该模型未来还有哪些可以进一步优化的方向? 孔媛媛教授:关于当前临床模型的现状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我个人感觉主要有以下3个特点或挑战。 第一,模型开发多但验证少。以HBV相关的肝癌风险模型为例,目前至少有20多个模型,但真正进行系统验证的却寥寥无几。 第二,静态模型多而动态模型少。现有大部分HCC模型主要基于基线数据(即治疗前临床指标)来预测远期并发症或肝癌风险。然而,在长期治疗过程中,这些数据往往会发生显著变化。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动态模型,能够纳入治疗过程中事件的变化以及对最终疗效更敏感的指标。 第三,研究多但应用少。许多模型仍停留在文章发表阶段,较少能转化为临床上方便使用的工具或数智化产品。这也是我们未来可以努力的方向,即让模型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实现其真正的应用价值。
1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