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楼叔
地产寒冬里,开发商的命运也出现了巨大的分化。有的房企为生存犯愁,还有的房企在谋划着进一步的扩张。
比如绿城中国。
日前,绿城中国召开2021年年度业绩发布会。先来看几项基本数据:
2021年,公司实现收入1002.40亿元,同比增长52.4%;股东应占核心净利润57.65亿元,同比增长44.4%,每股基本盈利1.31元,同比增长24.8%;拟每股分红0.46元,同比增长31.4%。
放在如今的环境下,绿城上一年的成绩,总体来说不错。良好的业绩指标支撑下,绿城方面表示,“要在2025年实现6400亿合同额目标”,自信和野心呼之欲出。
但追求规模的绿城,营收上去了,盈利能力却没有明显提升,三道红线依然没有翻绿,扩张野心背后隐忧尽显。
01
2015年引入中交集团后,绿城的规模扩张就明显提速。在2018年,绿城制定了三年业绩目标——2019年到2021年,销售额目标分别为2000亿元、2500亿元、3000亿元。
绿城说到做到了。2020年实现了2892亿元的销售额,超额完成目标,重新回到前十;2021年,实现合同销售面积约1557万平方米,总合同销售额3509亿元,同比增长21%,全国排名第七。
来源:年报
对比行业寒冬来看,绿城算得上是一抹亮色了。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房企的销售目标完成率平均只有88%,创下近几年的新低,而绿城却逆势冲破了3500亿元的大关。
在此之前,绿城曾将自己的发展化为三个阶段:2015-2018年是康复期,2018-2020年是健身期,2020-2025年为起跑期。
行业环境的收缩,会让绿城放缓脚步吗?从2022年的目标看,3300亿元的销售目标,低于2021年的销售额,似乎有刹车的迹象。
但对于“战略2025”的中长期目标,绿城却又是信心十足:
要在2025年实现6400亿合同额目标:房产开发重资产板块目标为4500亿;房产代建轻资产板块目标为1500亿;“绿城+”新兴业务目标为400亿元。
2022年3300亿元,2025年6400亿元。也就是说,三年几乎要完成翻一番的目标,这般大胆估计要让不少房企汗颜。
目标到底能不能实现另说,对绿城来说尴尬的地方在于,在追求规模提升时,它的盈利能力却在下滑。
2021年绿城营收同比增长52.4%,但毛利率下降到18.1%,相较于2020年的23.7%,同比下降5.6个百分点。再结合2019年的25.4%来看,近几年是一路下滑。
来源:官网
另外,绿城有意追求规模的急速扩张,但它的三道红线指标,目前都还没有过关,仍有一条踩线:
截至到2021年12月31日,上报监管部门的现金短债比是1.7倍(财报数据为2.2倍),净资产负债率是53.5%(财报数据为52%),剔除预收帐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70.3%(财报数据为71%)。
02
针对毛利率下滑的问题,绿城方面表示,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近年来土地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土地成本上升明显。另一方面,近年来调控力度加大,房地产价格受限价影响,绿城的品牌溢价没有充分体现。
于前者而言,绿城为了实现规模增长,确实拿了不少高溢价的地块;至于后者,从绿城投拓的区域分布可见一斑。
2021年,绿城在42个城市新增项目101个,总建筑面积约1751万平方米,预计新增货值3137亿元。其中,一二线城市新增货值占比78%,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宁波、西安等重点城市。
来源:官网
截至2021年12月31日,绿城中国总建筑面积约5881万平方米,总可售面积约为3980万平方米,一二线城市的土储占总可售货值比达74%。
不管是新增货值,还是累计土储,一二线城市的占比都超过了70%。在绿城方面看来,这些一二线城市“安全性高、风险可控、利润兑现度高”,所以是重仓的核心。
从楼市规律看,重点城市的销售压力,当然要比那些三四五线城市小很多。但这些城市的房地产特征,恰恰和绿城提到的影响毛利的两个因素高度关联。
首先,一二线城市是品牌房企的必争之地,土地市场的竞争也会异常激烈,这对溢价率会有较大的抬升;其次,一二线城市正好还是调控的重点,限价等政策也会压缩开发商利润。
来源:官网
近段时间以来,楼市暖风频频,但率先松绑救市的,还是一些去库存压力大的城市。
绿城方面称,未来更加关注营收和利润的增长,但同时又设定了一个未来三年接近翻番的销售目标,在楼市强监管时代,这种“既要、又要”又如何能够实现呢?
要知道,影响绿城盈利能力的,不仅是以上两层原因,还有权益占比偏低的因素。
数据显示,2020年,绿城自投项目权益占比为55.61%,2021年,权益占比进一步下降至54.46%,这一比率在前20名房企中排倒数第一。
03
区别于其他房企,绿城的业务结构中,有很大一块是代建。
根据业绩会披露,目前绿城已有345个代建项目,覆盖101个城市,合约总建筑面积8468万平方米,在建面积4404万平方米。2021年代建项目销售额为843亿元,同比增长13%。
代建属于轻资产模式,绿城只需要输出品牌即可。在如今强调房地产去金融化、降杠杆的大环境下,这种模式无疑是绿城保持债务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优势。
不过,一些中小型的房企,因为缺少品牌认可度,它们委托绿城来代建,打着绿城的品牌旗号来卖房,本身是有一定的风险隐患的。
特别是在当下而言,地产行业下行,一旦合作的中小型房企出现资金链问题,导致房屋不能交付,那么绿城的品牌和口碑也会跟着被拖累。
来源:网络
比如“中新经纬”之前一篇《绿城代建项目交付难:中小房企“贴牌”卖房,资金周转出问题》的报道就提到,有江苏启东的购房者买了绿城的房子,后来出现交付困难,最后业主才发现,开发商根本不是绿城,只是项目贴了个绿城的牌。
类似的投诉和维权不是个案。而且,不仅仅是代建板块,伴随着激进的规模扩张,绿城自身的口碑,也是时不时出现翻车。
例如前不久有媒体报道,成都绿城诚园二期交付,但业主验房过程中发现精装工艺、材料,以及园林景观呈现程度,均和前期宣传不符,最终闹到聚集维权的程度。
将“一生总要住一次”挂在嘴边的绿城,不可能不清楚品质的重要性。但是,如果对于规模扩张的诉求压倒其他,那么出现品质翻车事件,注定是难以避免的。
所以,当绿城喊出2025年6400亿元的销售目标时,这种激进和大胆,不免让人担心——逆风下的规模大跃进,又会给品质把控带来怎样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