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去年生产的圣诞灯饰还堆在仓库,欧美客户突然取消订单,眼看要血亏——结果京东采购经理一个电话,货全包了!”浙江义乌外贸老板老陈的遭遇,最近成了不少出口企业的缩影。
4月11日,京东、盒马、永辉等零售巨头突然集体出手,宣布砸下真金白银“扫货”外贸库存:**京东一年要买2000亿元出口转内销商品,盒马开放“24小时极速上架”,永辉甚至打出“15天卖爆”的口号**。这些平时抢生鲜、抢折扣的超市,如今居然抢起了外贸厂的滞销货?
这场看似反常的“爆买”,背后是一场零售业与外贸工厂的“双向救赎”。

1. 仓库里的“欧洲同款”,为何突然被疯抢?
在广东东莞,一家给ZARA代工的女装厂最近忙疯了。“同样的连衣裙,贴ZARA标卖499元,我们自己的牌子挂淘宝只能卖99元还无人问津。”厂长李姐说,“但现在盒马把货铺进超市,打上‘出口品质’的标签,一周卖了3000件。”
海外消费疲软导致订单萎缩(2024年一季度中国对美出口同比下降8.2%),而国内零售巨头手握两个杀手锏:
超市货架+线上流量,比外贸厂自己卖货快10倍;
“京东自营”“盒马优选”的标签,直接解决了消费者对“杂牌”的质量疑虑。
2. 零售商的“神操作”:怎么把滞销货变爆款?
京东的“流量魔法”:在APP首页开“外贸优品”专区,用户搜索“保温杯”时,优先推荐出口日本的虎牌同厂货;
永辉的“闪电战”:跳过3个月新品审核,用出口认证直接替代国内检测,15天就能上架;
盒马的“场景营销”:把外贸咖啡杯和网红咖啡豆捆绑销售,打出“星巴克供应商同款”的广告。
业内调侃:“以前外贸厂是‘代工狗’,现在零售平台把它们捧成了‘国货之光’。”

1. “出口品质”真的更香吗?
在杭州某永辉超市,一款出口德国的指甲刀套装被抢购一空。“同样的钢材质,国内款做工粗糙,出口款连包装盒都精致得多。”消费者王女士说。
但行业潜规则也被曝光:
- 部分外贸货实为“剩余产能”,并非严格“同线同标”;
- 有些商品为适应国内定价,偷偷减配(如出口款用304不锈钢,内销版换201材质)。
2. 谁在偷偷赚钱?
工厂:内销毛利比代工高5%-10%,但账期压力大;
零售商:外贸货进价通常比国产同类低20%,却能用“出口品质”卖溢价;
消费者:买到真正“同款”就是赚,但需警惕营销套路。
专家提醒:“别迷信‘出口’标签,重点看具体质检报告。”

这场行动远不止清库存那么简单——零售平台正在抢夺外贸工厂的“控制权”。
1. 京东们的“阳谋”
以往外贸厂只听海外客户的,现在零售巨头用“2000亿订单”换话语权:
- 要求工厂专供内销款(如华润定制“北欧风”毛巾);
- 拿到产品设计权(永辉联合开发“露营外贸尾单”系列)。
2. 亚马逊的危机感
中国外贸厂曾是亚马逊第三方卖家主力,如今京东给出“免平台费+流量扶持”,已有工厂转投国内。**数据佐证**:2024年3月,亚马逊中国卖家数量同比减少12%。

这场“出口转内销”潮,最终可能改变我们的购物习惯:
价格战升级:外贸货拉低行业均价,国产商品被迫提升品质;
奇葩商品变多:德国厨房神器、日本文具等小众出口货将涌入超市;
警惕“伪外贸”:市场监管总局已抽查,部分“出口尾单”实为假冒。
下次逛超市时,不妨留心那些贴着“外贸优品”的商品——它可能真是海外网红同款,也可能只是另一个营销故事。
但无论如何,这场由零售商发起的“供应链革命”,已经让中国制造的故事有了新剧情。